返回 菜单

陋习钩沉

一抹浮云2014-11-13 13:27:17

本帖最后由 一叶飘然烟雨中 于 2014-2-10 20:11 编辑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尽管风俗不同、习惯各异,可这些习俗、大都是人类为了生存斗争慢慢形成、为了在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活下去所约定成俗的;是人类所必须、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勿容讳言,正因为人与动物相比,具有高智商、逻辑思维、语言等等,所以人类比动物更需要精神生活,同样人类也易在精神上虚幻、生邪、迷信……这些是动物所不具备、望尘莫及的;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无数劣规、陋习。要说明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陈规、恶习是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所衍生、是封建统治阶级所制造、一直沿袭下来、世代相传的……它们像恶浊的团团毒气一样,挥之不去、时时在熏蒸、嗜咬着人们肌肤,叫你欲死不能、欲活不畅,身陷囹圄、在劫难逃……一. 婚姻封建社会专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沿袭了近二千年:孔孟之道加上程朱理学的流毒、特别在宋代以后、妇女身上的桎梏层层加码————反过来覆过去、都是女人受难、妇人遭殃……先说婚姻————从文字上解之:“婚”即女子头昏了便成了婚;成了男人的部分资产也便成了婚姻。(姻即婿的意思)而“丈夫”一词,即一丈之内是你的夫,一丈之外你管不住,男人可为所欲为。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而实际上,封建社会所上演的婚姻剧、比以上所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我的幼年时代,女子出嫁多在十七岁左右(虚龄),超过此界线就算是“老闺女”了,有“老闺女”的家庭在别人跟前就没有面子;人们说到女孩时常挂在嘴边的“十七大八”、言下之意“八”就大了些。如果年龄再大一些、就叫“老闺女种”,即老的可以当“种子”了————多他娘的贬低人格的侮辱性称呼哪!此时,不仅仅是面子问题了,而是成了一丢脸、二愁人的家庭“老大难”了。(罗锅腰过河——失脸)像“烂眼子”招灰一样——眼圈越烂越招灰、越招灰眼越烂,(遁入恶性循环)闺女也是越大越难找婆家、越难找婆家年龄越是一天比一天大。虽说不会“留种”(自古剩男无剩女),可在谈婚论嫁上、与男方相比、女方的筹码会越来越少、底气也越来越懹、最后只好降低标准、将就了事,因为往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至于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俯拾皆是,也是无可奈何!那真是:老太太的脚背骨——(曲)屈了一辈子。一旦遇到这种状况,娘家爹的脑门往往愁的拧成一把、皱的沟沟壑壑、与蛋皮没什么两样……下面说一说女子婚前修身的几件大事:烙馍、裹脚、针线活……烙馍山东的煎饼天下闻名,所谓煎饼就是将稀饭状的面糊、抹在热鏊子上,少顷揭下一张薄薄的饼、翻过来再一熥(teng)就是煎饼了。(正宗的煎饼是粮食类在石头水磨上一边加水一边磨成的稀糊、再烙成饼。其粮食类指小麦、大麦、谷子、高粱等等、甚至红薯及根须、谷糠等也夹杂其中。也难怪:千百年来、食品匮乏、难以果腹、只得掺入糠菜。又苦于下咽困难,而制成煎饼就大不相同了:别管什么粮食、根须、糠皮之类,一旦加工成薄薄的焦饼则口味大改、吃起来津津有味、酥脆香甜;这也算是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创造,同时也是贫乏所逼出来的“智能迸发”。而现代人更聪明,用面粉直接上机器连续大规模生产出品种不一、规格各异的煎饼来。但由于“老班”人群恋旧情结、口味难改,只好在面粉中加入部分麸皮而已。)而烙馍类似煎饼,但大不相同:将面粉先加水搅拌、再揉成软软的面团,像擀面条一样将小面团擀成圆饼、搭在鏊子上,来回翻动几次即可。首先不要小看了这擀饼,那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赶不上生孩子难、但比骑驴难学的多;有些老娘们一辈子都没有学好或者根本没学会烙馍,也便成了婆婆娘的“拿罚”和邻里的笑料。再者,“拉下把”的翻鏊子也得有一定技巧,否则翻出的烙馍糊黜燎光,吃不下又扔不得、如何收场?另外,烙馍时要求速度得相当快——连擀带甩、四五下子就甩出一只饼来,你想想:熊熊烈火烧烤的热鏊子在等着你、慢了能行吗?还有:烙馍的真正难点还不仅仅于此,上面所说是烙白面馍(小麦粉),那是待客吃的。烙起来老娘们几乎易如反掌,因为白面韧性很大,不易破裂。可平时农民吃的是杂面,即黄豆高粱面为主,单单用它是烙不成饼——它会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要想用杂面烙饼就得白面外包皮,最标准的饼就是“三红七白”了:即三份白面、七份杂面。两种面各自和匀,先揪一小块白面按平、再揪一大块杂面放上面,快速揉搓成一个外白内黑或内红的面团,然后擀之,这样烙出的馍叫包皮子馍;全杂面也能擀成的叫“踅螺子馍”。别管怎么说,热烙馍拿来、卷上炒辣椒就是庄稼人梦寐以求的最佳食品了。(炒辣椒很少用鸡蛋,一般用面糊调一下辣椒丝、在锅内滴几滴油煎一煎或者干脆烙馍卷大葱)“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二天、早饭的安排一般是咸汤(胡辣汤之类)配烙馍——这种规矩大概也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是考试“新媳妇”的过节之一。届时,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七姑六姨、再加上几个十七大八的“预习新娘”,齐拥在一起观看新媳妇烙馍表演,有时甚至挤得小院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这种各有千秋的表演、对新媳妇来说其难度不亚于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手把”过硬的成竹在胸、洋洋不睬,似有卖弄之意;“半溜子醋”的则手忙脚乱、拿东忘西,几个回合下来则面红耳赤、汗流浃背;但死活也得撑到底,半途而废是不行的。因为掌鏊子的往往是婆母娘,她既是监斩官、也是裁判员,同时又是堵后阵催命判官。新媳妇因为烙馍是高手、“一炮走红”的为数不少、其后往往声播四邻、名气大振。反过来,枪打不响也不止一个,那也只好:“黑泥鳅钻进金鱼缸——献丑了”……(烙馍得从小勤学苦练、也不是难写的三篇文章,尤其是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几次就能掌握了、不久即可驾轻就熟了。至于又笨又懒、梦想“绊倒趴到牛B上——走红运”是不可能的)再说裹脚,据考证裹脚的原始出处、源自南唐后主李煜。这位文采飞扬、实则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认为宫女裹上尖尖的脚、足踏莲蓬、风情万钟、观之则神魂颠倒、如入梦境;正如那“吴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样,裹脚不但继承下来,而且发扬光大,况且脚的规格也越来越小——最终才有了“三寸金莲”的最高奋斗标准。裹脚其本质是限制了妇女的行动自由、在男权社会中任人摆布、宰割、欺凌。一直到清王朝覆灭的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才提出“放脚”、继而彻底取消裹脚。尽管我的祖母 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出生,但终究没有逃脱裹脚的厄运,这千年的陋习照样危害了她。但凡我称呼祖母辈的也无一人幸免。听祖母讲:裹脚一般从六岁开始,大户人家还要早些。开始裹脚时、直痛的小小孩童痛哭流涕、甚至呼天号地,不知为什么长辈们不是说就是劝、要不就威赫一下,好像父母也爱莫能助。开始时裹裹松松、松松裹裹,直到把(除拇趾外)四只小趾全窝倒在脚掌下,才算初步成功。以后还要时时裹紧,生怕脚丫长大了(相当于今日的汽车保养),因为脚大是最丑的———甚至比脸还重要。女大嫁人先看脚,一双大脚传闻几个村的事常有。(走不了几个村、就有叫张大脚、李大脚之类的人物,但寥若星辰——可见裹脚普及的多彻底、女性的信仰多虔诚)女孩找婆家、靠的是媒人,当时媒人的标准很权威:结秦晋之美、首要条件是门当户对,人才般配是第二。而人才上:脚的大小是第一、身材五官面貌是第二、其他方面往后仯仯(chao)。据讲朱元璋的正宫马娘娘是贫困出身、小时要干活出力、没有精力在裹脚上下功夫,故脚裹的不标准,号称“马大脚”。当了娘娘后,一次不慎从轿内露出大脚来、随从哗然————以后就有了成语“露出马脚”来,看来这事是可信的。我亲眼见过不少的“金莲”,三寸的也见过。特别是她们走起路来并不是左摇右晃,而是像老式木工师傅“拉钻”的姿态,每走一步、来回旋转近半圆,多受罪哪!年龄稍长、不是拄棍就得扶墙,否则寸步难行……宋朝以后儒家文人和农家男人共同痴迷追捧“三寸金莲”,共同摧残了世界上数量最众的妇女,这已成为世界史上最残忍最反人性的一页,是中国人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最丢人最遭耻笑的事情。只要亲眼观看过一次裹脚的全过程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那超长的裹脚布别具一格、牵缠扎裹、错落有致,特别是那裹脚布散发出的浓郁臭味更令你经久不忘……(有歇后语曰: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针线活农民家的针线活并不复杂,因为他们的穿戴没有绫罗缎纰、也不须插花描云。单单在鞋子上下的功夫大——那是因为鞋子全棉制品,十分不结实,何况路况极差、状似狼牙;加以每日下地劳动,这鞋子的消耗就相当可观了。制鞋要先糊袼褙——攞出鞋样(即根据脚的尺寸剪出底和帮的袼褙来),最费工的是纳鞋底,俗称“千层底”——是由各种旧布片均匀叠加有几寸厚,再用粗蔴线一针针纳出来。不但费手劲、还要有相当的技巧,初学者不做上十双二十双鞋子、恐怕也难于造出合格的产品来。特别是手劲小的还要借助于锥子才能穿透那木板样的厚厚鞋底。最要人命的婚前要做“满家鞋”:即婆家男女老少、孩娃不漏的每人一双。一是数量大(有的户人口过30以上),二是质量高,三是式样要赶形势。最气人的是:婚礼后这鞋子要当场开箱示众,任凭婶子大娘、左邻右舍的闲人们的品头论足。这可是“抓面子的好机会,但也”失面子的好机会。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鞋子绝不是小媳妇一人所为,所以“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挑刺、挖苦的也不是没有。事实上,做怎么多的鞋子确是娘家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力量、是下了功力的。针线活并不单指飞针走线、插花描云,它的主要内容是纺棉织布。几千年了,中国人不就是靠自己一双手将棉花一丝丝纺成纱、再织成布;别看那扎手的老粗布,全手工织出一匹布来,付出的心血是没有经过手的人无法想象的。纺棉一般在冬季,因为只有此时:一是有了棉花、二是有了闲暇的时光。先将弹好的棉绒搓成“棉篰蕺”(buji),再用纺车一抽一抽的纺成线。尔后,须几家凑在一起:络线——染色——上浆—顿线—经线——创笁(zhu)——安机——穿梭——织布。少一道工序也不行,错了编序更不行,哪怕断了一根线也要赶忙接上。而最磨人、最费工的就是纺纱了……记得那漫漫的冬夜里、寒气逼人,炉火是没有的;屋外带哨音的风从树梢掠过,令人听而生畏。卷曲在温暖的被窝里,似睡非睡时,那昏黄的棉油灯下,传来哼啊、哼啊、哼啊的纺车声,是那样低沉、悦耳,又伴有幽幽哀婉的音韵——那是我的祖母和几个姐姐在轮番纺线了,之所以轮番、是因为家中只有一部纺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祖母在山东老家长大成人,那里不种棉花、也就不会纺棉了;但她坚持硬学——也只好给姐姐们补空。当我沉沉睡去再叫尿憋醒时,那纺车依旧哼啊、哼啊的低吟着没有尽头的歌……似乎记得姐姐们不时的停下来、往手上哈哈气,那是冷极了的唯一办法。还有:困急了打盹、稍不留意“棉穗子”就“屙吐”了(纱锭上的线像塌方一样脱落下来),前功尽弃、还得重来;如果不见工、没成绩是交不了差的。一轮子布织下来,双手开裂的像树皮一样者比比皆是……可怜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性啊……男性婚龄就五花八门了,多大结婚的都有。但一般都和家庭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越是富家子弟、婚龄越早。我所见到的富家子弟最早娶媳妇的就是八岁了,但为数不多,而十二三岁者居多,比较常见了。儿子婚姻是老子脸面、是家庭地位的显示、是财富的显摆、是豪富之家一掷千金的大好机会——从古至今、大理不变,谁能否认得了?再者,对于媒人有约定成俗的规矩——成不成、酒两瓶。记得我村有一媒婆窦老太,不但舌巧如簧(能够说得“龙屌一篑、死蛤蟆尿淌”——意思是;龙太金贵、与众物种有异、连屌都是挽成一篑的;嘴巧的把死蛤蟆说得淌下尿来;以上两条都是形容媒人嘴巧会说),而且形象得体、一步一颤(四寸金莲)、可圈可点;再加以打扮出众、引人眼球。不要看她年近花甲——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似清风,一根“考究”拐棍可拄可不拄,类似将军的佩剑、是身份的象征。她是我家常客,每次介绍的女子都会叫你耳目一新、百听不厌。其结果不言而喻——成不成有酒有菜吃一通了。即使如此,我祖母往往十分高兴,总说她来是给我家“妆光”的,故此除热情宽待、每次临走都多少带上点礼品、绝不空手(小麦、黄豆、芝麻、或者三五毛钞票)。再者,媒人只要带女孩的亲人(姑嫂居多)或者外村的同行(媒婆)来,招待的规格还要稍微提高一点——那就是多少都有点炒鸡蛋之类了。也不怕,她们饭量极小、吃的寥寥,只是说的话语满屋子也装不下;况且还指手画脚、口沫四溅,最可恨的是再忙也得听她的演讲、心里烦脸上还得装作听不够,媒婆的职业真叫人羡慕。况且窦老太是几个村的“名人”、也的确是说媒的高手,成功率在众媒婆中高居榜首,不像有的媒婆:“一个蛋的种羊——没有准性”。何况人人皆知: “小孩的屁股媒婆的嘴——没有把门”,她们也只得广种薄收,“十网打渔九网空、捞着一网就不轻”…… 说来令现代人难以置信,别看媒婆们整日“经线”一般、忙的像“狗顶嘟笼”一样,报酬却低的可怜。她们标榜的是:拉绳牵线、积德行善、粗茶淡饭、分文不取。实际上,除了“小打油”外、也只落一个吃喝而已。并非她们“抱着驴头摸驴蛋————大的不算小的算”,而是农民们也太贫穷了,有时连驴蛋也摸不上。即使摸上一次驴头、碰上一家“大户、好户”,真正大方一些的、最多许下牛B愿:等事成之后、盛宴相请,桌子多大鱼多大。也就是媒婆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媒人磨破了皮、只图吃个大鲤鱼,媒人努断了筋、谁要图钱算龟孙”。其实,能吃上“斤半小鲤鱼”(当地有一句歇后语:斤半鲤鱼——巧个。意思是:作为礼品,斤半鲤鱼刚刚达标、最省钱)她们也会心满意足的夸上几天、还不时的拿出来炫耀哪!碰上不兑现的“好户”“大户”,也只能牢骚几句:“媒人努掉了蛋、没混上一顿饭”之类。当然也有为富不仁者,大功告成不兑现许诺,或者报酬不相称,媒人们也只有私下发狠:他下边的孩子说好亲、也得给他扒豁子、叫他散摊子……发狠归发狠,媒婆们事后也只能“关起门来放屁——偷偷的消气”。实在是因为她们的地位太低下,有钱有势的她们哪能惹得起?再者,农村经济也忒贫穷了、能落个吃喝就不错了,况且“小费”多少有点、小心眼应该满足了……多说几句:传说一媒婆介绍的男女双方都有缺陷:男人是瘸子、女子是豁子。媒婆叫男人骑一高头大马,女子手捧一束鲜花。相亲的时候,简短快捷、谁也没有看出对方的缺陷,很快喜结连理。洞房花烛夜,知真情后,双方无丝毫的埋怨,还打心底佩服媒婆能力、眼力、平衡力。成语“走马观花”就在这里诞生了,虽是讲笑话、但也可信!说了半天——一句话:媒婆才是婚姻中的“中流砥柱”、她们受之无愧也……文章为什么在媒婆身上花这么多的笔墨呢?实在是因为千百年来,在男女的婚姻上媒婆的作用太举足轻重了——那就是男女在入洞房前是没有机会见面的,也不准见面的。婚姻成否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混蛋逻辑因袭的社会制度一直沿续到20世纪40年代(除非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中的部分人物——然胡适之流都不能幸免)。叫人好生奇怪,这种半强制的婚姻中,夫妻和睦美满、白头偕老的也为数不少。想来想去,也有道理,那就是吃人的旧社会,千年流转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人们的熏陶与腌泡,致命的毒素已浸入大众的膏肓、无药可以救治,日久渐渐形成一整套理论根据,即所谓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成事在天、生死由命。这种婚姻是标准的先拜堂后见面、先捆绑后磨合,或者是任命运摆布、窝窝囊囊,甚至是糊里糊涂、分不清“是头秃还是蛋肿”过一辈子……婚后日子过得窝心、不尽如人意的多多。更甚者:挨打受骂、受尽虐待、欺凌的妇女多多,寻死觅活最后丧命者时有所闻。关于这一点,鉴于本人说不清,特摘录一段资料如下:……1950年5月1日颁布《婚姻法》之后的几年间,中国父母曾对新的婚姻制度下允许子女自主婚姻的规定普遍感到不满,而在广大农村,抱怨制定《婚姻法》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糊涂了的老人也绝非少数。于是,包办如故、买卖依旧。“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1953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当时全国每年因要求离婚而遭虐杀妇女竟有七八万人之多……依上面的结论推算,封建社会虐杀的妇女不计其数,更不要提那些整日挨丈夫打骂、受老婆婆小姑子的气的妇女们,她们像“夹杆子驴”一样、整日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的一天天打发着日子。这决不是任劳任怨,而是没有办法……我亲眼见过不少妇女自杀了——大多采用上吊、跳井、跳河、个别有喝“信石”(砒霜)死的,更甚者有被男家一刀劈死或者用绳勒死的……惨不忍睹。清晰的记得,我11岁时的一天中午,忽听得一声大叫:有人跳井了。这水井就在我家大门外百米之遥,我急忙夺路而出;原来是黄大叔的女儿因不满婆家虐待而自杀了。等我赶到井边、挤进人群,扒到井堰往下看——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刚好露出水面、双手紧紧地抠住砖缝、哭叫连天,看来她不是真想死。事后得知,黄大叔的女儿在婆家实在受不下去了,多次跪在父母面前求情——解除婚姻、永不嫁人。不但父母未允,还反过来训斥她不懂“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真丢娘家的人!要知道:黄大叔是上等“好户”,有好地过顷(每顷100亩),他本人又是泥水匠班的师傅兼班主。是个有头有脸的上流人物,面子值千金——能叫女儿“伤风败俗”吗?封建社会里对女人来说:“人命事小、守节事大”;在婚姻上:“一女不嫁二夫男、活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故寡妇随处可寻,而寡妇中的最高标准就是守“望门寡”了。(指定下亲还没有过门男的死了、女方愿意守寡的称为“望门寡”)寡妇中的“极品”就是立了“贞洁烈女”牌坊的,极品中的极品就是皇帝亲自敕封的《贞洁烈女牌坊》了————山东省单县县城就有两座,几百年了、仍不失璀璨巍峨。那都是妇女们的血泪的见证……婚前还有不少的繁文缛节,诸如:盍八字(命不相克)、过小柬(下小礼、立字书——相当结婚证书)、过大柬(下聘礼、讲究的要抬上礼盒过礼),以上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进行。而最易打横浪、操办起来有难度的就是“要年命”了。所谓的“要年命”是男方派人背上黄色包袱、内装男子的生辰八字,到女方家中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当场选定大婚的日子。按理,这日子是男家提前请“阴阳先生”算好的:“阴阳先生”先把全年的“黄道吉日”挑出来,再将其中的“不将吉日”去掉。通过“摇课”(六个铜钱放在竹筒内摇六次、倒出后根据反正面搬出阴阳书来推算、大约一个多钟点)再从其中选出两个日子——上半年一个、下半年一个,最后由“东家”择其一。实在不满意,还可小调动——日子尾数一般选在农历六、八、九居多。“要年命”一般选择春节前的良辰吉日,“去者”也是选了又选、不是“人杰”也得是“人蛋”级的人物,此去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和把握。据讲第一次去“要年命”、女家立刻答应就显得女家不值钱、没脸面,于是男家还得去二趟、三趟。一般说来,还是女家穷的好打派、讲究实惠————“要年命”的来了、故意不答应他。但男方也会察言观色、心有灵犀一点通;急忙跑到大门外转一圈再进家门就算是两趟了,实在不行、再溜一圈,事不过三、用不着再跑、“泰山大人”自然会“顺坡下驴”、诸事敲定,各自欢喜;真是穷人用“穷法”——省掉了那些“扯鸡巴蛋”的陈规陋习,既省事又省钱。越有钱的越会烧、越有势的越会翘,大户的千金小姐也“缸碴子割肉——道道不少”,横挑鼻子竖挑眼,不磨烂你也得磨明你才能罢休。稍微有起色的穷户也向大户们看齐,想着法儿刁难“要年命”者,真不知为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家庭地位来、也许这“显摆”的机会稀罕的像“白猫B”一样难得?!所以也闹出不少笑话来:如果女家筹嫁未妥、或者有其它不想说出的原因,不愿过早成婚——就抱住“年命”死死不给;男方使尽浑身解数也办不成,就使出“杀手锏”——老公爹亲自出马给儿子“要年命”去了,这种情况下,亲家爹一般会给面子的;不给的也有,其“胜败”——那就看双方“角斗”的结果了。更甚者,女婿本人亲自背上黄包袱找老岳父“要年命”——我村的xx就是一例,他的敢作敢为实属罕见、故此他的“名声”响了好几代人,而他老人家去世时我已十几岁了、按理我得称他老爷辈呢……

本主题由 老战友曾 于 2014-2-11 09:11 加入精华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谢谢老友!辛苦啦!点评[attach]1615620[/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支持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7

很久以前

钓鱼之家长篇巨著字又是小点评[attach]1615621[/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现在大了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0:13

很久以前

长篇巨作啊点评[attach]1615622[/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支持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qwebnm 发表于 2014-2-10 20:07钓鱼之家长篇巨著字又是小现在大了

很久以前

各地风俗点评[attach]1615623[/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辛苦了 谢谢分享点评[attach]1615624[/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点评[attach]1615625[/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现在2000年后的小孩不会了解这些历史的。点评[attach]1615626[/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精典大作,谢谢分享。点评[attach]1615627[/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8

很久以前

精典大作,谢谢分享。点评[attach]1615628[/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9

很久以前

精彩之作,回味无穷,好友辛苦,谢谢分享。点评[attach]1615629[/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感谢!~~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9

很久以前

感慨啊!我们80后都属于不懂事的一代了。还有诱牙虫是骗人的江湖把戏罢了。点评[attach]1615630[/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9

很久以前

祝你马上上鱼点评[attach]1615631[/attach]一叶飘然烟雨中谢谢光临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4-2-10 21:49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