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顿口鱼具店 于 2013-4-28 17:46 编辑
. 鲢鳙是个什么玩意儿鲢鳙,中国四大养殖鱼之一,一种叫白鲢,一种叫花鲢,共同特点是有一张大嘴,淡水鱼类里按照比例来说最大的嘴,它们吃饭的方法叫“滤食”。
这种傻了吧唧的低等动物太普通,普通的就像身边的行道树,每天都见,反而熟视无睹,真要问起每片叶子上叶脉的特点反而说不上来,如果问起鲢鳙到底怎么吃饭我也说不清。
科学家们关注的往往是稀少而珍贵的,比如同样大嘴滤食的长须鲸我就看过视频资料,长须鲸的大嘴一吸,口腔内产生负压,几十吨的海水连带南极虾就被吸进了嘴,再一闭嘴海水就喷出来,小虾就进了暗无天日的鲸肚子。咱们可以想象鲢鳙大概也这么吃饭吧。
鲢鳙不吃虾,据说吃水中的浮游藻类,鳙鱼还顺带吃点水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纲、[鳃足纲枝角目、桡足纲的那些长度只有几毫米的小动物。
鲢鳙生活在水的中上层,这句很好理解,为什么底钓也上鲢鳙?因为那深度也算中上层,这个下面再说。
据说鲢鳙只有在高温的时候才活跃,就是鲫鱼吃饭了,鲤鱼吃饭了,草鱼吃饭了,它才开始爱吃饭,但我的经验证明,每年的五一辽宁地区的鲢鳙就开始吃饭了。
鲢鳙身上的粘液很多,粘的抄网上渔户上到处都是,味道很腥,很难清理,很烦人。
这两年有一道菜叫砂锅鱼头,一般用的就是鳙鱼头,鲜滑美味。
鲢鳙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
2、 怎么钓鲢鳙,一句话就能说得清 最简单的说,钓鲢鳙跟浮钓鲫鱼一样,浮钓鲫鱼的招数明白吧?不明白就别往下看了,你太菜了,先去学习钓鲫鱼吧。
钓鲢鳙跟浮钓鲫鱼的唯一区别是上钩上饵,下钩不上饵,上鱼的钩绝大多数时候是下钩。
钓鲢鳙的饵料需要雾化好一点,鲢鳙是滤食,不是吃你的饵团,是在饵团下面吸食散落下来的纷纷扬扬的饵料汤,吸着吸着,就把下钩吸进嘴里了。
我当初就是知道这么多就开始钓鲢鳙的,那是十多年前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一帮老手带着我这个刚入行的小弟在一个池塘里钓鲫鱼鲤鱼,钓了一上午啥也没钓着,他们就居高临下耀武扬威的让我替他们试试鲢鳙开口不,我也没整过鲢鳙啊,两眼一抹黑,举竿四顾心茫然,那时候我钓鲫鱼还处于提竿一看“咦,这饵咋刚到水里就没了,是太软了还是让鱼吃了?”的入门阶段,让我钓鲢鳙纯属于黑心老手赶鸭子上架巧使唤人。
老手们就说了:“跟浮钓鲫鱼一样,饵料雾化好点,抛竿频率快点,你也赶紧点。”我人生第一次钓鲢鳙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开始了。两米五的水深钓一米半,好像用的南北鲫饵料,奋力抽了十多竿子,然后突然一竿子嘎嘣一下就定住了,没抬动,然后我就在上钩的鲢子发疯之前就发疯了,大呼小叫上蹿下跳,仗着粗线大钩硬把那条鲢子拽了上来,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稀里糊涂钓上来的很冤枉的第一条鲢子,后来又钓了一条,当我还想钓的时候,太阳下山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回家。
你看,钓鲢鳙就是这么简单。
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竿子钓鲢鳙什么竿子好?普遍看法是用比较硬的竿子,因为鲢鳙滤食的特性,钩子仅能被鲢鳙吸到嘴唇边缘,很少见到象鲤鱼那样深吞入喉,硬竿子的提竿动作可以更快的传导到鱼钩,瞬时提竿刺鱼,相对来说提高中鱼率。硬竿子强力控鱼遛鱼的范围较小,短时间内可以抄鱼上岸,在左右两边都有人的时候,硬竿子可以最大的限度的不互相打扰。
硬竿子的坏处是容易断竿,硬竿子相对于软竿子那是宁折不弯.。在同样主线同样一条鱼的情况下,比较硬的竿子的弹性形变小,不能较好的化解鱼的冲力,虽然强力控制鱼的范围小,但整个线组包括竿子受力更大,所以容易折断。我的一位钓友曾经半天钓了上百斤鲢鳙,名牌硬竿子断了三把。硬竿子也容易跑鱼,有时候钩子仅仅挂了一点皮肉,因为硬竿子力量太大了,拉豁了,跑了,中鱼率高,跑鱼率也不低。
那么,软竿子的好处是减少跑鱼率了,也就更容易操控大鱼。在水库钓鲢鳙的时候经常能碰见十斤以上的,二十斤的也不少见,某年夏天的早晨在某水库有幸目睹我旁边的钓友上了一条三十斤级的鳙鱼,那竿子软到弯成一轮满月,总是能诡异的化解每一次冲击,后来在吹牛时间里,听说那把竿子有十几年的历史,如果用现在所谓的硬硬调竿子,也许就跑鱼了。
软竿子的短处就是刺鱼慢、遛鱼慢,一条二斤的鲢子也要折腾半天,赶上正上鱼的时候,着急。
我个人喜欢用软竿子,因为钓过太多的小鲢鳙,总梦想着遇见一条大的,能跟孙子吹牛那么大的。
再说竿子的长短。因为钓鲢鳙需要较高的抛竿频率,抡一天下来要消耗很大的体力,所以短竿子是符合人性的,在合适的钓位,三米六就可以了,关于钓位的选择咱们下面还要说。记住兵法有云:一寸长一寸强!长竿钓大鱼是有优势的,8字遛鱼法9字遛鱼法都不如一把长竿更把握。尤其是几个人并排一起钓的时候。我就喜欢用一把6米3的竿子,当鲢鳙从远处游过来的时候,总是先碰到我的饵的几率大吧?第二次哥几个再去钓鲢鳙,我可能发现他们都用7米2的竿子了,军备竞赛升级了。
我推荐用一把较短较硬较轻的竿子开始练习钓鲢鳙,钓几年之后再用较长较软较重的竿子向大鲢鳙挑战,就如同人在童年是喜欢吃甜食,后来年纪大了才喜欢上臭豆腐,个中滋味需要慢慢品评。
强调一下断竿的事,很多时候断竿发生在最后,鱼被遛到岸边了,伸手去抄了,咔嚓一声竿断了,因为竿子竖起来之后竿梢弯曲的太严重,你只顾很激动的抄鱼,忘了竿子的角度。这时候握竿的手尽量往身后平伸抄网尽量前探,能缓解这个问题。
还有些人经常换竿子用,钓的正来劲,换下来的竿子顺手就横放在水边,一不注意就被你或者别人踩上了,咔嚓。
5、宁可断线不可断竿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是玻璃总要碎的,每把竿子都是有极限的,如果你的线组足够结实,竿子是可以拉断的,所以,我们就要让线组不足够结实,至少比竿子脆弱一点,宁可断线不可断竿,舍卒保帅,很合算的。这是用线的大原则。
一般竿子的资料上都有钓重是多少,但那个都像老中医坐堂,吹嘘的成分居多。怎么知道自己竿子的最大钓重?一个就是在实践中总结,用过几年之后,你钓的那条最大的鱼就可以认为是竿子的最大钓重,如果你运气不好,十年也没遇到一条五斤以上的,那也无所谓,我觉得你这辈子也就这命了,竿子一定不会断。
还有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找一个巨大的弹簧秤,拴上粗线使劲挑,找个眼神好的朋友帮你看读数,在竿子断的一瞬间那个读数就是竿子的最大钓重,然后配竿节去吧。千万记住要找个眼神好的朋友,否则竿子就白断了。还有一点,那个读数是竿子能承受的最大重量,不是能钓上来的鱼的重量,一条十斤的鱼在水下的力量远远大于十斤,这一点要明白。
配线还要看竿子的软硬,软竿子弹性大,同样一条鱼,线组受力就小一点,所以软竿子用线可以细一点,硬竿子用线需要粗一点。
当然,线越细越灵敏,如果目标鲢鳙是五六斤,无论软竿子硬竿子三四号的主线就足够用了,有很多水域的鲢鳙都是一拨的都那么大。
想钓大鲢鳙,线组就粗一点,2008年《垂钓》杂志大鱼榜白鲢冠军叫欢采小梦,我渔友,他用8号的主线,那条鱼是二十多斤。我平时用5号的主线,因为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老梦想着和三十斤的鳙鱼有个约会,否则不必用这么粗的主线,这么粗的线,刚入水的时候都是弯曲的,要泡个半个小时才直流。但是有一回有个水库老板跟我说:“就你们这线,遇到三十斤的鳙鱼,一摆头就短了,玩儿似地。”这句话挺让我气馁,几年过去,三斤的鲢鳙源源不断,三十斤的从来不见,要用一生去追寻吧。
子线当然柔软一点好,容易被鲢鳙吸入呗。我试过用编织线,足够软,但就是双子线比较容易缠绕,也没感觉到多上多少鱼。
一般情况下,子线的号数要比主线的号数小,其实不见得。子线是可以和主线一样粗的,甚至在海杆线组上我还见识过“倒拉牛”,就是子线比主线还粗。因为当主线和子线同一号数的时候,在瞬间受力的情况下,很长的主线的可能延展长度远远大于子线的延展长度,所以先断的还是子线,这句话在理论上说起来也许不对,而事实上确实如此,等我钻研一下材料力学咱们再探讨。
我们也可以认为因为子线在八字环上的结节强度较低和反复磨损等原因,同样线号,还是子线先断。
以上说了竿子和线组,有一种情况挺有意思,那就是选用一把绝硬的竿子暴力的线组,根本不给鲢鳙逃窜的机会,一上钩就生拉硬拽,噼啦噗通就上岸了,鲢鳙还没想明白咋回事呢。当然有时候会伴随咔嚓一声。
6、钩子和钩距,在摸索中找答案用钩的原则是结实,钩尖锋利,好像钓什么鱼都应该这样,那就算我白说。
我比较爱用伊势尼钩型,特点是钩柄较短,整体比较紧凑,想象中比较容易被鲢鳙吸进嘴里。从5号钩到8号钩都用过,效果差不多,重来没有被拉直过,顶多断子线。12号钩的线组也有两套,大概可能也许将来有一回一条三十斤的胖头溜到半道跑了,我就发疯了,这两套线组就派上用场了。
上面说鲢鳙是滤食,采取‘吸’的动作,所以,钩子越轻越好。前几年我的钓友“休闲小钓”花二十块钱买了一袋据说是钛合金的钩子,他用手掂量着说比普通钩子轻多了,我看了看他手上长时间握鱼竿磨出的老茧上的小小鱼钩,实在佩服他手掌的灵敏度。
钩距的原则是保证下钩在上钩饵团散落的饵料区里。
鲢鳙在饵团下面吸食,这个下面是多么下面?不好说,一般4到10厘米的上下钩距都行,今年在水库钓友“瞎吧吧”夜钓鲢鳙,早晨他告诉我老过瘾了,我一看他那钩距,有20厘米,我当时差点晕了。我推荐不同钩距自己都实践一下,实践出真知,你也可以试试50厘米的钩距,螃蟹总得有人第一个吃,再者说了,钓鱼的境界是钓雨钓雾又钓风,未知的领域就要勇于探索,你要是真用50厘米钩距钓到了,麻烦你告诉我一声,我把这篇文字完善一下。
这个钩距还和水流的大小有关系,当水流较大的时候,饵团上散落的饵料在水中流动的速度大于钩组流动的速度,尤其是浮漂停止的时候,如果钩距很长,饵料飘落区和子线形成一个夹角,造成下面的空钩确实“空钩”了,而鲢鳙吸食的是饵料不是空钩,可能鲢鳙碰线浮漂经常颤动,您能刮上一条却不能正口钓一条。
我还试过4个钩子钓鲢鳙,上钩装饵,下面钩距依次是4厘米。就是说最大的钩距是12厘米。效果咋样?缠线,4条子线缠的我脑袋都大了。
7、浮漂,漂尾要长因为是浮钓,因为要承受一颗较大的饵团,所以浮漂要用长尾大浮力的浮漂。
具体用什么样的浮漂,参照下面的描述。
假定饵团的大小是中指第一关节那么大,或者说红枣那么大,那么带饵调漂剩一目,记住饵团化净后正好露出的漂目,以后每到这个漂目就是钩上没食了,可以换饵了。不要让漂肩承受饵团重量,那样很难判断出钩上是否还有饵。
如果你手头只有一支浮力较大的浮漂,可以在调漂的时候直接调出全部漂目,然后再试验多大饵团可以平衡所有漂目,你就可以用那么大的饵团开钓了。
粗尾的漂浮力较大,但是反应饵团散落的状况不明显,细尾的浮漂灵敏,但是浮力较小不能承受很大的饵团,如何取舍看个人爱好。如果用6米3的长杆子,个人眼神还不太好,那只能用粗尾的浮漂,否则看不清。
竿长风大,选用漂体粗壮的浮漂较好,因为铅坠也比较大,易于抛投。水比较深就可以用超长漂目的浮漂,比如我见过一支浮漂的漂目有40厘米长,不仅稳定性好,看着那么长的漂目一下子都黑漂了非常的刺激。
上面说的是浮漂的高矮胖瘦,说到浮漂的材质,芦苇的好一些,因为浮力较大,巴尔沙木也行,价格要比芦苇的便宜。
你如果喜欢“抽鲢子”最好选用较便宜的浮漂,因为抽鲢子的动作实在太刚猛,有很多时候浮漂会打在竿子上打断了,如果不差钱那另当别论。但是重新调漂还是比较麻烦的。我常用的两支浮漂一支十块钱,另一支二十块钱,我也不刚猛也不差钱,就是习惯了,所谓读懂这两支浮漂的语言了。
如果是“钓鲢鳙”那就可以用你喜欢的珍贵的浮漂,用一支价格较高的浮漂至少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安慰,即使不上鱼也会觉得自己的钓具没问题,那就可以假定水里没鱼罢了。我偶尔也用一只达摩,假的。
钓鲢鳙的浮漂的漂目较长,也许你的漂盒放不下,然后就装在薄塑料的小圆桶里随手扔在车的驾驶台上,注意:小心被强烈的太阳光烤软了晒弯了,我有悲惨教训。放在竿包里也要注意,别挤坏了,到了水边一看唯一的一支长尾浮漂裂了,懊恼死了。找一根PVC管材,很常见很便宜的,截成合适长度,上下一封口,结实耐用,能装很多支浮漂。
钓法、钓具说完了,还不能马上去水边实践,去之前还要准备两样东西——窝子料和饵料。
学习了,不错不错。
精彩。。。。。。。
说的不错,顶一下!
没钓过鲢鳙,但是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
俺是来看贴回帖学习滴
钓鲢鳙我的最爱。。
顿口同学够博学的,连小渔村老瞎的文章都读过
不错,学习了,谢谢分享,
赞一个,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