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压水的理论和实践

军魂1012014-11-12 05:00:01

本帖最后由 桂玲日化 于 2012-12-9 21:14 编辑

为什么要压水:传统钓组把钓线分为脑线、水线和风线三部分。脑线又称绑钩线、脚线、子线或坠下线,它指的是坠与钩之间的一部分钓线。从坠上到漂的那段钓线习惯称之为“水线”,是因为它垂直于水体之中。区别于水下和水上,人们把竿尖到漂悬空的那部分钓线称作“风线”,是因为它受风力影响有移动钓点之虞。正是从这一点考虑,于是就有了台钓压水可阻止漂、钩移动的需要。“压水”的第二个作用是加快力的传送,即在扬竿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对钓线的阻力,压水后,竿的指向和漂上线形成直线。而传统钓组是竿尖与风线成直角或钝角,并在漂与风线的衔接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扬竿的腕臂之力达于竿尖是力的横向传递,折向于风线之力改为直传,再传于漂、线的前后两处衔接点,力又转了两个弯。经此三折不仅出现力的减弱,而且还在这三个折点上贻误了时间,这是传统钓组扬竿不及台钓利索的重要原因。台钓压水后的“悬坠”钓组,扬竿之力直传于漂尾仅有一个折点,且因漂上与漂下线之间的夹角是一个钝角,力的损失远较直角为小。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台钓扬竿会在竿尖出水之时有一个事实上的折点,也会造成力的损失,但它仍然较传位钓组能更快地将力传于钩,这是不庸置疑的。“压水”的第三个作用,是造成坠下双钩成跨步支撑之势。由于压水是在漂立起接近站稳之时进行的,竿尖轻轻将漂上线压入水中要向后拉回一段距离,于是在水底的双钩就出现如下情况:脑线较长的一钩先触底,短线之钩正带着坠向下坠落或触地之时向后拉施,漂下线与坠随之向后移动。由于较长脑线之钩触地后的摩擦力大于短脑线之钩,故坠带着短线之钩后移会使两钩形成距离。继之,竿尖前推是在坠的重心稳定之后,复原的只是坠上线。于是,就有了较短脑线之钩和坠与坠上线成直线,较长脑线与坠成斜线的结构组成。“压水”还有校正钓点、验证归零、调整迟钝与灵敏等作用,就不细述了。

压水的理性思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以技、器的调整得到解决,有些虽不能彻底解决,却也有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改善。压水后,竿、线、漂、坠仅有的一个折点在漂线的连接处。按照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出现和同时消失的。压水在漂坠已成直线,但力的平衡未曾实现,即钩坠下沉之力与漂的上升之力在漂下线拉直的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的。平衡的实现是在两钩分别触底之后才有漂的钓目表现出来的。此时,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同时消失。压水动作的进行如果是在平衡之后,那么竿尖后拖施加于漂下线的力也会受到漂的升力和钩坠的重力影响,加上水的阻力,都会表现为物体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在钩和漂后有什么反应姑且不论。实际是压水作用于漂下线的力在漂坠已成直线而脑线尚在运动之中时出现的,也就是漂由横卧到直立但还不到2目时进行的。漂下线在无饵情况下的平衡用调4目来表示,在加上两饵后,平衡被打破是下沉之力大于漂的上浮之力。所以有钓2目是人为调节的结果。从4目到目大约是2厘米,如此短的距离因水的密度不同和饵受水的阻力影响,钓者可以机敏地捕捉住目而适时压水,所取正是较长脑线之钩将触而未及触底的当口。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由于坠、钩和饵的体积大大小于漂的体积,所以竿尖后拉时产力的反作用力的两个矢量是与各自的浮力联系在一起的。源的反作用力大于钩、坠的结果,是坠的移动受竿尖下摁的影响有着与竿尖一致的运动,具体地说,是在竿尖后拉的距离内从4目时钩距底2厘米向底泥接近,至止于较长脑线之钩触底或在底泥表面被拖着移动一段距离。压水以漂尖平水为限,就是借助漂体移动的阻力来减缓饵在水底的运动速度,以保持饵的完整。压水的第二个动作是顺着支架的前倾使竿尖前推,此时可以见到的是随竿尖前推漂又恢复直立.即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也同时消失。复原后的漂尖为短脑线钩的下沉触底留下2目的平稳状态其实还有第三个力,这就是漂上线在压水后与竿尖形成的直线继续作用于漂和坠。正是由漂尾与插座在钓线的连接点上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矢量,才有鱼咬钩的作用力出现在漂和竿尖的反作用力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技术帖,顶顶顶!

很久以前

坐板凳,慢慢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谢谢分享顺便看看你头像

很久以前

休 闲 过来看看

很久以前

理解能力不强看头像还是支持一下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赞一个

很久以前

路过进来看看,学习学习 开心就好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