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的感官“五觉”与钓鱼的关系

河南心2014-11-10 20:36:11

鱼的感官“五觉”:即嗅觉、味觉、视觉、触压觉和温觉。

上面我们浅谈了鱼的感觉器官的构造和生理功能,了解了鱼具有敏锐的嗅觉、味觉、触觉和相对较近短的视觉。这些知识,对我们研讨钓饵和提高钓技会有极大的帮肋。如果钓者不知鱼的味觉特点,便不知用什么饵料把鱼引诱到自己的钩下,钩下无鱼,钓技再高也照样钓不到鱼,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方能钓有所获,钓个明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鱼是利用嗅觉、视觉发现食物,用味觉辩别食物可否食用的。

一、鱼的嗅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嗅觉是感受物质溶解、弥散在水中的分子的味道。鱼的嗅觉的产生,是溶有化学物质的水从前面的鼻腔流入,从后侧鼻腔流出,使溶解在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与鼻腔的嗅囊充分接触而产生的。其强弱程度受物质浓度的大小和与嗅囊接触的频率的影响。因此,鱼在觅食活动中总是由低浓度区向高区游;在流动的水中总是逆水而游,这样做可以增强嗅觉感受频率,尽快的找到食物,更多地发现食物。

鱼的嗅觉要比视觉发达,这是由于鱼的生存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因为光在水中的传播距离是有限的,特别是混浊的水中其传播距离更近。而物质的化学气味,在水中则可以传播较远的距离,在流动的水体中更是如此,并且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这些都有利于鱼类用嗅觉功能去发现食物,因此鱼的嗅觉比视觉要发达的多。

鱼的嗅觉非常敏感,能够感受到水中千分之一的化学物质浓度,能在较远的距离大范围的寻觅食物,所以说嗅觉是鱼类用来寻觅食物的主要手段。人们正是利用鱼的嗅觉特点来制作各种各样的诱饵,垂钓时下到钓点,诱聚鱼群,创造出较好的垂钓条件,可最大限度的提高钓获量。

二、鱼的视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视距很短,但视野很大。鱼是利用视觉确定食物的大小形状和具体方位的。有资料说,鱼每只单眼视野可达160—170度。双眼看前方时,可形成45度视角,这就是鱼的定体视野,在这个立体范围内,鱼可看清物体。但是,鱼的眼球还可以作45度旋转,所以鱼眼的搜索范围,远远超出160—170度的定体视野的范围。视觉良好的黑鲷,在清澈的水质中能见力竟达数十米,不但能观察到钓饵的种类、形状、大小,还能判断出0.2毫米直径钓线的存在。因此,垂钓黑鲷的钓线必须十分讲究,要细而与水同色。而垂钓其他鱼类,钓饵则应适应其视力的特点:必须用其光泽、色彩、形状、动作等条件来吸引鱼类吞饵进食。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鱼对食物的准确定位是靠视觉。鱼的眼睛对红、黄、白色比较敏感,所以钓饵要尽量用上述三种颜色。草鱼比较喜欢草绿颜色,钓草鱼时要尽量使用草绿色的钓饵。

三、鱼的味觉与钓鱼的关系

鱼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都是缜别食物味道的器官,而鱼的味觉器官感受的主要是食物本身的滋味,其次才是溶解弥散在水中的分子的滋味。鱼通过广泛分布在感觉器官上的,数量众多的味蕾来感受各种物质的刺激,分辩出水中各种物质的味道,特别是对食物的感受尤为敏感,它是鱼类觅食和辩别有害物质的探测器。在是否吞食食物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食物滋味的物质是氨基酸,因此我们可以在钓饵中加入适量的氨基酸,以提高钓饵的适口度。

鱼的味蕾集中分布在口唇与口腔内。但有的资料讲,在头部、身体两侧和尾部均有,甚至在鳍上也生有味蕾,足见其味觉系统是相当发达的。

因为鱼生活在水中,水体对光的传递速度慢而距离短,因此鱼是靠嗅觉发现食物所在的区域,并向目标区巡游;在视觉的参与下,锁定食物的方位,快速游向食物;最后靠味觉和触觉确定是否食用。因此有资料说鱼的味觉器官比较发达,味蕾分布区域也很广,除了比较集中的口腔外,皮肤上也有分布。所以鱼不必像人一样用舌接触食物来感知食物的滋味,而是用皮肤上的味蕾,进行初步的辩认测试,如果不对口味,就弃之不食。

有些鱼类还有特殊的味觉器官,如有触须的鲶鱼、黄颡(俗称黄鱼)、鲤鱼、黄鳝和泥鳅等。在它们的触须上,分布着许多感受各种化学物质的化学感受器,在水质混浊,光线极差的水中,甚至在淤泥中,上述鱼类依靠触须上的化学感受器仍然可寻觅到食物。本人曾有几次亲身体验:1997年夏,淮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水质非常混浊。钓友们都说水太浑,鱼看不见钩,无法钓到鱼。我也觉得有道理,但还是不死心,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河边垂钓。找了一个回水湾,试漂、打窝、挂蚯蚓下钩。一上午我不停地提竿,钓得500—1000克的鲶鱼三条,250克以下的黄鱼(黄颡)也有几十条,但除了鲶鱼和黄鱼外没有钓到一条常见的鱼。下午又有人在那个钓位垂钓,比我上钓的还多。第二天好多钓者都来了,但水位已落下去好多,水质也变清了许多,都说这个水色最好钓鱼,但结果未出现前日的情况,钓鱼都不多,而且钓到大鲶鱼的几乎没有。当时谁也说不明白原因。后来我经过查找资料,研究了有触须鱼类对食物的特殊感受能力,以及不同鱼种的觅食习性,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鱼的触觉和压觉(听觉)与钓鱼的关系

因为鱼没有主施听觉的耳朵,而只有感觉压力的侧线,所以我们将听觉与压觉一起讲。鱼的触觉和压觉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各个部位,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高。

(一)、鱼口腔内的触压觉对食物的大小、软硬缜别很重要,是决定吞食后是否下咽的最后关口,也给我们用钓饵大小、软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钓饵的软硬度一定要适合垂钓的对象鱼,鱼大可以稍硬些,鱼小则哦一定要软;饵团大时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一些。

(二)、鱼体表上的触压觉感受器主要感受振动、压力和水流的变化。鱼体表特别是侧线上的触压觉非常敏感(相当于人类的耳朵),可以探测出极微小的振动:如岸上行人的脚步声,和很远地方的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鱼的触觉和压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与垂钓的关系主要是垂钓时要找安静无噪音的地方下钩,尽量避免吵杂声。

综上四节所述,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首先鱼是利用嗅觉发现食物所在的区域,并以先慢后快的速度向目标区巡游;在视觉的参与下,锁定食物的方位,快速游向食物;最后靠味觉和触觉确定是否食用。因此鱼的味觉器官十分发达,味蕾分布很广,除口腔外,皮肤上也多有分布。我们钓鱼时,常常遇到钓窝满是鱼泡,感觉鱼已进窝,但就不见鱼咬钩。这其中就有鱼用身体反复试探,感觉钓饵不对味,鱼只吃诱饵,不食钓饵造成的。而满窝的鱼星是鱼游动、试探时激起水底沼气所致。

(五)、鱼的温觉与钓鱼的关系

在鱼的皮肤和口腔上,分布着许多感受温度的神经末梢和温觉感受器,鱼就是靠它们来感知水温,适应生存环境的。

鱼类最适宜的水温在12---30摄氏度之间。也就是说,鱼的生理活动和物质新陈代谢的最佳体温是12---30聂氏度,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直接随水温的升降而升降。水温低于8聂氏度以下时,鱼就停止进食,减慢新陈代谢速度,进入冬眠、半冬眠状态;水温超过32聂氏度以上,鱼就会很快死亡。鱼的体温是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水温又受气温的影响,二者是连环关系。

对钓鱼来说关键是水温,因为鱼只能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觅食。但是,水温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有时变化很剧烈,鱼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适应性体温调节。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好好学习、准备钓鱼、

很久以前

来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错好帖子

很久以前

满分支持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好帖子

很久以前

满分支持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必须支持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

很久以前

支持支持

很久以前

来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错,学习了!

很久以前
1/2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