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冰钓
110这小子忒抠门,当了版主也没啥表示。为了更好地发展双边关系俺来送分小礼吧。
在自然的环境下,很多地方的冰钓条件并不理想,流水就是其中之一。在流水中冰钓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冰层中常常夹杂着气孔或大的空洞,使冰面的承载力降低,这是安全隐患,不能掉以轻心;第二个麻烦就是钓组不稳定,会被水流带着一直朝下游走去,一直到浮标被水淹没。当然了,解决的最好办法是避开水流较强的河道,寻找缓流或者相对稳定的回水湾。但是没有合适的钓点又怎么办呢?
特殊的情况肯定要特殊对待,冰钓也是如此。有人的解决办法是绷紧钓线,靠鱼竿的牵引保证鱼标停留在某一点上。那么此时鱼标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鱼标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傀儡了。起码顿口没有了。除非是大送标才会有反应。因为绷紧的鱼线决定了顿口的动作必须克服竿梢的弹性,也就是说鱼标的下沉和竿梢的弯曲是同步的。冬天的鱼没有这么生猛。所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钓组成功的稳定在某一点上,但不可取。
冰钓中通常都会把夏天掌握得比较熟练的经验和办法移植过来,但是这不能成为对冰钓的束缚,也就是说在操作上不要受到岸钓的思维模式影响,突破这个瓶颈,解决的办法也就找到了。说起调标每个人的用标习惯调标习惯都不尽相同,不论是调4钓2还是调平水钓1目,目的是什么?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鱼标的浮力和钓组的重力的平衡点,找到这个平衡点是根本,调几钓几是形式。在流水中水流这个作用在钓组上的外力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是夏天遇不到的情况。如果调标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力的存在,适当的增加标子的浮力这种平衡是不是就恢复了?肯定会。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平衡虽然恢复了,可是在水流中还是会不断地向下游漂移啊,这个时候还不能靠竿梢的牵引使其定位,怎么办呢?大可放心不必理它,由它去吧,最远漂到下游方向的冰沿儿处就停止了。这个时候的水线有可能出现打弯的情况,弯曲的位置在冰层的最下端,在这个点之上的水线受鱼标浮力向上的作用,是绷直的,这个点的下面受水流的影响会向下游方向倾斜,如果不严重也不必理会,也可以靠加铅皮、同时缩短子线来解决;增加铅皮是为了增加稳定性,但是也会使信号变“肉”不清晰,缩短子线可以增加送标的灵敏度。但是弯曲的角度很大乃至于脱离水底飞了起来,就一定要搬家了,这样强的水流中不会有鱼的。
另一种方式就没这么复杂了,调标的方式和夏天相同,不过在垂钓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提拉鱼线,以保证钓组始终处于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值得一说的是这种钓法在操作上似乎有些麻烦,但是中鱼率却很高。有时上提鱼线的过程中手上就会有顿感,这是咬钩的信号,还有的时候,刚刚放松鱼线,鱼标均匀地向下游移动中,突然停止或者加速,这也是咬钩的信号,该提竿了。原来不断提拉的动作对鱼的感觉器官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激发了它们追逐食物的本能,所以建议即使是在没有水流的水域冰钓,没鱼咬钩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提拉鱼线,增加逗引的效果。
至于对付在冷水中比较活跃的鱼种就没这么麻烦了,同样还要打破夏天时的那种思维模式。采用钩下坠,和海竿的串钩类似。可双钩也可以三钩;坠和标的配比是大坠小标。钩和坠的距离分别是下钩接近水底,上钩可按不同的情况选择水层。这种钓法极少出现送标的现象,原因就是大坠碍事,但并不影响垂钓效果,原因很简单,流水中的冷水鱼,吃食的时候绝不像小鲫鱼那么羞涩。干脆摘了鱼标绷直鱼线凭手感或者看竿梢也没问题。
剩下的就是打窝的问题了,流水中的窝料很容易就会被水流冲走,窝料没了,鱼也就跟着跑了,所以要有目的的加大小颗粒的比例;雾化水溶的那部分被水流冲走,形成了一条饵料带,下游觅食的鱼儿循迹溯流而上,会一直到达还有小颗粒残留的窝子。颗粒状窝料存留越久鱼儿徘徊的时间也越长。由此可见持续诱鱼这点在流水中比在静水中还要重要。至于窝料的组成虽然都以腥香为主,但是还是要根据对象鱼的不同和当地的情况作出调整。通常窝料当中都会有一部分小米,其实所有的碎米都可以。比如我就用最小粒的玉米碴,我利用的是碎玉米的吸水性更好的这一特点。红虫或水蚯蚓打汁浸泡后的小玉米碴吸入的汁水更多,诱鱼效果也就更持久了,剩余的汁水留作和商品饵或其它有雾化水溶效果的面饵,然后两样拌在一起,简单浓腥的窝料就成了。还有人在窝料中加入大比例的拉丝粉以增加粘度,团成小球扔入冰孔。甚至有人在水流不急的水域别出心裁的把窝料做成耐冲刷的小饼状效果也不错,据说还防挂钩呢。
冰钓还挺有学问,学习了。
学习冰钓知识提高钓技。谢谢。
这份厚礼就像冰上的一团火啊礼是好,收下有危险。
学习了、趁着还有冰赶紧去实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