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春季野钓需注意的要点

野钓行者20172018-03-09 16:14:14

一、在稳定升温的阴天或多云天出钓

一般来说,惊蛰时节,鱼儿仍处在冬眠和半冬眠状态,少动少食。有时出钓遇上阳光明媚、气温高的日子,人感到暖洋洋的特别舒服,对外出散步旅游的人来说,无疑是最佳天气,但对于钓鱼来说,未必能算得上是好天。关键要看近几日天气是否平稳、当天的日夜温差是否小,如果近几日天气平稳不忽高忽低,无论是暖阴天、半阴天或降春雨等,对于垂钓者来说,都将有丰富的收获。如果头天夜间温度偏低,当天中午温度又偏高时,鱼儿的上钩率则会差。因此,早春上鱼率的高低与钓晴钓阴、雨的关系甚为密切。惊蛰前后,要审慎选择外出垂钓的天气,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鱼是否开口摄食以及摄食的强弱,自然也就关系鱼的钓获量。

 二、选择高低不平坑洼的钓位

若是上午10时前出钓,就要找较深的水体处;10时后随着阳光的照射,水温略有回升,这时找水相对较浅的水域作钓点则更合适。在大水域选点,应本着宜浅不宜深的原则,最好能选择高低不平的坑洼处,因这些地方鱼类相对较集中;一般河道垂钓则要找有水生植物的浅水滩,若有枯蒲草、芦苇茬等水域则更好,因这里在太阳照射下,部分浮游生物开始活跃,鲫鱼也乐意来此觅食;也可以找背风向阳的小水域,比如小塘口、断头河、小沟渠等,鲫鱼变温性较强,此处水温回升较快,鲫鱼乐意来此水域晒阳、取暖、觅食,原本不愿活动的鲫鱼,也会纷至沓来此处嬉戏和觅食。钓手在选钓点时,应做到适可而止,不宜贪多。

三、钓具轻且细

一般来说,惊蛰前后,自然水域中鲫鱼的个体都在半斤左右,基于此情,所用钓具一定要具有针对性,需用6.3米以上长竿,但质地要轻。竿长,可酌情钓远或钓近;竿轻,可长时间提竿无疲劳感。钓线要小而细。早春鲫鱼张口小且吃口轻,小钩、细线隐蔽性好,既不易惊鱼,又便于鱼儿吞饵咬钩。线长最好依据竿长来匹配,譬如10米竿你可配上3-6米钓线或依据个人习惯可再长些。这样搭配有两点好处:一是便于近递远抛;二是遇上个体较大鲫鱼中钩,遛鱼时有较大回旋余地。坠漂匹配要适中,因为是小钩,坠理应是要依据钩、饵、坠的总重来确定。按常规而言,要想提高钓组灵敏度,最为关键的是浮漂的浮力应略大于钩、饵、坠的总重力。如此选配的钓组无论在钓底还是钓浮时,鲫鱼咬钩的漂相会显得十分明显。至于用立漂或散漂,这要依据水域情况和个人习惯来定。

四、饵弃杂选“对口”

由于鲫鱼受气温、水温的制约,在惊蛰前后游动范围相对较小,食量少,食欲欠佳,在饵料的选择上应放弃夏秋季钓综合鱼“五味”俱全的饵料,要选“对口”饵料。诱饵味要香腥、略甜,质地要细、散,钓饵要活,可用分别炒香的豆面、玉米面、红薯面混合,加入三分之一的“金版疯钓鲫”和少量小药,适量白糖,拌成团作诱饵,此诱饵诱鱼效果好,留鱼时间长。经过漫长的冬眠,饥肠辘辘的鲫鱼急需大量的蛋白质以补充体内营养,为以后的繁殖创造自身条件。钓饵用蚯蚓、红虫、蛆投其所需是最理想不过的了,蚯蚓(红虫、蛆)的蠕动更能激发鲫鱼的索食欲望,急咬猛吞钩上饵。

五、弃死守选灵活适钓

这个时节有些水域的河底开始长起短小水草(大多拃把长,有的则更长),若钩饵沉入底部鱼儿反而不易发现有好吃的,故要将挂好红虫的钩悬于水底上方5-10厘米处,像绽开的红色小花朵,目标清晰,引透力极强。若将其抛投至上游缓流处让其慢慢下沉,其咬钩率相对也会高。需要注意的是,如出钓时天气阴冷,钓手不仅应该在深水处垂钓,而还应将钩饵调至触底,否则,便会徒劳无功。若用商品面团饵垂钓,最好在未正式钓之前用较大饵团,有意识地投放5-10钩,以将鱼吸引到此处,与此同时,还起到聚鱼留鱼作用。有些窝点压根儿就无鱼,如死守窝点就会延误战机,此时就要改变战术,将定点钓改为游钓。实践证明,早春时节实施走钓方式往往比死守几个窝点效益更好。不过走钓要求腿脚勤快,体能消耗较大,年老体弱者要慎行此法。

另外要注意,用蚯蚓也好,红虫也罢,始终保持虫饵鲜活状。由于在水中浸泡的虫饵,随着时间推移,其色和味都发生质的变化,若不及时更换,势必影响诱鱼咬钩效果,通常需8-10分钟就要更换一次。经常保持饵的鲜活,自然会事半功倍。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不错的分享,学习了。

很久以前上海

像是大师的手笔啊!

很久以前上海

精彩好文,赞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