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由“中华鲎”引发的一些记忆事(斑竹!我还没回忆完啊···还能继续再扯下去吗?)

南方老士兵2014-11-08 02:08:53

本帖最后由 老鼠鱼 于 2013-11-27 04:09 编辑

偶然发现“蜜蜂哥”上传的照片当中,看见了几只熟悉的“鲎”的照片,现在又名“中华鲎”。忍不住啰嗦出一些陈年旧事,还是那句话,人年纪大了,就成了有些故事的人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发帖,因为和钓鱼无关。犹豫了几下,还是发了,钓鱼之家应该是交流钓技的同时也会是一个鱼友感受生活的平台,就算再主流的频道也会有它的广告时间,是这样的吗?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生物,网上搜集了几张:样子好丑是吧? 鲎,(hòu)。我们乡下土话叫做“盲鲎”,传说中它们是没有眼睛的。所以一旦视力不佳的人士或者找不见东西了、没什么眼光时,就会被人家骂一句“你这只盲鲎”!挺毒的。 鲎以前很常见,在海边滩涂上到处都能见到它们,基本上它们是从来不怕人,遇见人了也没有逃走走的意思,好像看不见危险的存在,就等着你提着它的尾巴,收了!可能这就是说它是瞎子的来源。它不逃走,并不代表它不慌张。别看它们腿多多还挺修长的样子,其实它是很有苦衷的,那就是它根本跑不快,乌龟的速度跟它相比起来算是法拉利级别的了。 初始认识它们的时候,都是从粪箕里面找出来的,我们抓它来当玩具。欺负它们没牙,会爬又耐活,还有一条硬尖尖的长尾巴。尾巴后面绑根绳子拖着一只铁皮饭碗,就能让它拖着装些沙子什么的搞搞运输。大一点的鲎,尾巴更长更硬还有一些不太利的刺长在上面,于是就会成为某些孩子王的权杖,类似黑社会帮派的龙凤杖什么的一个信物。平时出来‘支持公道’,都会将鲎尾巴像把宝剑一样插在腰间,象征着权威。没皮带别着也不是问题,折根树枝扯下树皮缠在腰间威武起来了。 实际上鲎不是没有眼睛,根据百科全书上面介绍:“它有一对每只眼睛都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的复眼。人们发现这种复眼有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尤其追踪背景中的动态图像)更加清晰的“侧抑制”现象,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另外还有一对能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厉害吧!眼睛挺好!但是无助它逃命,事实证明了跑得快才是好世界,口多惹祸,眼多了也麻烦。 刚才为什么老是说“它们”呢?那是因为每次发现这种东西,都是一双双一对对的,可以说是它们很有爱情观,也可以说它们很好色,一辈子都离不开异性同胞的沐浴,一离开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因此,要不然你不要去抓它,要抓,就两只都一起抓,千万不要学那马爷去做拆散梁哥和祝妹的事。在海里看见的鲎,都差不多是这副情形。 这种现象多了,一般抓到鲎,或者送人鲎,都是说“孖鲎”,很少说一只鲎。说起相依相偎两小无猜的程度,鸳鸯也只能是靠边站的,只是鲎缺少传说。 以前,大家都不怎么吃鲎,感觉软绵绵的没多大嚼劲。只是忽然听说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活化石!不知道还好,一旦知道了,就疯吃起来了!现在大排档上还有一道叫做“酸甜中华鲎”的菜,很受欢迎。 现在网上说鲎的肉有这个毒那个害的,但根本阻止不了吃货们的热情。据说还因此出现了养殖场,无从考证。 人啊!太不像话了。就好像现在有些人抨击现在的媒体,过于发达,太过于赤裸裸的报道那些凶杀案和自杀例子了,导致现今太多这类事情的发生,是什么道理呢?引人深思。 以前虽然不太热衷吃鲎,但自有更残忍的处置方式。就是从挑回家的海产品当中,会把它们挑出来,连同其它感觉没多大食用价值的海货一股脑的全倒进粪坑充当肥料了。现在我们那边的山地当中,还会发现有很多鱼骨和大量的贝壳海星珊瑚之类,你不要和专家一样怀疑这里不久前仍是海底世界,那只是红薯木薯甘蔗等经济作物消化不了的食品。 要是碰到大只一些的鲎,担子不是很重的话,才会将它们捡回家,就随地而丢,反正放几天都不会死掉。哪天红薯煮得不多,不够补充大米粥的量,就会提一两只出来杀了。那家伙,血都是有点蓝紫色的,像极现在电影中的外星生物,正面看看,还真有点像,一张脸长着的全是爪子。 看星河战舰的时候,我觉得那些外星人就酷似中华鲎的前脸,很有亲切感。鲎的肉其实一点都不好吃,唯有那些卵还有点吃头,不过也打下几个鸡蛋混着煮煮,那叫做混蛋吧?大人们有时候为了骗小孩子多吃一点,少捞饭盆里的几勺粥,就会引导性的说,“你看,那鲎的脚,多像花蟹的大钳子!” 也许大家都觉得让孩子少捞几勺子粥觉得不可信,那是没经历过断粮的日子。在那个粮食奇缺的年代,在生产队里光依靠那一两个劳动力的公分,是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必须得靠一些杂粮的补充,问题是例如红薯木薯等的杂粮也列在按劳所得的分配单里面,那还是远远不够。孩子又多,老人又不能下地,当然他们的任务也很重,那是另外的话题了,要生存下去,只能自力更生,另谋出路,所以主粮一般都会留给主力人员。可能大家也会说,有海啊,可以去打渔!千万别那样做,那是走资派的行为,后果会很严重。海里的事,队里自有安排···唉,那是一把泪一把鼻涕的心酸历史,不提也罢了! 除了补充粮食之外,鲎的另外一个经济作用就是靠那个鲎壳了。它那大大的又弯弯的前盖子,天生就是一块做勺子的料。于是就有专门的人抓鲎回来剔除鲎肉,只留下壳,弯成勺子待到赶集的时候挑去集市卖了,以便补贴家用。 要做买卖,在当时也得有点特权才可以进行,否则就算你卖掉家里的一只还正下着蛋的母鸡以求换点油盐都不行。都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角,是人民的公敌!一旦人家把“人民”给搬出来,性质就不是一只母鸡买卖上的事了。 现在还是说鲎勺子,勺子的把柄是一块四五厘米宽一尺见长的竹片,具体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制作的,鲎壳制成勺子之后的边缘都很薄。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有好几只这样勺子,因为好用又便宜。 鲎勺在乡下的确是很好用的,分别胜任的工作有: 1,炒菜,当锅铲用,还不伤锅。 2,洗锅,由于富有弹性,又薄,刷起锅那是十分的流畅兼且有阻尼感。乡下的锅一般都比较大口,刷完锅的水不可能每次都端起锅来倒掉。于是鲎勺就厉害了,保证每一滴水都给你刮干净,声音还不刺耳。 3,喂猪勺,鲎勺子舀起猪食,不会乱滴又很容易捞桶底。能充分地掌握固态食品和液态的比例和尺度。有长竹柄子手也不会轻易粘到猪食,更重要的还能教训猪。猪很淘,相互之间挑衅滋事是常事,经常会吃着吃着就会吃过界然后就打架开片!鲎勺就是教训猪们的教鞭,高高的扬起鲎勺子对准猪头,啪啪啪,各打五十大板,猪就老实了。(说到猪的特性,我有一个好朋友阿才,他更精通,说起猪来,无人能敌,平常一起喝酒吃饭,只要有人提到猪,你就能比他多吃很多酒菜。) 鲎勺特有柔韧的弹性,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又能达到目的。就像拿竹鞭抽孩子一样,痛,并不快乐,但也不不太伤身。鲎勺子照片找不到合适大小的了,现在正在慢慢的消失,没人再会去做了。 我们村曾经就出了一个专门做鲎勺的人,他当过兵,五十年代曾经被自愿的派去了朝鲜战场。战功不详,回来的时候脚趾全没了,都给冻掉了,一个都不剩。人民政府具体给予了什么样安置我也不知道,没见有什么特殊之处。每到赶集日,都会看见他的自行车上满载一车的鲎勺子,车龙头也装有一只载货的铁架子,于是从车头到车尾全插满了,黑乎乎的跟只大刺猬一样。回来的时候勺子全没了,人打着口哨,心情很好,龙头上经常挂着片又薄又长的猪肉,晃荡晃荡的骑得很洒脱。 每到赶集日,也就是三六九或者一四七、二五八的几个日子分别代表不同的乡镇的圩日。孩子们都知道,所以在各自的圩日里,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自觉的到村口玩耍,各自等着各自家的大人能带点什么手信回家。无形之中就变成了第一线的新闻记者,谁家卖了什么又买了什么都一清二楚。 自行车在当年可是高端家产啊!记得本村一个人卖了祖上留下的好几棵龙眼树,算是发了笔财。再抠出攒了好几年的箱底钱才能够到县城买了辆凤凰牌单车。高兴得他,有事没事满村公所(那时候叫大队)好几个村子的轮换逛,管那叫兜风吧!挺神气的。 殊不知,太高调了还真是不太好,没几天,单车就被偷了!案情传出,人们都大吃了一惊!安慰的看热闹的幸灾乐祸的,全去他家了,围的水泄不通。我也去了,那人脸色的灰白程度至今难忘。公安局还专门来人立了案,展开了细致的顺藤摸瓜式的侦查。那时候公安办案挺认真,我都看见穿着白衣服白大盖子帽的人来了好几回了。终于,小偷在强大的各方压力底下,他没有去投案自首,只是趁着夜黑风高的偷偷将赃物丢在了庄稼地里,不过被人发现的时候,单车只剩下一个三脚架。这事被传遍了整个大队乃至附近几个乡镇,据闻县里也备了案的,可见一辆单车在当时是多么的矜贵和重要。 就是那么名贵的物品,一个卖鲎勺子的,他居然有;而且老早就有了,不清楚是政府的奖励还是卖鲎勺子挣来的钱。车子是广州产的“红棉牌”,底盘厚重骨架粗壮,双横管的大龙骨更使它的外观尤为突出。传动系统的链条还加装了内盖子封住的,一般人也就是小孩子都数不到那链条到底有多少只。顺便说一句,单车链条,那是小盆友们做火柴枪的上等枪管。四到五节为一般的枪,有七到八只链节做成的火柴枪,那主人一般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了。他那家伙一亮出来,全体肃静纷纷盯着枪管流口水。要是套好关系,能打上一枪那更是至高无尚的光荣。

其实我真的没有回忆完··· 说到钓鱼,那几乎是每一个小孩子都有过的经历,除非是生长在例如黄土高原那样缺水没鱼的地方。而有意思的是,女孩子也包括在内,可是当他们发现了和证实了自己是个女孩子的时候,她就不太喜欢了。 这个,这个根据某位砖家说,男人喜欢钓鱼那是因为猎取性的心态,以此来证明男人肩负起养家活口的重任,是一个非母氏社会的一个大变革···可是现代也有不少的女性同志爱好钓鱼,本论坛也有不少,我记得就有“荣宝贝”还有个湖南的妹子,难道她和她是想颠覆社会的组成结构?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男女平等,尽管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做家务了凑仔女了,女的就会提出这口号,等到要苦力活了,女的就会说谁让你是男的了?不过经专家那么一深层次的剖析,无非就是在教唆等同是在挑拨!专家还真是想拿砖头去问候他。 在此不作讨论和研究,就说在我们的年代,想钓鱼,所有的工具当然全部DIY。 首先要解决的是鱼钩问题。有人说偷家里的缝衣针来弯,我尝试过,一弯就断,没想过要用火烧红了再去弯。缝衣针有个先天的缺陷,鱼线根本绑不紧也卡不住。要是说那可以从针眼处穿过去啊!那是不知道当时的鱼线有多粗才会那么建议。所以最理想的仍旧是大头针,但是大头针并不像现在那么容易获得,当年最好的途径那就是打大队宣传板的主意了。那个年代指示的精神太多,板上面就经常会有大头针别着一些传达上峰旨意的红头文件···于是你拨我也拨。那样的话革命精神就不能很好的往下贯彻了,但也总不能专门派人来盯抓个现行,将几个小屁孩拎来打成发动派吧?搞到最后,大队也精明了,直接用图钉来固定,他们没事了,我们的货源也就断了。 等到有鱼钩卖的时候,一枚我们叫做“塘角鱼钩”的货,得花五分钱才能买得到。那鱼钩确实是精品啊!不但弯的角度漂亮,有棱有角的,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小倒刺,钓到鱼那是绝对的稳。缺点,现在看来就是有点大,大得可以经常看见人家在磨刀石上面磨钩。虽然好东西,可那是两根冰棍的价格呢!真叫人爱莫能助那!平时又没零用钱,就算过年拥有的那可怜的一两毛压岁钱,也只不过是借你的兜装上那么几天,压压岁,过完年还得上交···充其量,只能花一两分买个气球让你吹吹。 也就是说,我们的口袋和当时的国民经济一样,一穷二白。 绞尽脑汁,我想到了村里的打铁匠···几经周折,终于感动了这位同一老祖下来的铁匠老大哥,用铁线给我打造了五六枚大小不一的“塘角鱼钩”,大约状如秤钩···要小一些。 也行吧,总好过没有。鱼钩解决了,鱼线也是问题。缝纫线容易得到但是容易断,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旧渔网当中拆了。我估计我爷家的渔网也是从他爷爷起传下来的了,真的是够老够硬的。那鱼线费了很大的劲才能卸下一小段一小段,凑在一块连接起来就跟一根弹簧丝一样又弯曲又粗。绑块砖头吊了很久还是和那个电话线一样扭来扭去,将就着吧!谁叫咱没钱买呢! 鱼竿那倒是随处可有,那时候整条村子外围都是竹林,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坟包一样。每条村子都是一样的,村的周围全部种着厚厚的簕竹林。很久很久以前听说只留一两个出入口,一到夜晚就会闭门不出,像个寨子一样。 簕竹围村,据老人们说,有两个版本,第一就是防野兽,例如老虎野猪和狼。老虎现在觉得不可思议了,华南虎,当年确实是存在过的。另外一个版本是就防盗贼,特别是海盗···海盗?现在听起来刺激吧?我之前也对此将信将疑,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底下,会有海盗出没?还进村抢劫?自从长大以后看过介绍开平碉楼的主要功能之后,我就相信了。 不过那都是“太阳”没有升起之前的事了,等到我们这一辈,留下的都是那取之不竭的鱼竿,随便砍。 鱼竿、鱼线、鱼钩都有了,就是实践的开始了。 但那些粗犷的装备根本是钓不到鱼的!第一是要找手指那么粗的蚯蚓装钩很麻烦,又恶心。第二就算找到了,大多数鱼的嘴巴好像也长不了那么大,例如塘角鱼,那么姚晨化的嘴巴都没办法更别说其他的鱼了。没闹几下就烦躁了,一烦躁钩一放下水去就一抽,哈,没想到惊喜出现了,大称钩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居然会将水中的鱼给锚了上来!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马上改进鱼钩,用番薯做模子,小刀掏出一个负圆锥体,再将几个钩子一圈过的从红薯模具四周插入空心圆锥体里面,用搜来的几个牙膏皮煲成铅水,一灌下去一冷却,一只锚钩就完成了。很多年之后市面上也出现了类似的钩子,叫做蒲鱼钩,专门用来钓墨鱼鱿鱼和蒲鱼。可能也有些朋友不知道以前的牙膏皮是由铅做成的,问一下老一辈的人就知道了,那时候的牙膏壳和鸭毛、鸡肾皮一样,都能从“铃楞佬”(就是杂货郎)那里换到糖果的。 锚钩是做好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钩到过鱼,一是大人不允许我去海边的水闸深水处实践,二是淡水基本用不上,那么重的钩子一下水,鱼都吓得不知道逃哪了。白折腾了,不过也应了那一句:我折腾所以我快乐!尽管钩不到鱼,但仍是一件难以忘怀的快乐往事。

中华

本主题由 老战友曾 于 2013-11-25 17:59 加入精华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谢谢分享,,很有历史感。。

很久以前

俺老家那鲎籽做汤,味道不错点评[attach]1424091[/attach]老鼠鱼不会吧?我觉得很不怎么样。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8:16

很久以前

好文章!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我只知道这个煲汤不错点评[attach]1424092[/attach]老鼠鱼海哥也觉得那汤的味道不错?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8:16

很久以前

儿时的趣事,乐事!随着镜头慢慢回放..........点评[attach]1424093[/attach]老鼠鱼感谢版主的支持和鼓励!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8:17

很久以前

这个字当真不认识,学问太浅,见笑了,能标个拼音么?点评[attach]1424094[/attach]老鼠鱼是我的疏忽了,鲎(hòu)。感谢支持!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8:15

很久以前

没吃过中国人 只要说大补的 人肉都很快会成为餐上美食

很久以前

老幽 发表于 2013-11-25 18:04这个字当真不认识,学问太浅,见笑了,能标个拼音么?是我的疏忽了,鲎(hòu)。感谢支持!

很久以前

漂好难调 发表于 2013-11-25 17:38俺老家那鲎籽做汤,味道不错不会吧?我觉得很不怎么样。

很久以前

海哥hz333 发表于 2013-11-25 17:44我只知道这个煲汤不错海哥也觉得那汤的味道不错?

很久以前

老战友曾 发表于 2013-11-25 17:59儿时的趣事,乐事!随着镜头慢慢回放..........感谢版主的支持和鼓励!

很久以前

这东东,真没见过……!!!!!听兄弟这么一说,还真是好东西了!点评[attach]1424095[/attach]老鼠鱼完了完了···非我本意啊···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8:56

很久以前

得天毒厚 发表于 2013-11-25 18:54这东东,真没见过……!!!!!听兄弟这么一说,还真是好东西了!完了完了···非我本意啊···

很久以前

居然又勾起儿时的回忆了!点评[attach]1424096[/attach]老鼠鱼呵呵呵···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1-25 19:04

很久以前

烟波钓 发表于 2013-11-25 19:03居然又勾起儿时的回忆了!呵呵呵···

很久以前

你让我回忆起童年旧事

很久以前

长学问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