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厂家提供饵料配搭,感到纷繁复杂,让入门时间不长的钓友感到迷茫,
所以就这个话题写一些东西让大家看看,有不同之处,给予纠正指出,
对大师和高手们的钓技招术深信不疑,一味模仿,
碰到相似鱼情时,钓好了就夸夸其谈,
若稍一变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就认为是线组,浮漂出了问题,
却没有把思路放在饵的上面,用饵料思路完全是机械照搬;没有自己的东西
一个优秀的钓手,必须有独到的东西,
即使学习,或者照搬了他人的成功经验,
也一定是反复实践,找出自己的感悟和技术特点。
有的钓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认为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易受他人的影响。
特别是在自己上鱼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容易疑神疑鬼。
千方百计的去了解别人用的什么饵,
而往往是拿了别人给的东西,还是钓不好,还容易产生误解,
也不从钓组、鱼情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在比赛或休闲钓时,
一是比赛频繁换饵,其结果是有鱼变无鱼或少鱼,炸窝,乱层;
二是休闲时,钓了没有多长时间,鱼还没有诱来,就感觉饵不对路,
赶快换饵,将饵扔入钓点,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将个好好的窝点弄得乱七八糟,有鱼也钓不上来了。
鱼饵的关键所在,是有它的区域性和适应性,
而饵料的主要成分是以天然素材为主,
比如麦粒、薯类和藻类等等,以各类添加为辅,如氨基酸,诱食剂,
并对各种鱼饵的性能进行了广泛试验和实践,再加上我国的国土面积太大,
各地的鱼情、水情包括气候都很不相同就产生了极强的区域性。
北方地区的水质碱性强比较硬,
在用饵时稍加入适量的含腥味的如虾粉、
鱼骨粉和蚕蛹粉或含香味的浓缩香精如麝香、花粉等;
南方地区的水质与北方相比就软多了,
以清淡的饵料来垂钓效果会好一些的。
这并不是绝对的,在选择饵料垂钓时要因地制宜,因鱼情、水情、
天气状况和季节的变化而选配钓饵。
由于钓手习惯、钓法、钓技不同,加以气温、季节、鱼情的不同,
正确的水比,应该由钓友们根据现场的鱼情来进行调配:
快鱼水比大,雾化快,但要轻揉搓;
慢鱼水比小,饵略硬,雾化慢,多揉搓使饵变粘;
有杂鱼水比小,硬而雾化慢,多揉搓;
气温低,水比略大,
因饵综合时间长;高温水比略小,饵料综合时间快,易发酵等等……。
那么饵品的水比怎样才算合适,
一是根据其说明来做对比,
再根据鱼情来进行调配(加或减水)饵料的硬、粘、散程度,
把握好饵的柔软度,鱼进嘴就方便,这时候的状态为最佳状态。
商品饵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饵料的主要成分是否适合鱼的食性。
饵料的比重非常重要,往往被钓友忽视。
因为其比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浮标的选配和怎样调钓。
饵料过于轻,浮漂浮力增大,可能会出现被浮标托起现象,
容易给钓手造成钩饵己经到底的假象。
相反饵料比重大的超过调好的浮标自身浮力时,那浮标就已失去浮力,
就很难看出鱼吃饵时浮标反映的动作了。
诱鱼所用饵要尽量少糅合,使其雾化快―点,这样能起到诱鱼的作用;
在钓时可以多揉几下,增强其附钩性,这样会出现比较实的信号,
而对于饵中小麦蛋白的成分,在和饵时不宜过多地打和,
否则会把其蛋白成分给破坏,后果大家应该知道。
所以在鱼口好的情况下,要对饵料的雾化性、柔软度进行细微的调配和控制。
你要有很好的对饵料理解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用好了就是好饵料,
当然,用得不好,也不能就说这饵不好。
钓鱼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
熟悉饵料并选对了饵料只是能钓到鱼的第一步,
针对鱼情选择合适的钓组和钓法,
加上正确的开饵和上饵才是钓到鱼的全过程,饵料的味、色和雾化引鱼,
饵料的状态钓鱼,色和味是饵料所固有的,
也可以用其他的饵料和添加剂来冲淡和加深,而雾化程度在你我手中;
状态包括饵料所固有的状态和饵料在水底的状态,
饵料所固有的状态就是饵料的比重,大小,软硬等;
在水底的状态就是指饵与塘底的关系。
熟悉饵了不只是了解饵料的性能,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去使用和控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