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畅谈铅皮多少和浮漂灵钝的关系

qww19822014-11-05 15:04:25

两年前程宁先生在《中国钓鱼》上连载《讨论竞技钓(竞技钓鱼技巧)鲫法》一文(以后简称《讨论》),文中提出了与流行调钓理论相佐的看法,即因为浮漂杆大多为下粗上细,且浮漂、受水面张力的影响随示标杆的直径增大而增大。所以,浮漂调的目数越多,受水面张力越大从而越迟钝,浮漂调的目数越少受水面张力越小、越灵敏。

但2003年第三期《中国钓鱼》杂志发表李培玉钓友的《也论浮漂的调灵与调钝》(以后简称《也论》)一文,文中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面张力不是影响浮漂灵钝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程宁先生关于调钓的新理论,是不妥的。

拜读二文,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从二人文章来看,两文都承认、影响浮漂灵钝的主要有三个要素,即:①浮力与重力;②水面张力;③水对线组的阻力。第一个因素二人都无争议,承认浮力与重力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不影响浮漂灵钝,而争议最大之处则集中第②、③因素。程宁先生认为对浮漂影响最大之处就在于水面张力,而不在于增加铅皮同时增加的体积所产生的阻力。即他认为铅皮增减所产生体积增减而导致阻力增减不是影响浮漂灵敏的主要因素,是可以忽略的,从而推出他的调钓理论。

而李培玉钓友则表明:水面张力才是可以忽略的因素,其余的则不可忽略。?

其实,按物理学观点来看,当浮漂与线组浮力与重力处于二力平衡之时,任何外力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但在实际中,我们又不可将所有力的影响都考虑在内,而应该抓主舍次,切不可缓木求鱼。

李培玉先生《也论》一文中,对程宁先生的实验,提出了两个看法:①这个原则的测试不过是把原来调两目,调六目改为调一目,调五目而已,是个静态测试,它与鱼吸饵时动态大不相同。"静态"就不存在惯性力和摩擦阻力,也就无灵钝可言。②"假设其他条件相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既然一个调成两目,一个调成六目,它们本身就不具备相同条件:浮漂入水深度不同,产生的浮力不同;铅坠的重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入水体积大,产生的浮力大;坠重,体积大,移动时惯性力大,摩擦阻力也大。

李培玉钓友这两个看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第一个看法其实是说线组与浮漂组成系统在二力平衡状态下。它不存在灵与钝,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李培玉钓友的说法欠妥。其一,"惯性"不能说成"惯性力"。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力;其二,"摩擦阻力"一词欠妥,当线组上下移动时,阻力是浮力、重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以不能称之为"摩擦阻力"。

第二个看法在我看来是不妥的。李培玉钓友认为"浮漂入水深度不同,产生浮力不同;铅皮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入水中深度大,浮力也大;坠重、体积大,移动惯性力大、摩擦阻力也大。"其实,李培玉钓友已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无论浮漂入水深度大小,产生浮力大或小,铅皮重或轻,都是处于二力平衡之状态下。所以,它们条件基本相同,惟一不同的因素是铅皮体积变了。而正是因为这惟一的因素,才造成浮漂灵、钝的不同。?众所周知,当线组在水中移动时,它要受到阻力的作用;而阻力作用的效果是与线阻在水中的体积成正比的。完全相同的两支浮漂,一支调二目,一支调六目,明显的两支浮漂都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条件基本相同,只有铅皮体积不同。当鱼吸饵时,由于调二目的浮漂所受阻力要大于调六目的浮漂,所以调二目的浮漂的位移量与移动速度明显地要小于调二目的浮漂。因此我认为:漂所受浮力、重力、摩擦力的合力越小,越接近零,越灵敏;反之,越迟钝。

所以,我完全能够推出一个结论:浮漂调得目数越多,越灵敏;调得目数越少,越迟钝;调成平水最迟钝。这个结论也是与李培玉钓友的结论相符的。

综上,我认为程宁先生在《讨论》一文中提出的调漂(调漂视频)理论是欠妥的。这是他只注重了影响浮漂灵敏度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而忽略了其他主要因素所造成的。

互联网, 多少, 浮漂, 钓鱼技巧, 中国钓鱼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学习 各有说法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我感觉就是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异

很久以前

这个留着太大的学问

很久以前

!!!!!!!!!

很久以前

竞技钓的高手,可惜我都是野钓的。学习了。

很久以前

那为什么调成2目的下沉速度比调成6目的速度快呢

很久以前

我到现在还不是太懂调漂。

很久以前

钓鱼真的是一门技术活,活到老学到老。

很久以前

看的不是很懂,需要好好计算一下

很久以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很久以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