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童 年 渔 趣

都市渔人_隆哥2018-01-01 07:12:19

我出生在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称的湖北省一个小村庄里。村庄沿河而建,从家里出门几十米远就可到达河边,这种天然的便利造就了我从小与钓鱼结下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钓鱼时大约8岁,当时父亲在武汉读大学,少有时间照顾我,儿时陪伴我、带我玩耍最多的是长我5岁的少年五叔,少年五叔也成了我的钓鱼启蒙老师。

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钓鱼时的情形。当时我和两个表妹在奶奶家里,大人们出去干活了,交代五叔在家里看着我们。五叔在安排好我们做作业后,就拿着鱼竿、小凳和水桶在屋旁小河边钓鱼去了。约莫半个时辰后,五叔进屋来检查了一下我们的作业进展情况,并让我们去看他的渔获。我见到水桶里有一只虾和几条小鱼正在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时,五叔拿起鱼竿,上好鱼饵,抛竿垂钓,不一会儿就又钓起了一条小鲫鱼,并叫我把鱼取下来。小鱼在鱼线上活蹦乱跳,我左手抓住小鱼,右手取钩,由于小鱼在手里跳得厉害,我有点慌乱,且是第一次取鱼钩,直接将鱼的下唇给扯下一小块。对此,五叔原谅了我,没怎么说责怪的话,我却内心有点愧疚,这愧疚是对五叔,也是对小鱼 ----- 它是我的钓鱼生涯中唯一一条被扯破小嘴唇的鱼。后来,五叔给我们演示了“绝技”,提起水桶沿垂直方向快速360度旋转水桶,每当水桶处于倒立状态的瞬间,里面的水和鱼不会掉落下来,这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惯性”这个物理概念。那天是我钓鱼记忆的起点,一扇通往快乐之门从此开启!

从那以后,五叔就开始教我钓鱼的基本知识了。鱼竿就地取材,在屋旁砍一根青竹,如有弯曲的地方就将竹节置于火上快速加热并掰直定型,就成了一根鱼竿。那时的鱼竿竹节处常为黑色,就是烟熏火烤矫直定型造成的。竹竿弄直后,在竿梢用刀子刻几道凹痕,用以绑定尼龙鱼线。用一小块长条形泡沫绑在鱼线上当浮漂,用牙膏皮当钓坠。我喜欢的鱼钩是上面带孔可以将线穿过去的,认为它们比扁头鱼钩更牢固,多出的尼龙线头则用火烤融并手捏固定。鱼饵主要用蚯蚓和面团。奶奶常帮我准备好面团,并帮我在面团里滴一滴香油,以提升诱鱼效果。有时还拿着竹竿在村子里到处找蜘蛛网,用竹竿头在蜘蛛网里晃动几圈以将其粘上去,然后顺竿头撸下蛛网并揉成团穿放钩尖,用以钓餐条特别有效,且由于此饵特粘,可重复多次使用。

我自己钓到最多的鱼种类有餐条、鲫鱼和鳑鲏。餐条总是游在水面上觅食,能在鱼饵落水的瞬间抢食,并夺命狂奔;鲫鱼和鳑鲏吃饵比较稳重谨慎,咬钩后浮漂缓慢下沉。

餐条鱼在水里游,游着游着,翻了个身,恰好被太阳照着了,那本来银白色的鱼鳞就银光闪闪了,加上水的清澈,形成一道白光,所以餐条也叫白条。

小河里的鲫鱼除了白色的外,也常有略带金黄色的,中鱼后从水底将其慢慢拉起时会看到金光泛起。

鳑鲏鱼身形纤细精致,色泽亮丽。

小河岸边绿草青青,柳叶飘飘,在这样的环境中作钓,儿时的我也更能体会《语文》课本中那首唐诗的意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江水满,阳光下,小河边, 柳树旁, 欣赏着身形纤细如线的餐条在透亮的碧波中游来游去,往来穿梭,成为了我童年最美的风景与意境。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文采好啊兄弟

很久以前北京

老乡好,过年回家一起解毒去

很久以前北京

谢谢!

wtynyi

文采好啊兄弟

很久以前广州

好啊老乡!不过今年过年不回家,今后可以约起!

Qintao

老乡好,过年回家一起解毒去

很久以前广州

哈哈,湖北真心好地方

很久以前北京

偶尔玩玩呗

哈哈,湖北真心好地方

很久以前广州

同是九头鸟,同样在儿时由小叔带入。清楚记得第一次钓鱼用的是棉线绑个高粱杆当漂钓了二十多条马口。

很久以前北京

那时的钓具简陋,上鱼却不少。我常想,要是当时也用现在的线组和技巧,那渔获定会翻几倍啊!

中国野战空军

同是九头鸟,同样在儿时由小叔带入。清楚记得第一次钓鱼用的是棉线绑个高粱杆当漂钓了二十多条马口。

很久以前广州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