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23:44
干河桥
蚯蚓
鲫鱼
前一贴《我的野钓经验一一选窝篇》获得了钓友们的支持点赞,也有一些钓友问到一些野钓的问题,考虑到现在是冬季,并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之前发的四贴《在云南,只要河不干,永选不封竿……》都是近期出钓的产物,宣威今年较往年冷多了,不仅气温底,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有了本贴。
首先还是应重视窝子的问题。同样的一片水域,同样的天气,同样的钓饵,只是不同的沟岔、草丛、水深,为什么有的钓友能上鱼,多且大,有的钓友上鱼少且小,甚至空军,用本地话说抬滑竿,这不能不引起每位钓友的总结和反思。不要老是讲别人的屁股正,难道他花了五十万进行过整臀手术,臀形好看,你的屁股是歪的,还不是窝子的问题。
总体来说,冬钓应选择背风、向阳、有遮挡物(比如草)、水流平缓的小水域作钓。俗话说“越穷越见鬼,越冷越刮风”,风越大就越冷,人为什么喜欢蹲墙根、溜墙走?避风。鱼也一样,如果有一大片或一丛芦苇、水草、树木挡住北来的寒风,太阳一出就能晒到,想想老头眯着眼抽着旱烟袋在墙角烤太阳的惬意吧。如果紧挨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有落叶、浮萍,是不是盖了层被子,沒事,除非是傻子才不会赖被窝。平缓的流水带走的热量少,又富含融氧,鱼不赖在这里才怪。
上图就是去年冬钓的窝子,很不起眼的地方,下车最多不超二十米,停车的地方,右边紧挨一水泥平桥,钓友的车时有通过,主要是摩托车。路过的钓友几乎都不看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般只钓2到3小时,少则七八个,多则二三十,空军很少。渔获有时得放到左边的浮萍下收着,请原谅我的不厚道,原因你懂的。但去年冬天是个暖冬,天气大多晴好。今年夏天发大水淹了一两个月,芦苇没了,今年冬天冷,浮萍也没了,钓不成了,遗憾,下车即到,太方便了。
选窝要新旧结合,既要注重老窝,又要开辟新窝,冬天气温低,鱼不会像夏天远游,大都呆在一处,钓上几次鱼就少了,因此守好老窝,开辟新窝。不用多,也不要离太远,三五处足矣。隔远了,走钓时麻烦。
自家屋顶种的葫芦(换下口味)。
老窝新窝都要注重养窝。每次钓时新窝都撒把酒米,离开时再撒把酒米,两三天后再钓。老窝垂钓时先不撒酒米,先下竿钓上十来分钟,以免把诱进来的鱼惊走。如果不上鱼,再撒酒米,那就得等了。如果一直有鱼咬钩,间隔时间又不长,就没必要撒窝,以免惊鱼。钓到上鱼时间间隔越來越长,再补窝续窝。在等待期间可到其它窝子试试,包括新窝也可试试,试一下新窝的存鱼量,才开的新窝就有鱼,两三天后就它了。两三天后都无鱼,就放弃。不论新旧,离开时都续一下窝,必竟冬天诱鱼时间长。所以开钓时别忙着打窝,钓会再说。
今年七八月份涨大水的样子,原來停车的地方在皮划艇下边,水深2至3米。
此外天气是一大因素,应重点考虑。冬钓午,似乎是说中午温度高,鱼活性好。但我个人认为不尽然。如果温差过大,比如前几天的某天最低温度零下一度,最高温度十九度,大多数钓友都按上边所说选窝,结果人晒的淌汗,但大多空军或收获甚少。偏有一老者在芦苇丛中作钓,芦苇茂密又遭风吹倒伏,塘本不大,又被芦苇遮阳,几乎晒不到,但偏是老者钓的最多、最大,频频连竿。事后思之,我认为原因是温差过大,而鱼是变温动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随气温、光照而变化。正如人一样,大羽绒服早晨穿着舒服,下午肯定热,但又怕感冒不敢脱,肯定热得烦燥。鱼也一样,一天当中体温随水温变化变来变去,一定也是不适而懒于张口寻食。而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温差不太大,鱼反而觉得舒服。因此,不论阴晴,温差小是出钓的首选天气。
温差小,温低,微晴,选钓阳。一次野钓正是如此,选浅水向阳窄水道反而中鱼了。温差大,暴晴选背阴深水也上鱼了。
冬钓多在水草处下竿,因此短竿是首选,长竿宜短线。野钓,水广鱼稀,加之又是冬季,鱼口轻,鱼为了抗寒喜荤,个人认为蚯蚓、红虫为佳,勉频繁穿钩的麻烦,因此本人野钓向來用蚯蚓。
冬天寒冷,能出钓固然好事,但要注意保暖,冰霜雪凌,加之多雾,路滑,能见度低,开车出行,注意安全。水边垂钓,安全更须放在心上,切不可冒然行事,得不偿失,就亏大了
来张云南冬季的落日图,是不是美不胜收!
谢谢读贴,花了时间,费了流量,如果认为略有收益,请点赞为谢。
谢谢楼主分享,收益无穷!
抢地主。
老司机,
谢谢。
过奖了。
又要上首页的节奏
又涨钓鱼知识了!谢谢
过奖。
谢谢。
真材实料,有用。
谢谢。
顶上首页
谢谢。
谢谢,受用!
实践中得出
好帖
微,heiselaogui
纯粹经验之谈,无私的分享!必须赞一个!
谢谢。
有头脑有思想有技巧有表达不多见的好贴,相对那些狗屁不通不知所云说得鬼马六道的贴子,可谓精品中的精品了。感谢老司机!必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