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老蔡谈台式钓法钓土鲮鱼的关键》

重置昵称_DQxBzOo42014-11-03 10:53:01

本帖最后由 钓鱼老蔡 于 2012-9-20 13:33 编辑

《老蔡谈台式钓法钓土鲮鱼的关键》

土鲮鱼是比较好钓的鱼,但仍有不少朋友心中无底。

老蔡钓鱼多年,什么钓法也玩,下面谈到的内容,是老蔡用台式悬坠钓法钓土鲮鱼的经验和心得。

关于钓土鲮鱼,老蔡注意到,大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调目钓目、鱼钩鱼线、窝饵钓饵上,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浮标的,即使有,也仅限于调目钓目、顶标还是顿标一类的讨论。所以,老蔡首先想谈一谈浮标的品质和形状,对钓土鲮鱼的影响。注:别小看这个话题哦,看完下面的内容再下结论吧。

钓鲤鱼时,无论你用什么浮标,大小圆扁,都不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鲤鱼吃得凶,不是黑标就是顶标。可是,钓土鲮鱼就不同了,用错了浮标,有些信号就出不来了。例如,一根箭猪刺做的浮标和一根巴尔沙木做的浮标,形状大小都差不多,但在体重方面,箭猪刺明显重于巴尔沙木,当有升标要求时,沙木标上升快,幅度大,信号强烈;猪标因为体重和浮力小的问题,对这个升标鱼讯,要么没反应,要么反应不明显。由此可见,浮标品质的好坏,对钓土鲮鱼是有影响的。

老蔡再举一个例子,一根标身较短、肚子较大的浮标(注:这里拿大肚子浮标举例,是为了形象一点说明问题。其实,标身较粗的浮标,都属于这一范畴。)与一根标身细长的浮标,一块钓土鲮鱼的话,优劣立马就能见分晓:土鲮鱼就饵抬头一瞬间,大肚子浮标不会有明显的下顿动作。但是,标身细长的浮标,会有明显的、非常漂亮的下顿动作。其中的道理是:当鱼就饵抬头一瞬间,子线会向上切水呈U型,由于水对子线的压力,标身细长的浮标会即时回应一个下顿动作。同等情况下,大肚子浮标没有做出下顿动作,不是它不想,而是它想做也做不出来——皆因它肚子太大了!还不明白吗,在水里,肚子大,运动时的阻力也大啊。……子线完成了向上切水动作,大肚子标没有能力做出对应的下顿动作,U型状态的紧张度就会消失,如果鱼这时还没有松口的话,一般会升标。抓这个升标动作,有时会空杆。即使你抓住了这个升标鱼讯,可是,之前那个鱼就饵抬头、子线切水的动作,你却错过了。注:大家把这个U型看成是一个短暂的滑轮现象好了,如此一来,就能快速理解,为什么当鱼就饵抬头时,好浮标不但不升标,反而是下顿。

悬坠钓土鲮鱼时,带钩调平水,钓2目或3目,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选对了浮标,(正常钓季里的)土鲮鱼就饵后,有85%以上的几率会有一个非常漂亮的下顿。注:如果这个下顿幅度较大的话,会见黑标。这是扬杆的最佳机会——命中率高得惊人。如果错失这个机会,紧接着,可能会见到升标(但也有可能见不到),这是第二个扬杆机会。第二个扬杆机会,会有空杆表现。

如果钓得太顿,例如,带钩调平水,钓6、7目,抓到的动作,有可能不是第一时间的动作。

品质较差的浮标或标身较粗的浮标,很难抓到第一时间的顿标动作,因为你几乎就看不到这个动作。你抓到的升标或黑标,大多都不是第一时间的动作。其结果是,人家钓了三条,你可能才钓了一条。

钓土鲮鱼,应该追求抓第一时间的动作。想做到这点,好浮标成了关键。选什么样的浮标才算好?老蔡认为首先考虑形状:标身细长兼有流线型。垂钓环境允许的话,小号标优于大号标。其次是轻身:同样大小的浮标,选重量较轻的那支。材质排名:1,芦苇。2,巴尔沙木。3,孔雀羽。写到孔雀羽,老蔡想起数年前在三角水库钓鲮鱼,我的5元一支的孔雀公主2号标,灵敏度不输我朋友一百多元的高级芦苇3号标——这是因为小号标,标身轻、细长,灵敏度高。小号标钓鲮鱼?没蓝刀抢劫吗?三角水库的蓝刀很奇怪,密度也不小,但鱼身短、嘴巴小且永远长不大。6、7号黑袖搓饵,5米4的杆,1.5主线,1号子线,子线的长度没有采用惯常的20cm,而是选择了10cm长度,水深4米,照样下底——虽然下得有点慢。钓点在那个猪屎湾。注: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选择小号标钓土鲮鱼;为下底快,有时会缩短子线长度。

其次,老蔡谈一下钓饵的附钩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很多人在这个问题尚未确定前,就糊里糊涂地开始钓鱼了。哈哈哈!

有的钓手在收费鱼塘钓鱼很厉害,但一到水库就不行了。为什么?呵呵,钓饵的问题。钓饵有什么问题啊?附钩性问题呗!鱼塘一般水较浅,鱼多,候时短,钓饵偏重雾化性,短杆频繁换饵也不累……等等,附钩性问题不算太突出(当然,经常钓赌塘经常空军的人,不排除也存在附钩性问题)。水库就不同了,一般水深鱼稀,钓三米以上水深是常事、两三个小时没有目标鱼口也不奇怪……问题来了:你的钓饵,到底后,它还在鱼钩上吗?即使在鱼钩上,在水的浸泡下,它能坚持多久?就算能坚持“很久”,可是,土鲮鱼来吃食,一按一吮,钓饵就散了,钓饵和鱼钩瞬间就分离了——如此一来,你还能获得好鱼讯或好鱼获吗?所以,你必须事先心中有底:把钓饵浸在水里,等待习惯性换饵时长,然后用手去推它,看看还有没有“核”——“核”在,附钩性才算合格。钓土鲮鱼的配方及商品饵非常多……可是,有时,老蔡用简单的摇面粉钓土鲮鱼,也比很多人强。道理何在?(高筋)面粉的附钩性好呗。拉丝粉、粘粉、面粉、蜂蜜等,都能加强或改善钓饵的附钩性。总之,无论在哪里垂钓,钓饵的附钩性是首要问题,万万不可小觑。否则……空军司令就是这么来的,哈哈哈。

除了浮标,附钩性,老蔡还要告诫几句:

钓土鲮鱼杆梢要硬一点,否则信号再好,命中率也低。道理是:杆梢硬,扬杆瞬间就能刺中鱼;而杆梢软,扬杆刺中鱼所需要的时间定会延后……主要跟泻力及水的阻力有关。

无风或风小时,别循规蹈矩式的把杆尖置入水中,应该把杆尖露出水面。风大时,杆尖仅仅入水。台式钓法什么都好,唯独杆尖入水这一环节有弊端。呵呵,还不明白吗,不解释了。

钓土鲮鱼别用有倒刺钩,袖钩不错,否则,挂住密纹抄网,解钩解到你怕。操鱼时别用大目深底尼龙网,否则,双钩变单钩,换钩换到你怕。

钓鱼时,要学会对鱼“礼让”。所谓“礼让”,是指首次出现目标鱼讯时,不要扬杆,让它吃。然后,抛竿送饵继续让它们吃一会。当你感觉到窝子里的鱼渐渐多起来时,才开始扬杆——最初你放过的那条鱼,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钓友lcoast钓鲮鱼遇到些问题,发了一个求助帖《钓鲮鱼找不到提杆机会,求助各位》。老蔡想借此机会对他做出某种回应。以下是lcoast的贴子内容:

『最近钓鲮鱼遇到新问题,在一个水库钓,主要是麦鲮,吃口很小心我是知道的,

以前调平水钓2目,试探动作很长很小,经常是慢慢顶半目停住,然后下沉半目,反复很多次,

但只有足够耐心,总有一下有力的上顶或者下拉,提竿命中率非常高。

但上周日去钓,打了花生枯+饲料+煮熟糯米再晒干的窝料(满版提供的做法,感谢),效果很好,

很多鱼泡,下去也有动作,但动作太小了,微小的上顶或者下沉,上顶一点停住,总不能提竿吧,

一会后又上顶一点,再等,慢慢沉一点,再等,就在这种微小的浮漂上下中直到停止再也不动,水面无风,

动作虽然小,还是很明显的,就是找不到提竿时机,强行提竿的话,都是空竿,重新调8钓2,钓灵钓钝都是这样,郁闷啊,底下鱼泡不断,就是钓不上来,最后只钓了一条麦鲮鱼,几条土鲮,其中一条还是挂上来的。

补充一下,钩子用的6号伊豆细条钩,后面试了4号也一样,主线3.0,子线1.5,一直用这个线组的

饵料用鲮鱼饵混合加了鬼五,搓饵,搓得较硬,怕鱼试探太多没吃就散了,一直也是这么用的。』

老蔡认为lcoast遇到的问题,可能与下列情况及因素有关:

1,钓饵的附钩性不好,水底的钩与饵分离了。虽然lcoast说把料搓得很硬……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浸泡实验,仍不能排除附钩性不好的问题,因为水是无孔不入的,经水一泡,什么事情也可能发生的。

2,钓饵味道不好,鱼不愿吃食。不排除鱼宁愿吃窝饵,也不愿意吃钓饵的情况。

注:可能有朋友会问,就算存在上面的两种情况,跟标象有何干系?难道附钩性不好、钩和料都分离,空钩还会有动作吗?哈哈,有的。假如有较多鱼进窝觅食,空钩也会有动作或标象的。大家或许听说过钉鱼钓法吧。正宗的钉鱼钓法,钓组的连接方式跟台钓法没有什么不同,主要差别是鱼线较粗,子线较长,双钩(多为较大号的新关东无倒刺)钩距较大。垂钓时,事先打大窝,双钩不挂饵料,空钩静静地躺在水底。鱼进窝后,尤其是较多鱼进窝时,鱼的身体碰撞或摩擦那两根较长、半躺半悬的子线,加上鱼儿因抢食积极游动而产生的水流变化,浮标就会显示鱼讯了:浮标上上下下,运动幅度和速度呈不规则表现。扬杆时,会刺中鱼的任何部位——有点残忍噢。lcoast遇见的标象,跟钉鱼钓法的标象,十分相似,只不过,运动幅度和速度,可能小一点而已——动作幅度小一点也正常,毕竟你不是纯粹的钉鱼钓法。

3,不排除鲢鳙、水螺或其他小生物吃食。如怀疑鲢鳙闹窝,应立即改双钩带饵离底20cm——40cm钓法,一试就明。注:因为不是鲢鳙专用饵,上料时记得露钩;抓顿口,别等黑标。有的水底,密密麻麻布满了水螺,会冒泡,进食动作诡异,偶尔被钓起,钩子在嘴里。

4,不大可能是麦鲮的吃相,麦鲮吃口再轻也不是这样子的。土鲮鱼仔闹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鲮鱼仔闹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几条大一点来帮衬,多少还是有点奇怪。要搞清这个问题,只能换钓组,1号主,0.6或0.4号子,3号或4号黑袖,小号鲫鱼标,一试即明。不过,钓鱼时间宝贵,换较长一点的杆,钓更远一点的部位,比较划算。

5,钓土鲮鱼不应该钓灵。lcoast后来的调8钓2不可取,因为这样的调目钓目,土鲮鱼来吃食,只会产生上上下下的标象,扬杆基本是空杆,偶尔中鱼也是钩身、钩下巴。

老蔡上面所写的东西,都是自己亲历和深深感悟的东西。如有不同意见,老蔡会抽时间参与讨论。谢谢各位朋友及版主,祝你们每天也快乐。

注:一个星期后,老蔡可能就没时间写东西了,因为有比钓鱼更重要的事情做。但老蔡,仍会在无声无息的夜晚,用深邃而又沧桑的目光,从很远的地方凝视着你们……你们的青山,你们的蓝水,你们的笑容,还有你们的鱼。

8月25日留言:

老蔡的帖子被置顶了。为了完美,也是一种责任,有必要再补充一些内容:

1,水库水较深,调标时,空钩尽可能离底近一些,这样调出来的“平水”,会比较真实。

2,带饵找底过程,感觉快到底时,要一点一点的拉浮标,一露出2目就差不多了。这时,如果你再拉高1目的长度,抛竿送饵再试,浮标没有显示这1目出来,你就不要再往上拉了。此时,你要么就钓这个状态,要么把浮标往回拉半目就是了。不要刻意去追求钓3目。因为老蔡担心有的钓组,试出来3目时,铅坠可能已经离水底很近了。总之,带饵找底时,要一点一点的拉浮标,一旦发现浮标进入“不应期”,就不要再往上拉浮标了。注:所谓的拉浮标,是指在主线上调整浮标座的位置;空钩不挂饵也能找底,老蔡的习惯是挂饵找底。

3,个别情况下,没有发生顿标,就毫无征兆的突然升标了,这时,应立即扬杆。如果扬杆动作与升标动作衔接紧密的话,命中率也是不错的。出现这种情况,多与水底高低不平,上坡下坡,石块、杂草等复杂情势有关。子线较短的钓组,比子线较长的钓组,易发生这种升标现象。不赘述了。

4,窝子已经聚到土鲮鱼了,垂钓时上饵别上得太大,刚好包住鱼钩就好了。

5,秋季转冬季,广州这边大约是11月中下旬到12月上旬这段时间,鱼口会变得很轻,鱼讯非常小,有时仅能看到浮标“向下点了一下”(品质较差的浮标是看不到这个动作的,即使品质好但号数较大的浮标,可能也看不到这个动作。)——那就是鱼吃食后抬头的动作了。

8月29日留言:

行之钓友写了一个贴《起早只为寻逍遥》。他钓到了二十多条土鲮鱼。老蔡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但老蔡认为,他本可以钓得更好。具体看法是:

1,行之钓的土鲮鱼,体型较小,半斤左右的居多。而他用的鱼钩,看上去大了一点。如果他针对这拨土鲮鱼的大小,改用4号或5号袖钩那样子大小的鱼钩,效果会更好。

2,行之用的子线是编织线。如果他用尼龙线做子线,标象会更敏感、更稳定、更漂亮。

3,行之用的是两米七的杆子,钓的是较浅的水、离岸较近的点……出于谨慎,土鲮鱼吃食后,抬头的动作可能会相对小一点。如果他能做出一点变化,钓得更灵一些,例如,调平水,钓不超过两目,甚至钓一目半,可能会爽死。

使用的鱼钩越小,它的重量就越轻,钓目应随之减少——以不影响土鲮鱼吃食为原则——可获得更加真切的鱼讯。别小看那一目、半目的调整,要知道,当鱼口轻时,它全部的鱼讯,可能只有一目、半目。

其实,在调平水的基础上,具体钓多少目,与浮标的浮力、一目单位的长度,鱼钩的大小和重量,还有土鲮鱼体型的大小,水深水浅等因素,关系密切。钓鱼人应深谙其中的奥妙,临场做出最有利的应变才对。

老蔡希望且相信,行之能钓得更好。

9月20日留言:

名叫喜欢钓库的朋友,在钓土鲮鱼时遇到问题,他说:

断子线7次,不断线脱鱼10多次。整个下午都是郁闷的。回家后感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钓点水深约1.5米,钩没倒刺,有点迎面风抛杆时没法抛太远使漂到杆尖的主线剩的比较多弯曲在水面上,杆架挨着水面插基本跟水面平行为了杆尖不入水杆只能平着放。

用黑袖是跟老蔡那帖里学习的。我来还原下现场情况吧,各位高手才方便对症下药:

杆架跟水面基本平行,离水面约20厘米,杆架伸展长约1.5米(感觉红健冬日的有点软最后一段没拉出来),为了杆尖不入水,架杆头的那一段短的基本朝人的方向放平,杆握稍微架上去了;架好后杆跟水面也基本平行,水深1.5米,主线剩3米,漂到杆尖的直线距离最多2米,所以一大部分主线都是弯曲躺在水上水下,准备提杆时手伸直并与地面垂直才能够得着杆,提杆时都是先把杆拿高再上扬杆尖,因为手不弯曲手腕没法发力。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了。

老蔡说几句:

1,黑袖6号或7号,对付1斤左右的土鲮鱼,没有问题。钓土鲮鱼,对鱼钩的大小有要求,小钩有优势,但对于钩型的选择,并无更严格的要求。袖钩、新关东、挪威钩、伊豆、小矶、伊势尼、千又,都能钓土鲮鱼。

黑袖的优点是:钩尖锋利,钩门较窄,易入口;钓白鲫鱼也行,不用换钩;冬天很冷的时候,细线钓罗非可能优于新关东。缺点嘛,强度逊于新关东。新关东钓白鲫鱼时,严格来说要换成关东或袖钩,只因新关东比关东粗重。新关东历来就是非常优秀的鱼钩,只是老蔡包里的黑袖多,没提或漏提了新关东(事实上,其他鱼钩老蔡好像也没有提到)。新关东在钓土鲮鱼、罗非鱼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有目共睹,就不赘述了。如果不经意或不小心误导了“喜欢钓库”先生,老蔡在此向他表示歉意。注:如果选择有倒刺的鱼钩钓土鲮鱼,建议用钳子去除倒刺。

2,在老蔡的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无风或风小时,别循规蹈矩式的把杆尖置入水中,应该把杆尖露出水面。风大时,杆尖仅仅入水。”。请注意,把杆尖露出水面,是指压水等一系列动作做完后,再把杆尖露出水面。

杆尖不入水或少入水,是为了削减扬杆过程的阻力,使更快捷地刺中鱼。风线是否完全埋在水里或部分埋在水里,取决于风儿或水流的影响。鱼口密时,无风又无水流影响的话,不仅杆尖不入水,风线不压水(当然,把靠近浮标那部分线压在水里最理想)、杆子也不必放在杆架上——长杆应手握(怎么舒服就怎么握)肘顶,呈“悬杆”状态,随时准备起杆——请注意,做这个动作时,后臂自然下垂,不要与躯干形成任何角度,基本是夹臂;前臂与后臂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此姿势,钓罗非鱼最常见,好处一大把,不罗嗦了。

台钓扬杆要求“向前、向上、过头”,也没啥错,可是,如果不用肘部顶着杆把端,让他扬4.5米、5.4米或更长的鱼杆试试,哈哈哈。

握杆姿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扬杆的速度。而扬杆的速度,又与中鱼率及走鱼率密切相关。有一个真实案例:不久前,老蔡去一个赌塘观察鱼情和地形。有两个皮肤黝黑的老手并排坐在相邻3米的钓位上。两个人的杆子皆是超硬杆,长度同为3.6米,钓组也差不多,钓饵都是赌塘卖的绿岛冻饵。老蔡坐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左边那个汉子连中三条大非;右边那人也有口,频频扬杆,貌似也有一、两次中鱼怔一怔,可就是不上鱼!哈哈!为什么?

左边那汉子很彪悍,扬杆动作干脆利索,速度极快,能听到鱼线切水发出的fi、fi声。右边那位空军,对标讯而言,扬杆也算及时,但瞬间力度和速度都逊色于前者,做不出fi、fi声——如此这般,钓的又是滑鱼,落败也在情理之中。注:即使速度够快,软杆也很难搞出来fi、fi声;软杆中鱼刺得不深,相对而言容易跑鱼;软杆对钩尖是否锋利,要求甚高——高于硬杆。

3,杆越长,水越浅,风线就越长。风线越长,扬杆中鱼的角度就越不好,容易跑鱼。中鱼的角度不好?中鱼还有角度之说吗?有的。假定水很深,风线很短,浮漂几乎都到杆尖那里了,这时,中鱼的角度最好!鱼钩几乎是垂直向上钩到鱼嘴上唇的!风线很长的话,鱼钩中鱼的角度就无法保证了——有时会钩得很浅,很薄,故容易走鱼。没有看明白的朋友可以把钓组拿到你的电脑桌,垂直向上钩着桌缘,此刻很给力,“中鱼的角度最好”,是吧。请别松手,缓缓移动抓着鱼线的手,移动一点,再移动一点,直至鱼钩弹向你的手……其实,风线很长时,中鱼的角度比这还要倾斜。这种角度中鱼,有百分之三十的几率,一定是钩得很浅,很薄,容易跑鱼。

4,经常跑鱼,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最常见的原因是:钩尖蔫了;把线绑到钩把屁股后面了;或者,绑鱼钩在位置上没犯错,但绑完后,忘了两头拽线,故钓着钓着,鱼线转到钩把屁股后面自己还浑然不觉。老蔡估计“喜欢钓库”先生跑鱼多,有百分之七十的几率,栽在这里。

5,遇到风线过长的钓况时,老蔡常把主线缩短30厘米或更多一点。甚至4.5米的杆,钓3.6米的线……一般人是钓不惯的……溜鱼、操鱼嘛,缩杆呗。哈哈哈。此法有很多弊端,不主张模仿噢。当然,也可直接换3.6米的鱼杆继续干就是了。再有就是,换高一点的钓位;坐钓箱情况也会改善。再再有就是,抛杆时,落点别用正规台式那一套,而是饵先落在钓点,坠子飞得比钓饵远,浮标飞得更远,最终结果是,浮标往回走到位。这叫好马也吃回头草。哈哈哈。

6,青山那么巍峨,可谓高山仰止,但它却不会动;人那么渺小,可谓太仓一粟,却能踏着青山唱渔歌……因为人是活的。

中秋快来了。中秋也是钓季的分水岭。过了节,鱼情会逐步下滑。加油喔,钓鱼之家!

注:如有不同意见,老蔡会抽时间参与讨论。谢谢!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昨天才钓完鲮鱼回来,再来补补知识!

很久以前

慢慢看,认真学习。。。。

很久以前

楼主写的几篇文章都很用心,作为读者,我也很认真地看了。感谢楼主的经验分享。期待你早日归来分享更多经验

很久以前

专业级大师!!!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小弟正在学钓鲮鱼,解决了小弟的很多疑问。

很久以前

学习,加实践就成为理论啦!

很久以前

很不错,偶钩0鱼时,有时浮漂信号不好,以为是吃口轻,原来是浮漂的关系,学习了

很久以前

期待老蔡的更多精彩分享!粤版有你更精彩!

很久以前

不会钓鱼呀,发现钓鲮鱼跟钓鲫鱼完全不一样的

很久以前

值得认真学习,总结得大到位了!俺以前碰到各种钓鲮鱼不上的现象!!总以为钓饵味道不好?谢谢楼主

很久以前

好好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感谢楼主分享你的宝贵经验。

很久以前

非常有学习价值,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老鸟谈经论道,值得学习啊!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