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原创】台钓灵钝术语的另一种解释

大鱼爱蚯蚓2013-11-25 15:24:48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秦王不悦了"的一个帖,大概是说台钓术语的灵钝,还有另外一个意思,

钓灵:抓第一口一般是顿口,漂下沉;

钓钝:抓口一般是送漂,漂上升;

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总结写出下面的观点,正确与否请大家指正!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个概率多少的问题,台钓的精髓就是抓口准,尤其是抓第一口,传统钓的钓跑铅一般是抓死口,适合钓大鱼,屏蔽过滤压缩小鱼造成的假口.

钓灵的时候双钩状态一般是钩饵对漂有压力,尤其是上钩饵,子线绷直或绷紧(成弧形也是有压力的),鱼吸饵的第一口就会造成漂的下沉;

钓钝的时候双钩状态一般是钩饵对漂没有或有较小的压力,压力大多在水底,尤其是下钩饵,子线在水底有拖曳,俗称躺着,或者抛竿不注意造成子线折叠,鱼吸饵的第一口是没有漂相的,只有鱼嘴含着钩饵游动的时候漂才能产生动作,比如

鱼抬头或向上游就是送漂,就象鲫鱼的标准口,点两下就送漂;

鱼游开就是漂斜着下沉或者横移,一般钓友都会激动不已,这是个大货;

延伸: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如下:

1.我如果是在钓灵,顿口肯定提竿(根据竞技钓法理论,此时钩饵的上浮力=钩饵对漂的压力比较大,能吸动饵的鱼不小),当然送漂也会提竿,中我想要的鱼自然继续什么都不改变,如果发现送漂提竿不中鱼(比如水底有虾或螃蟹),你能忍受的次数根据个人情况,那么以后的送漂我都不按兵不动,顿口依然提竿,如果顿口提竿也不中鱼,基本上需要改变了,最简单的就是改变钓目;

2.我开始钓钝,只要漂有动作就提竿(根据竞技钓法理论,此时钩饵的下迟钝力=钩饵对水底的压力比较大,能吸动饵的鱼不小),中我想要的鱼自然继续什么都不改变,如果发现还是不中鱼或者空竿太多,需要钓的更钝直到钓跑铅,至于要钓到多么钝有个度,鱼吸饵牵动子线传导到漂有动作是有损耗的,这个损耗不全是坏事,增加这个损耗就是屏蔽过滤压缩小鱼造成的假口,减少这个损耗让你想钓的对象鱼吸饵能有漂相,比如我亲身经历,小鱼实在太多,我采用无钩平水(实际是漂吃水厉害,歪打正着),挂双钩肯定拉漂入水,只要有钓目,肯定是钓跑铅,拉开固定坠的太空豆放大顿口,钓1,2,3,4,5,6...目,双钩肯定卧底,8字环和坠以此是坠悬8字环触底,坠悬8字环卧底,坠轻触底8字环卧底,坠触底8字环卧底,坠卧底8字环卧底,经过检验发现钓4目的时候,只要漂有动作提竿就能中1两左右的鲫鱼(当然不是竿竿中鱼,只不过中鱼率我很满意),由此说明,钓4目的鱼吸饵牵动子线传导到漂有动作的损耗正好可以屏蔽小鱼口,而1两左右的鲫鱼及更大的鱼吸饵游动的力量可以产生漂相;

3.无信号:

有可能你钓的太灵,钩饵的上浮力=钩饵对漂的压力太大,你想钓的鱼也吸不动,延长水线,修改钩饵对水底和漂的压力比例关系,即增加钩饵对水底的压力,减少钩饵对漂的压力;

有可能你钓的太钝,钩饵的下迟钝力=钩饵对水底的压力太大,你想钓的鱼也吸不动或陷入水底酱层,缩短水线,修改钩饵对水底和漂的压力比例关系,即减少钩饵对水底的压力(把钩饵从酱层拉出),增加钩饵对漂的压力;

4.改变钓法最简单的就是改变钓目,如果只是修改钓目依然效果不大,这时候你需要修改调目,既加减铅皮,我一般是换漂(利用钓友扔的烂漂零件我组装了十几个漂,唯一的优点就是省钱),虽然漂的差别不只是浮力的差别,我的坠都用502封死了,呵呵,显然这不科学只是适合我个人.

调灵:

台钓法是减铅皮,增加调目,减少钩饵下迟钝力=对水底的压力,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让子线弯曲的更少或绷的更紧;

竞技钓法是加铅皮,减少调目,减少钩饵上浮力=对漂的压力,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减少漂对钩饵的上牵引力,让鱼第一口吸得动;

调钝:

台钓法是加铅皮,减少调目,增加钩饵下迟钝力=对水底的压力,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让子线弯曲的一点或更多;

竞技钓法是减铅皮,增加调目,增加钩饵上浮力=对漂的压力,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让鱼吸不动;

台钓法和竞技钓法关于钓目的说法是一致,要不然我也会晕,呵呵!

再次重申一下:只要有信号提竿能中想要的鱼,中鱼率能在自己接受的范围内,就不要胡思乱想,否则会极大影响到钓鱼的乐趣!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支持原创啊

很久以前

很好,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兄弟解释得非常合理!

很久以前

上鱼就是王道。

很久以前

理论很棒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垂钓中出现有口不中鱼,在不断调钓中,出现中鱼情况,这也是垂钓乐趣的一种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有口但是信号模糊(钓时间长了看漂也累,需要死死盯着漂),提十次中2-3条鱼,或者老感觉跑鱼,中鱼下嘴唇等等不正常的现象,基本上就需要先修改钓目,未见效果再修改调目,信号清晰的标准就是看的不累,提竿中鱼率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小鱼多10中5就不错了,呵呵,小鱼多一般不会信号模糊,反而是漂乱抖也会导致看的累,试试钓钝直到钓跑铅),鱼口强1-2目的变化很正常,鱼口轻半目变化也能接受,至于1/3目甚至1线的变化我个人感觉看得就累了,要么换目短的漂,要么换灵敏钓组,

匿名用户

垂钓中出现有口不中鱼,在不断调钓中,出现中鱼情况,这也是垂钓乐趣的一种 ...

很久以前

说的有道理

很久以前

钓鱼发展到现在,延伸出的钓法很多很多,确实各执己见~~悬坠钓?立漂?诱钓结合?灵顿之争?浮钓?不灵不顿?浮漂灵敏点? 好多吧 还有好多看了,琢磨了,吸取觉得有意思的试验试验即可。其实单就浮漂而言,很简单的物理原理,浮力、重力、受力平衡、外力、惯性、张力之类的。举个例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但质量不同的2个物体,受相同大小的外力,质量小的易启动,而质量大的惯性大。我们的调钓,首先是要给鱼这个个体创造出良好的就饵环境,比如把深陷酱层的饵料拉到酱层之上、把悬浮的饵料踏踏实实的落底等等;其次才是保证前提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视目来为我们的观漂创造便利。在我的体验里,钓浮(仅仅会在鱼密度高到一定程度,且活性、索饵欲望强烈时才会使用)。追饵,确实是鱼就饵的表现,但没有前提的情况下,就没有意义了。综合的分析情报、合理搭配和应变、摒弃生搬硬套 这是我现在练习的东西~~

很久以前

举个例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但质量不同的2个物体,受相同大小的外力,质量小的易启动,而质量大的惯性大。有道理,以前就忽略这个,一直认为大漂也能调整到和小漂一样的钩饵重量被水底和漂的分担比例,那么灵敏度度可以做到差不多,今天你说的体积一样重量小易启动符合规律,因为钩饵在水里的压力=在空气里压力-排开水的重量,已经非常小(看帖大概只有一个米粒或绿豆,黄豆.......在空气里的压力),所以启动主要取决于坠,所以小漂比大漂灵敏(配重小),呵呵,注册论坛有此收获不虚此行

匿名用户

钓鱼发展到现在,延伸出的钓法很多很多,确实各执己见~~悬坠钓?立漂?诱钓结合?灵顿之争?浮钓?不灵不 ...

很久以前

呵呵~ 大家都是互相学习而已~~ 没有啥值当不值当的~~ 没有谁是生而知之,要么道听途说,转头就忘,要么有心人多琢磨琢磨而已。钓鱼也一样,那么多大湿光鲜亮丽。 假如 你我都像他们一样365天有300天踏踏实实钓鱼的话,咱也是大湿。娱乐而已,多学多看多交流~~ 仅此仅此~~

匿名用户

举个例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但质量不同的2个物体,受相同大小的外力,质量小的易启动,而质量大的惯性 ...

很久以前

您研究的够深奥的。。 每每看见好深奥的技术贴我都脑袋疼...我其实最讨厌物理学和数学~ 哈~大鱼用大漂,小鱼用小漂。其实也对也不对。我觉得现在好多朋友特别追求精益求精。其实选漂跟钓法的联系太紧密了,没有啥必须必须的。就拿我自己而言,初春深冬,拉饵、肉夹馍、搓饵都是黄豆大小的个头,选个大漂,八成情况下只要有流水,饵料肯定离底... 大冷天的,鱼的索饵欲望本来就黏糊,扔嘴边的肉都爱搭不理的的,配个小漂完事儿。夏秋、深水、长杆等等条件下,选小漂太扯淡了就。要么杂鱼闹死,要么没到底化了一半招鲢鳙,要么挂点风长杆小漂抛都抛不出去。。所以我钓鱼时,基本就是看着今天啥天,啥状态,弄个大概其,再看鱼口找找变化就完事儿了。

匿名用户

举个例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但质量不同的2个物体,受相同大小的外力,质量小的易启动,而质量大的惯性 ...

很久以前

说的有道理

很久以前
1/2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