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钓鲫鱼和其它三个季节有所不同,这也是老司机们的共识,但最近看了许多大师们的阐述,再加上个人多年的实践,发现许多说法有失偏颇,需重新再认识,本人在此抛砖引玉,以正视听。
一是对钓深钓浅的误区。
“冬钓深”,也是垂钓中的一项基本常识和众多钓友的一个习惯。但要是把“深”简单地按有些人所说“深水藏大鲫,越深才越好”那样理解,就显得有些片面和脱离实际。因为水温虽有夏“深”则“凉”、冬“深”则“暖”的自然规律而相对适合鱼类的生存环境这一科学道理,但水越深,氧溶量就会减少,所以,按鱼类学相关资料显示和钓界前辈们的经验表明:即便是比较耐寒的鲫鱼、鲤鱼,冬天一般也只在4~6米深的底层栖息就最适合它的生存环境而并不是越深越好,尤其是鲫鱼在大好晴天的中午时分,还会到更浅的一些地方去游弋觅食。当然,这里所说的“浅”,也不会像春天盛籽那样太浅,至少要在2.5米左右,才是它们的藏身之地。
二是对冬钓阳的误区。
冬钓阳是冬钓的普遍规律。但大晴天中午钓阳鱼易上浮,难有吃口。另外一些阴处也是板鲫的藏身之所,如桥桩下、枯叶处、乱石处等等。所以钓阳也要看情况而定。
三是对钓晴不钓阴的误区。
鱼类属于冷血变温动物,所以,一旦生存环境的水温条件受到气温影响而发生变化时,它的整个生活习性也就随之变化而变化。
当然,冬天的阴天和哪怕比较寒冷的雪天,只要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水域恒温不低于鲫鱼最低临界摄食水温的5度以下,它就会先天性的“眠”而不“死”,照样咬钩。但要是天气骤冷导致水温也突然骤降到5度以下,此时,鱼儿就会因这种意外的条件反射感到特别不适而形成一种后天性的“恐慌症”则暂时会停止摄食。
四是打窝及窝料的误区
冬天在鱼儿少游、懒动的情况下,诱饵既要讲究浓香,又要注重鲜色,以“香”和“色”来刺激沱的嗅觉、视觉,才能“强力”诱引鱼儿集群进窝。譬如用钓鱼之家底窝料或自制麝香酒米等这些佳饵撒窝,诱聚效果都相当不错,但要先喂适量,后续少补。
要是诱料既不鲜色,又没有什么特别香味,甚至是几天、十几天前的“杂烩”陈饵,且以不见有鱼咬钩就习惯性地又时不时多喂、勤喂。这种喂法,不仅因陈饵的异味、怪味越多越起不到诱聚作用,相反只像是撒把沙土一样的水声振动,还会吓跑窝子周边的鱼群。
五是对提竿轻重的误区。
一般认为冬钓鲫鱼要轻提轻放,但冬钓钓点水位一般都比春秋季深,正是这样,一旦有鱼咬钩,提竿的手腕“挑力”,就应比钓浅水要“重”,才有把握获鱼。因为:钓浅水,钩至浮漂这截钓线较短,所以在提竿带线时,线在水层中的切水水阻就很小。反之,钓深水,因为至浮漂这截钓线较长,所以在提竿带线时,线子在水层中的切水水阻就很大。此刻,要是钓者提竿的手腕“挑力”还是像钓浅水那样太轻,就减振和缓冲了这截钓传动给鱼钩的“上提”穿刺力速度和强度,致使鱼钩很不容易刺进鱼嘴而往往会出现“一顿”这种手感,却难以中鱼
六是对浮漂信号认识的误区。
钓鲫一般都等着送漂。但冬天鲫鱼摄饵咬钩较平时更加斯文、柔弱,所以,即便浮漂与钩、饵、坠的“沉浮力”完全相等则使钓组反应相当灵敏,但因它“吃口”实在太怪,哪怕是红虫钓饵传递给漂目的鱼讯咬钩信号,也很少有明显的“上冒”或“下拖”这种表现。所以,钓者不管使用的是立漂还是星漂,都应注重浮漂的任何微弱反应,准确把握提竿时间。若想再等它“大起大落”,往往会十提九空。
以上是本人肤浅认识,若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观帖。
最后以近期渔获镇帖,祝大家大鲫大鲤,爆护连竿!
来来来,小板凳坐坐好,听课
又学习了
不错
好贴,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有用的知识,顶
有道理,钓无定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听课来了,排队啊后面
占座听课
好不容易挤到第五排,听课,每天分析对自己是种提高,境界已经不一样,好好学习……
又长知识了,对接下来冬天出钓鲫鱼,充满信心,谢谢大师
小葵花课堂 开课啦
板凳搬来,认真听讲
哦。
很好,受到钓鱼经验
实践积累出经验
敲黑板划重点!
大师今天没去钓鱼,讲课也是解毒
老赵讲的钓鱼知识都是无私的奉献,必须顶首页精华贴。
经验之谈,不是一般的见解
高风亮节不藏私!顶起
钓鱼人都知道,你勇敢的说出来了。让那些狗屁大师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