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云:洛鲤伊鲂,贵于牛羊。黄河鲤鱼通体红黄,肉厚刺少味鲜,是家鱼之首。
李白说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黄河洛阳段的鲤鱼最为硕大。一道名菜烧鲤尾,以鲤之尾而入御膳,取鱼跃龙门、非天火烧掉其尾而不得过的传说。
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是取吉意。孔府菜里的糖醋鲤鱼也符合文思进取的意义,图个鲤鱼跳龙门的好彩头。
我小时居运河之畔,河鱼是家常。祖父和母亲做鱼各具特色,祖父做酥鱼先过油煎,调味料备齐,白菜铺锅底,鲫鱼、海带、藕等放在中间,盖锅前最上面再覆盖白菜。急火大蒸,后用文火焖一天直至骨刺酥软,最终不见汤汁,凉食香、酥、滑、爽。
母亲做的糖醋鲤鱼也是一绝。取河鱼入清水放置两天去泥腥,将鲜鱼立刀斜切,裹上淀粉,入热油淋炸成头尾上翘色泽金黄,熬好糖醋汁浇淋,热食外焦里嫩,香甜酸醇。
家常美食配以本地曲酒,家的味道。
清明之前,江南正是春花盛放的时刻,首推松江鲈鱼。有世说新语在前,我不再重复记录,奉上原文: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春季,鲈鱼肥腴可人,肉白如雪,是最好的品鲈季节。食以清蒸最鲜,能吃出蟹肉的味道。关于口感,李白、刘禹锡、苏东坡、辛弃疾、范仲淹等诸位先生都有盛赞鲈鱼的名篇。松江城外,秀野桥下,四鳃鲈鱼,味绝天下。
如今吴江、松江水路改道、鉴湖消失,野生鲈鱼已难再得,平常人家只耳闻矣!
鲈鱼难得,苏浙一带的塘鳢却是寻常人家可得的美食,塘鳢不是鲤鱼,体积较小,肉多而厚,肥美时鲜,是鲈鱼的近亲,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记录:肉质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做汤、做羹尤鲜。
在泰山的山溪中,有一种非常小的泰山赤鳞鱼,我在后山天井湾亲自品尝过,菜名曰青龙卧雪,清炸,口感清香细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从养殖基地带回数尾,蓄入缸中,均不成活,足证赤鳞鱼不下山之说。
鳜鱼在春季游入潜水,以农历二三月最为肥美,春汛一开,渔夫们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太湖、莫干山一带,桃花盛开之际,万点桃花半尺鱼,一道清蒸鳜鱼正是春令时鲜人间美味。
去岁往安徽西递,有一道名菜臭鳜鱼,徽州食臭也是奇绝,毛豆腐、臭鳜鱼等等,思量再三还是未敢入口。
鱼之味,百味之味。
河鱼之味美,于诗文与劳作间,于美食与心境里,不食亦品其鲜矣!
原创文字,转载留言
好文采!
好文采好情怀!
渔友中的作家!
第一次见楼主的名字,济南居然还有这么有文采的钓鱼人
好文采,顶一目
顶~
清新清雅的好文字,不是一般的钓鱼人,幸会幸会
顶了个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