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我国钓鱼的历史

luanfan2013-11-14 12:37:33

我国的钓鱼历史,给大家看看。咱不能天天钓鱼,而不知道历史吧。看看又何妨!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着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内陆淡水水域开展垂钓活动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着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从生活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充满趣味,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格调高雅,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中华大地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提供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古往今来,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走向河边、湖畔,享受生机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领略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钓竿的颤动带给老人以童子般的欢乐,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伙子也会“静如处子”....此中乐趣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闻名的钓鱼大师爱扎克.沃你顿曾预言:钓鱼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广泛喜爱的活动。今天,垂钓已经风靡世界。在大陆与台湾,这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青睐,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一、从钓具的发展看我国淡水垂钓的渊源   大约五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体已经进化到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学人会了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就是相传的神农、黄帝、尧、舜等时期。在这个接段,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近几十年发掘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胜中,除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用兽骨磨制的刀、齿、镞之外,还发现了很多鱼叉和鱼钩,这对了解我国的垂钓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陕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胜发现的骨制鱼钓和黑龙江小兴凯湖岗上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钓鱼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胜中,如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制鱼钓。这些鱼钓的造型多样,其中有的在钩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数鱼钓还磨有拴钓线的槽,由此可证明当时磨出了的垂钓活动已具有较高水平。这些遗址都位于内陆地区淡水水域钓鱼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比如在《季风》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这表明了春秋载国时期,人们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二、古代名人时尚钓鱼活动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钓鱼看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他们垂钓的目地不相同,但培养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不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号有虞氏。《孟子.离数篇》说:“舜生于诸溤(音平ping,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也(舜居住地在东方)。”舜很有才干,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泽(今山东东阿、荷泽、梁山、寿张一带)的渔民争着开垦雷泽边上的土地,酿成氏族间的大械斗。舜知道了,就亲自排解。他没着雷泽巡视,饿了就钓鱼充饥,很快平息争地械斗。尧、舜、禹是部落联盟解体前最后的三个大酋长。那时生产还很落后,人们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舜出巡时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一位大游历史家,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小木。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吕望。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音干gdn,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钓鱼的轶事,古代诗人、划家曾作过很多诗、文和艺术作品来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评论得最中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离骚】作家春秋载国时期楚左徒(仅次于宰相官职)屈原,在楚襄王时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他经洞庭湖溯沅水到辰阳、溆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湖南湘阴罗,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间,屈原曾垂钓于资水,至今湖南桃江县还有屈原钓鱼台遗迹。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蟊离开越王勾践后,驾一只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钓洲,由于遇到大风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钓洲钓鱼。钓到大鱼熟而食之,钓到小鱼者放生湖里。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鱼称为“范蠡鱼”。后来,范蠡隐居于无锡的太湖之滨。他曾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齐威王名见他,问道:公富足千方,家累仪金,用什么辨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说:“治生之法有五,养鱼第一。”公元前475前,范蠡着成《养鱼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   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都是钓鱼爱好者,他们把对垂钓的感受融注于诗歌之中,使后人分享他们的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淡淡数笔,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一个小渔村的生活图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酷爱钓鱼,他在《江雪》一诗中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诗人张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钓鱼里手。他隐居垂钓江湖,写过《渔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首是最为吟诵人口的。明刻本《诗余划谱》刊了一幅《渔父》描绘了张志和烟波垂钓的意义。   唐代诗人司空曙在《江村即事》诗中写道:“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诗人描述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钓的高雅情趣。   宋代哲学家邵雍幼居河南辉县,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渔樵问答》一书中,对竿钓渔具曾作了详细的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他所说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   宋代宫廷里盛行钓鱼。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诗中写道:“珠蕊受风寒天下暧,锦鳞吹浪日边明。”可见当时游钓的盛况。北宋大文学家、书划家苏轼,也爱钓鱼,他在诗中写道:“湖上移鱼子,初生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可见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钓情趣。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回到故乡绍兴鉴湖边,“闲时钓秋水”,他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水钓台四蜼。.....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他迷于垂钓,到了想当渔夫的地步。   清代书划家、文学家,居杨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道情》里盛颂钓翁的闲逸生活:“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充满了诗情划意。   从上述大量的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古至今,人们在垂钓活动中领略自然风光,培养高尚的情趣,是大益之所在。唐代诗人岑参的《渔父》诗说得好:“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清。”渔父泛舟于清波间,他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象水一样恬静的高尚情趣,而不是鱼!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你敢不用繁体字吗?看到我这个累

很久以前

好的。我改好了。真对不住了。

匿名用户

你敢不用繁体字吗?看到我这个累

很久以前

其实繁体也是可以接收的,要考虑台湾的朋友啊。

匿名用户

好的。我改好了。真对不住了。

很久以前

我不是不能接受,也不是不认识,看的太累了。台湾朋友不认识简体字吗?

匿名用户

其实繁体也是可以接收的,要考虑台湾的朋友啊。

很久以前

好,细细欣赏了,诗收藏了。

很久以前

台湾还在我们的过去。都是繁体。

匿名用户

我不是不能接受,也不是不认识,看的太累了。台湾朋友不认识简体字吗? ...

很久以前

我知道台湾都是繁体字,可台湾朋友一样认识简体字

匿名用户

台湾还在我们的过去。都是繁体。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啦。

匿名用户

好,细细欣赏了,诗收藏了。

很久以前

和你一样,看的不习惯。

匿名用户

我知道台湾都是繁体字,可台湾朋友一样认识简体字

很久以前

很久以前

我不是看不习惯,我眼睛花了,看着累

匿名用户

和你一样,看的不习惯。

很久以前

谢谢老乡支持。

匿名用户

很久以前

恩。。下次不发了。一定得体谅你。

匿名用户

我不是看不习惯,我眼睛花了,看着累

很久以前

谢谢

匿名用户

恩。。下次不发了。一定得体谅你。

很久以前

2个货居然讲了2页 真能扯

很久以前

论坛就是交流。不说话交流什么。不喜欢。可滤过

匿名用户

2个货居然讲了2页 真能扯

很久以前

看完了,长了点知识.谢谢

很久以前

认真阅读

很久以前

认真阅读

很久以前

谢谢阁老阅读

匿名用户

认真阅读

很久以前
1/2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