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园湖一郎 于 2013-12-12 11:10 编辑
今年秋日时回了一趟老家,有空时,把老家的沟沟水水看了一遍,一条路边靠近金湾的小水沟吸引了我的注意,也勾引起了我摸鱼的欲望(详见帖子:渔人乱弹之——老家的水、老家的鱼)。
这次摸鱼的经历,让我重拾了儿时的快乐时光,儿时的渔事,也一幕幕在脑海里如过电一般,悠悠地眼前一一呈现。下面,儿时的渔事,还是从摸鱼一一说起:
一.摸鱼
上面这二幅图片,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儿时老家的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一般在四五岁左右,便会跟随大人或大些的小伙伴接触摸鱼了,这也往往是农村孩子人生渔事的第一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积累,摸鱼技术也会渐渐驾轻就熟,随心所欲了。摸鱼手法:双臂和双手张开,从两侧向中间合龙,双手距水底要很低甚至要擦着水底,当一只手碰到鱼时,另一只手要迅速跟进合龙。摸鱼地点:静水和缓水下,鱼往往藏身在下面这些地方,草丛、石缝、孔洞、树枝等水下环境复杂的地方(甚至人踩在泥里的一个脚印);在急水流下,鱼一般在其缓水区和两侧。特别是摸鲫鱼和鲤鱼,因为这两种鱼在受惊的情况下有睡泥的习惯,如果水下淤泥深,你手一碰到,它们大多会头朝下钻入泥里,有时只露一个尾巴甚至有的整个身体都会钻入泥里,这时你就要特别小心了,不要被它们的这种伎俩所欺骗。
二.钓虾
钓虾,可以说是儿时一种最简单和轻松的渔事。炎炎夏日,正是钓虾时节,村里小不点的男孩女孩们,用一节树枝或竹杆绑上家里缝被的棉线,另一头拴上去皮的青蛙,往水边一坐,就可以静待龙虾的到来了。钓虾用的青蛙,你也是可以钓上来的,用钓虾用的杆线绑上一片麻叶伸到青蛙面前一晃,青蛙以为是飞虫便会一口吞下。。。。。。虾上钩时,它会拖动棉线,这时提杆不能急,一定要慢,随着你缓缓的提杆,一只又肥又大满身通红的龙虾便会露出水面。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钓虾,是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鳝鱼,当离开水面一条弯弯长长的东西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以为是蛇,当时吓的一下子把杆子向岸边扔了好远,当缓过来时一看是条大黄鳝,才又高兴起来,也幸亏当时扔在了岸上。
三.钓泥鳅
每年的入冬后到初春,水冷天凉,因此,钓泥鳅便会成为这段时间的一件乐事。那时的泥鳅特别的多,在这个时间里,特别是晴天暖和日子的午时前后,泥鳅便会从深水淤泥里钻出来到浅水边晒太阳和觅食,这时候才是钓它们的最佳时机。方法如下:
作钩子的竹钉,通常都是自己做的,如果遇到临时没做竹钉,我会偷偷地从家里的篦子上折下几根。有时母亲发现篦子断了几根便会询问,这时我往往会躲在一边一声不吱。直到现在,母亲也不知道我曾经为了钓泥鳅而干过这种淘气的事情。
(篦子,和梳子有相似的地方,那时家穷,人身上和头上易生一种寄生虫——虱子,篦子,便是从头上把虱子取下来的一种工具,但现在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四.独笼
上面摸鱼也好,钓虾钓泥鳅也好,以及后面的其它渔事,都少不了鱼笼这种工具的伴随。在老家,我们把鱼笼叫独笼。因为上面几种渔事,往往是农村孩子渔事的开始,此时人小且还没有达到能给自己编织独笼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估计也就8-1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学着动手给自己编织一个独笼了。
当然,因地处淮河两岸,地形以平原和水泊为主,当地没有竹子,但沟旁塘边的柳树却是到处可见,所以我们往往是用柳条编织的。和上图不同的地方除了材质外,形状也有区别,我们用柳条编织的独笼都是:底部大圆形,笼口收口时为小圆形,中间为鼓肚子的圆柱形。对初学者来说,编独笼的难点在于起头和收口。起头时,是以较粗的柳条为“经”(经的多少决定独笼的大小和编织的密度)。此时要平放于平整的地下,平均分配好“经”以后,先用细铁丝或绳子固定住后,才可以用柳条编织,直到底部达到你想要的大小(这个过程,一直都是在地下完成的)。收口时,根据笼口的大小和“经”的粗细来决定收口的方法,收口的方法有隔一跳一、隔一跳二、隔二跳二等等,方法不同,收口后的形状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才会让你编织的独笼即美观又耐用。当然,除了起头和收口外,在编织过程中也有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底部大小确定后,要小心地把“经”一一向上拢起再用绳子扎住,在编织过程中要不停地修正形状等。拥有一个独笼,对于爱好逮鱼摸虾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配制,再加上柳条材质易于损坏,所以,每年到了夏天以后,柳条都是一个抢手货,很多柳树都会被采集一空。
五.虾笼
为自己编织一个鱼笼只是一个小渔人的起步和开始,接着,你会自信于自己的手艺,去尝试编织虾笼了。当然,材料也不是竹子,还是柳条。
因为你已经有编织独笼的经验,所以,这也难不到你。除了起头和独笼不同外,虾笼最重要的多了一个“倒须”,它主要起头鱼进去后回不来的作用,因此,“倒须”的“经”要和虾笼的“经”合在一起时要能完美匹配才行,这是编虾笼的难点所在。当然,在编虾笼时,为了外观漂亮,我们在编织过程中用到一种辅助工具——碗。起好头后笼体要向外伸展,此时在“经”中放入一只碗,能起到让虾笼整体更加圆润美观的作用。虾笼的用法,如下图所示:
根据鱼情,它可以正着放“张鱼”,也可以倒着放“吸鱼”。正着“张鱼”时,有时为了让水沟里的鱼更快进入虾笼,往往需要赶鱼。人从上游下到水里向下游虾笼处走。如果鱼多,这时你摸鱼的技术也会派上用场,一点点往虾笼处摸,其作用会更大,收获的鱼也会更多。有时如果能把上游的水“刹”住引向别处,那你就可以把这一段鱼赶尽杀绝了。至于“吸鱼”,往往是在刚下雨不久,鱼正从塘、湾、库里沿着水沟的水流向上游游动(我们叫“吸流”),此时就应该顺着水流倒着放“吸鱼”了。当然,它还有一种使用方法,那就是在虾笼里放入诱饵,傍晚时放入水塘里,第二天早上收起,这时,往往会收获些龙虾泥鳅之类的小鱼。因虾笼的体形小阻力大,决定了它只能在小水沟且水流不大时使用,而且大鱼也是进不去的(虽然有时水流稍微大点时,可以用两根树枝中间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然后沿着虾笼头颈处插入泥里起到固定的作用)。所以,在大点水流“张鱼”或想逮大鱼,就要用到下面这个渔具了。
六.虾抄
虾抄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木结构的“T”字型,一块方形的尼龙纱窗(那是只有这种纱窗)一边对折后缝合,二种一组装固定就完成了。
“张鱼”时,就如下图所示。(红色的部分,是在张鱼时固定虾抄的方法)
用虾抄张鱼,因它没有虾笼那种“倒须”结构,如果不注意,鱼在进入后容易逃走,所以,在“张鱼”时,要让虾抄前形成一个陡坡,以便让水流进入时更加急促,即使这样,一旦有大鱼进入时也还是要注意随时把鱼取走。其它“张鱼”方法,可以参考虾笼。但虾抄还有其它作用,如推鱼和推虾。推鱼大家都懂,这里提一下推虾。在水草多的浅水处,虾往往会叮在水草上,特别是天冷水凉时会叮在水草上晒太阳,这时专门去推虾,就会有不错的收获。虾抄的一优点是能在大点水流里“张鱼”,但如果水流再大一点,它就要让位给下面的了。
七.鱼薄
鱼薄的形状和上图几乎一样,它用绳子把竹蔑片连在一起,如一张特粗糙的竹席,长度一般可过二到三米甚至更长,平时不用时卷起存放,简单方便且经久耐用。“张鱼”时,必须要在水流中间找或打一条结实的拦水坝(这样能使水在流下时尽量形成一个陡坡),且要有一定的落差,下方打上粗实的木桩起支撑作用,然后再搭上横梁铺上鱼薄。这种工作,一般在一开始时需要二到三人合作才能完成,完成后则只需一人正常维护就可以了。其实用鱼薄张鱼,先期的拦水坝一般会在枯水少雨期就准备好了,那时的这种坝子特别多,即使时隔二三十年后我偶尔有空再去看看,仍然还有当年遗留下的痕迹。上面几种,基本上是当地一个小渔人慢慢成长过程的体现,当然,下面还有其它的渔事。
八.鱼罩
顾名思义,它是罩鱼用的:
如上图,它也是由竹蔑纺织而成。后来,才有下图这种以竹为骨以铁丝编织而成的鱼罩。(注意一下,下面两幅图中,也有用虾抄推鱼的场景)
这种罩鱼的场面,在小时候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那时基本没有机械从远处抽水,因此村里的浇灌,都是靠村里众多大大小小的水塘支撑的。在水塘的水放到水位很少的时候,家家户户便会从家里扛起鱼罩一拥而下,场面那是绝对的壮观和热闹。一开始是大家一字排开向前推进,等鱼惊水浑时则可以随便罩鱼了,当然,罩鱼也是讲究技术的,当鱼被罩住以后,其碰罩的响动你要及时了解和判断,大鲫或鲤鱼在碰罩以后往往有睡泥的习惯,这时你需要更加小心。当确定鱼被罩住后,这时往往是一手扶住鱼罩一手摸鱼,这时摸鱼的技术就体现出来了。技术好的一手就可以把鱼摸上来,差一点的就需要下去双手,此时的动作,则会难看和好笑的多。当然,如果你摸鱼技术不行,或是你胳膊不够长或是碰上大鱼你拿不上来,这时,总会有人过来帮忙。在罩鱼时也会遇到这种现象,那就是大龙虾在被罩住后也会有碰罩动作,这时往往摸上龙虾的人会说上一句:龙虾还想碰罩呢。这句“龙虾碰罩”,后来便形成了当地的一句俗语,意为不自量力。
九.攉(huo)鱼
在枯水期,小水塘水少且面积不大,或是小溪里流水小而又有水坑的,这时,你就可以带上水盆去攉鱼了。当然,也要带上锹铣等挖土理沟之类的工具,以便让向外攉出去的水能顺利流走,又不能让水流进入小塘或水坑。在这个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你就可以一点一点把水攉走了。那时鱼多,品种丰富,每次攉鱼都会有很不错的收获。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说是纯粹的体力活,但看着水在慢慢减少,看着鱼儿随着水少而在里面渐渐现身,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十。钓黄鳝
钓黄鳝,在当时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渔事。
工具很简单,一把钓钩,一把揣钩,专业的再配一把在铁匠铺定制的小铁锹。钓钩顾名思义,是钓时用的;而揣钩则是在上钩后的黄鳝脱钩后,用铁锹挖出洞口,然后用揣钩伸进去把黄鳝从洞里拉出来。
钓钩是以五公分左右的钢条为材料(当时最多采用的是自行车上的辐条,简单易得),在磨刀石上磨到尖细锋利后再弯成鱼钩状。另一头再弯成一个小圈,以便连接钓绳。
钓钩除了大小硬度锋利这些之外,最关键的是长度,因黄鳝的拉力很大,长度合适的钩在拉扯过程中可以自由进入洞里而不使其脱钩,如果钓钩的长度过大,则会卡在洞口最后倒致拉割脱钩。这个原理,就如我们现在钓鱼时讲究杆子的弹性,是一个道理。
揣钩和钓钩的形状类似,但它的长度一般在1—2米之间,其材质要求能弯曲而不走形即可。
那时我们钓黄鳝时,基本上只带一把钓钩一个独笼一包蚯蚓就可以了。
那时的黄鳝资源极其丰富,在水稻田边,一边走一边用根树拨开杂草寻找黄鳝的洞口,判断是不是黄鳝洞也很简单,洞口有黄鳝爬过的痕迹就是标准。如果是,你就可以开钓了,钩上穿上蚯蚓慢慢伸入洞口,多数情况下你刚一放在洞口,黄鳝就会伸出头来,根据头的大小你就可判断黄鳝的大小,如果是大黄鳝你就要有思想准备,因为它上钩后的力量是很大的。
在钓黄鳝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抱窝”黄鳝,也就是产仔黄鳝,它的洞口基本都有泡沫覆盖或是小鳝苗在游动。这种情况的黄鳝基本上是不吃钩的,但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黄鳝护窝的习性去刺激它,这时把钩子伸入到洞里搅动时,它以为是侵害它的幼仔的就会一口咬住不放,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想,这就现象和大家了解的护窝黑鱼是一样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钓抱窝黄鳝时,方法都用尽了也没能把它钓上来,我一气之下用手伸进去掏,结果被黄鳝一口咬住手指,等我急忙抽手的时候,一下子把它从洞里带了上来,连甩几下才甩掉它,黄鳝跑了,但我的手指却鲜血淋淋。
在我们当地,有关于黄鳝的俗语,那就是“黄鳝揣急了还咬人呢”,还有一句是:“黄鳝不吃钩,你找揣的”,我想,此中意思不难理解。
老家地处淮河中游之畔,上面的从摸鱼到攉鱼,基本概括了我儿时所有的渔事,也是为当地人当时所习以为常的。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渔具也越来越先进,渐渐取代了当初比较原始的活动和方法。70年左右或更早出生的当地人,基本都能了解这段历史,对于80后来说,则几乎没有这样的记忆了。
今年秋天回了一趟老家,抽空把儿时渔事的地方都一一看了一遍,很多景象都已不复存在了。儿时的塘湾因为是村里的主要浇灌用水,因此,时不时地会在农闲时给以清淤和整修。大包干以后是各干各家,再加上国家兴修机站可以从更远更大的水库调水,村里原来一个个的小水塘便被渐渐淤平,最后被村民开垦成为农田,基为可惜。好在村里还有两个大塘,这几年被整修一新,还有那夹在两坐水库之间的金湾,也因国家整修水库而又让人看到了希望。它们在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让我在它们身上,再次找回了儿时的点点滴滴的。
各人有各人的儿时记忆,有些记忆,让人一生都难以忘怀。仅以此文,铭记我儿时的渔事。
=== 花园湖一郎 === 20131211
注:
紧赶慢赶,终于草草完成此帖。
因是久远之事,所以有些实物早已不复存在,即使是网上也无迹可寻,所以,上面很多图片虽来自于网上,但与实物又有所不同,只是起到参考说明的作用。。。。。。
本主题由 济宁小钓童 于 2013-12-11 18:56 添加图章 精华
坐上沙发慢慢欣赏。
不错不错,谢谢分享。
这个季节发这样的帖子,你简直是人才啊,太给力了。我替大家谢谢你了。
你简直是人才啊,太给力了。
好帖子,有共鸣,谢谢分享
难得版主搜集了这些照片,同样也勾起了咱儿时鱼趣,谢谢分享。
感谢楼主,这让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各种捉鱼的器具,也让我重温儿时的回忆,还是那时候好啊
中国地大物博,可有些劳作大同小异。摸鱼小时候干过,一身泥水。独笼,咱叫鱼护麓,就是装鱼的篓子。南方用篾编咱用柳条编。钓虾 ,没钓过钓泥鳅,没钓过。在咱老家,收割水稻前,稻田放水。泥鳅都留在稻田深坑处并挖洞钻妮。水稻收割后就挖洞捉泥鳅。一个洞里少者几斤,多者几十斤。虾笼,咱叫须笼。也是用柳条编的虾抄,咱叫镪网贴着水底向前推。鱼薄,咱叫鱼排鱼罩,同名同音同作用。攉鱼,做法一样。咱叫干碗。南北差不多啊
相当的精彩!相当的专业!相当的有趣啊!
感谢分享。古老渔事离我们渐行渐远,淡出我们视线。将来也仅剩下回忆了。
不能钓鱼也顺便学习学习楼主辛苦了
不错不错,知识很丰富啊,呵呵
有几个是儿时抓鱼时用过的方法不知楼主小时候抓过黄鳝没,那才叫一个得劲儿,有时一个捕黄鳝的竹篓子里能有2-3条野生黄鳝
有几个是儿时抓鱼时用过的方法不知楼主小时候抓过黄鳝没,那才叫一个得劲儿,有时一个捕黄鳝的竹篓子里能有2-3条野生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