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吃饵引起鱼漂变化的动态形式就是漂相。有很多种不同的现象,最基本的是上送与下沉两种。
不同的鱼上送与下沉有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一般有,有速度有力度的下顿,鱼漂全部沉入水中的黑漂(闷漂),大送漂,小送漂,领漂,颤漂,点漂,等。
经过几年的垂钓,个人认为,漂相与线组 、水情、鱼情、天气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一、 线组结构和 状态
在垂钓中,下顿的漂相多出现在钓灵之中。当钩饵轻触底时,鱼儿俯身就饵,钩饵就会出现向上移动,漂就可能微微上拱;饵钩进嘴, 使子线获得一定的张力,从而出现一个向下的作用力 鱼漂会表现出有力的 下顿。下顿的幅度与漂体大小和形状有关。漂体小,漂尾细,下顿幅度大。但在钓顿时, 子线弯曲 越大,越难以表现出下顿,而以送漂或黑漂居多。
还有,子线 长短与漂相有一定关系。子线较长(例如大于8厘米),多为黑漂;子线较短 多为送漂。
星漂 ,超轻坠 多 为匀速的送漂或黑漂,而重坠 多出现间断的点漂。 所以有时候出现点动漂相。 看见漂点动,却提不上鱼。遇到这种情况,可考虑改变铅坠重量,或改变鱼饵状态,都能提高中鱼。
钓饵的种类及状态,也有影响 。蚯蚓饵产生的漂相最为明显。鱼儿含蚯蚓后,无论送漂与黑漂,幅度都比较大,易于观察。如果是 商品饵,漂相幅度较小,观漂提竿需要抓住时机。鱼小 饵 大,难以吞进,也容易形成点漂。
二、漂相与鱼情、水情
⑴鱼的品种及大小
鱼的品种、大小不同,漂相也不一样。鲶鱼、黄颡口腔大,吞饵猛多为黑漂。草鲤边吞边拖,也以黑漂为主。 所以见黑漂提竿宜迟不宜早,提早了容易脱钩。最好数一、二、三再提竿。
大鲫鱼、鲤鱼时送漂 。个头大的鱼,吃食 谨慎缓慢,俯身吞饵,抬头平身,但由于鱼口大,缓慢的幅度就足够大,表现在漂上是慢黑或大送漂。小鲫鱼个头小,抬头平身钩饵位移小,送漂幅度自然小一些。
麦穗鱼等小杂鱼,口腔 游动快 ,含着饵料的边缘迅速拖走,又迅即吐弃.小白条,口腔虽大,也是飞快游动,快吞快吐。漂相为急速下沉或急速上送或上蹿下跳,速度变化大,快拖 快停,拖拖停停,力度却小。提竿白忙乎,十有九空。遇到这种情况,除采取一些避开小杂鱼的措施外,更要耐心和细心,从杂乱的信号中,细辨有效鱼讯。时间长了,练得多了,小杂鱼和鲫鱼的鱼讯是容易区分的。鲫鱼的漂相,比较而言,一是比较沉稳缓慢,二是漂的移动速度比较均匀。
虾、蟹的漂相不象小杂鱼那样急促,而是十分轻微徐缓地平移。
⑵不同钓场、不同鱼情
鱼池中 密度高,鱼儿接抢食凶猛,表现出的漂相与水广鱼稀的自然水域的漂相有很大的区别。 在自然水域垂钓,由于野生鱼抢食不猛,警惕性较高,吞饵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有个吞吞吐吐的试探过程。一口吞下而且坚决不吐的情况较少,钓 顿漂很难,而是比较匀速的下沉或上送或领漂。 自然水域中小杂鱼多,如果见漂动就提竿,怕是要累死不讨好。
因此,不同的鱼情,不同的 水域,鱼情会千差万别,漂相没有固定的模式。
⑶不同的水情
水肥,鱼儿不饿,吃食轻微,鱼漂动作较小。水瘦,鱼儿饥饿,吃食较猛,鱼漂动作的速度、力度和幅度较大。水浅、水清,鱼儿有 感觉不安全, 匆忙进食,迅速逃离,黑漂较多。深水或浑水中,鱼儿不慌不忙,从容不迫,送漂多。
三、漂相与天气
季节、天气, 也影响漂相。气温适宜,鱼儿活跃,鱼漂动作幅度大,黑漂送漂都会出现。 气温、水温低或气压低或温度太高,鱼儿懒游动、懒开口,漂相就会轻微。例如隆冬季节,很难看到大幅度的黑漂或送漂,能够看到鱼漂的轻微动作就很不错了。
以上说的,由于 诸多因素的千变万化,漂相并非上述那样简单和规范。需要长期的练习,观察总结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个人观点,不正确 之处,欢迎各位钓友指正.
力度, 冲击力, 垂钓, 动态
路过学习中,感谢分享,必须顶起…
谢谢分享,顶一目
收藏起来慢慢看谢谢楼主无私奉献
路过学习中,感谢分享,必须顶起…
学会看漂像,心中有数。谢谢分享。
经验之谈,学习了,谢谢分享
学习好经验,谢谢。
看帖回帖是美德 学习了
学习了谢谢分享
也能有收藏价值!赞!
谢谢分享,以后看漂有数了
我还是停留在抢劫与返还实物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