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垂钓时,常常听到一些钓友问一部分现场钓获好的钓友:你用的什么饵?得到答案后,就按照配方照猫画虎的炮制一团饵,然后抛竿入水充满希望的静候佳音,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失望而归,这时就会怀疑别人告诉他的配方一定有所保留,或者怀疑别人藏有什么小药、偏方。
其实,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配方完全相同的饵料,由于开饵和上饵手法的不同,最终的鱼获可能相差极大。我常见到一些钓友使用的饵料既硬又粘,入水后10几分钟提出来再看,钩子上的饵几乎原封不动,这样的饵料除了在闹小鱼很凶的水域稍微有些作用外,一般是不会引起鱼的青睐的。因此,根据不同的鱼情,使饵料体现不同的雾化速度、溶散速度和附钩程度等物理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弄清这三个方面对垂钓的作用,有必要搞清雾化、溶散和附钩性的含义!!
雾化,是指饵料入水后在下行的过程中,饵料中的细小颗粒脱离饵料溶解于水,并在饵料的运动轨迹上形成一道自上而下雾化带的现象,也就是俗称的饵料后面拖着一个雾状尾巴;
溶散,是指饵料到位后,在水的作用下饵料中的成分由外到里逐层脱落的现象;
附钩性,是指饵料能够保留在鱼钩上的能力。
表面上看起来,雾化同溶散都是饵料中的部分成分脱离饵团的现象,二者好象是一回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具备雾化能力的饵料多数都是经过膨化处理的饵料,或者是饵料中添加了经过膨化处理的添加剂(比如雪花粉),而溶散性是任何面食都具有的特性,只不过不同的饵料溶散的快慢不同而已;
第二,雾化的过程主要出现在饵料由上而下的运动过程中,而溶散主要出现在饵料到位静止后(比如落底)的逐层脱落;
第 三,一般具备雾化能力的饵料在雾化的同时饵球体积会进一步膨胀增大,而这种膨胀会使饵球里外的细小颗粒都同时脱落溶解于水,而溶散是饵球中的颗粒等成份由 外到里逐层进行脱离,这一过程会使饵球体积减小。从这三条区别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商品鲫鱼饵料都有一定的雾化性,而自制的面食或多数商品鲤鱼、草鱼饵以及 超级诱饵的物理状态则主要体现在其溶散性方面。饵料的雾化性和溶散性又同饵料的附钩性息息相关,雾化性和溶散性快的饵料一般来说其附钩性相对较差。当然,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拉丝粉使饵料中形成网状纤维达到使饵料既有一定的雾化性、溶散性又有一定附钩性的目的。
那 么,在实际垂钓时,什么时候要突出饵料的雾化性?什么时候应该突出饵料的溶散性?怎样把握雾化和溶散的速度以及由此对附钩性产生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 决上述问题,即使你同高手的饵料配方相同,由于开饵、上饵技术的不同造成上述“三性”的差异,最终的鱼获却有可能相差很多,也就会出现本文开头所出现的现 象。
一、 雾化性
对待饵料的雾化性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
一是多数传统钓友不重视饵料雾化这一物理状态,即使本来雾化很好的商品饵在他们手中也会做成硬而粘的死面团;二是部分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过于夸大雾化的作用,不管什么鱼情都希望饵料的雾化性很强,其结果适得其反。
其实,雾化是面双刃剑,他的好处是对饵料味道的迅速扩散、对鱼的视觉刺激、对于调动鱼的泳层、对减轻饵团的重量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过 度的雾化造成了钓点水质恶化,比赛时饵料雾化引起的诱鱼过度造成穿层鱼过多使浮标信号杂乱、鱼层不稳等众多不利方面,何况野钓大鱼(鲢鳙除外)时,雾化饵 形成的一团雾化浑浊的区域除了可以招来大量的小鱼闹窝外,有可能不但诱不来大鱼,相反会将大鱼吓跑,因为野生大鱼习惯了在水下寻找动植物碎屑却不一定习惯 雾化饵料在清水中形成的一小块浑浊环境。正确掌握饵料的雾化性就应该根据不同的鱼情使饵料呈现不同的雾化状态。
一 般来讲,我们垂钓鲤鱼、草鱼等大型鱼类时,应该将饵料控制在底层轻度雾化,从而使饵料中的细小颗粒或诱鱼成分脱离饵料,使饵料的味道尽快扩散,这对于尽快 诱鱼进窝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更应该注意掌握雾化切莫过度的原则,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有的时候根本不雾化的饵料效果反而更好;
手竿浮钓鲢鱼、鳙鱼时,饵料的雾化状态就应该很好,特别是在初期的诱鱼阶段,只要能够顺利将饵抛入钓点,则要求饵料的雾化程度越高越好,当鱼诱集成群后,则可以适当将饵打粘,降低饵的雾化速度;
钓鲫鱼等小型鱼时,对饵料雾化的要求最为复杂,但有一个基本思路——初期诱鱼阶段,饵料的雾化要快,正常垂钓时饵料的雾化要适当降低,钓浮鱼时雾化要快,钓底时雾化要稍慢,钓快鱼时雾化要快,钓糗鱼雾化要慢,鱼吃口正常时雾化可以快,鱼吃口滑时雾化要慢,鱼层稳定时雾化可以快,穿层鱼多鱼层乱时雾化要慢,钓 棚浅时雾化要快,钓棚深时雾化要慢等等。雾化速度快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鱼情而定。
控制雾化速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几种饵料搭配使用时,通过添加雾化速度快的饵料或添加剂(如雪花粉或白粉)可以达到增加雾化的目的, 反之,减少雾化饵料的比例可以达到降低雾化的目的;二是饵料搓揉的次数少雾化速度快,搓揉的次数多雾化速度慢;三是加水量少的硬饵雾化慢,而加水量多的软 饵雾化快。垂钓时可以通过上述手段的相互配合改变饵的雾化速度。
二、溶散性
在对饵料溶散性的认识上,经常野钓的钓友由于顾忌小鱼闹钩等原因,普遍认为溶散性强的饵料在钩上的持钩时间短,不抗小鱼骚扰,当大鱼进窝后钩上可能已经被小 鱼啃的没有饵了,不利于钓大鱼。即使水中小鱼不多,很多钓友由于抛竿技术不正确,造成溶散性强附钩性差的饵抛不进钓点,习惯上也经常将饵料做的又硬又粘, 使饵料的溶散性变的很差,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更容易钓到大鱼。但我个人认为,在钓大鱼时饵料适当的溶散性应该是利大于弊!!众所周知,野生环境的大鱼主要是以水下的动植物碎屑为食,而又硬又粘的大块状饵料在野生环境中是不容易碰到的,因此钩上挂着的又大又硬的饵球很可能引起大鱼 的警惕,而具备一定溶散性的饵料在水底分层脱落下来的粗颗粒,更符合大鱼拣食碎屑的摄食习惯。当窝点中具备一定量的颗粒碎屑时,大鱼放心大胆的从窝子边上 一点点吞食碎屑并逐渐被吸引到钩子前,很容易将附着有部分饵料的鱼钩吞入嘴里而中钩。
而如果我们将饵料做的又硬又粘,一方面饵料溶散性差造成窝子诱鱼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又硬有粘的饵在鱼吞饵时不利于饵钩入口(俗称挡嘴),在扬竿时不利于鱼钩 穿透饵球(俗称挡钩),这样的饵料效果并不太好,那种认为钩子上饵料不溶散可以使目标更明显,大鱼更容易发现饵团的想法实在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
正确控制饵料的溶散性是钓手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雾化性好的粉饵在入水后,其雾化过程和溶散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容易将其区分, 也就是说饵的溶散性被其雾化性所掩盖,而粗颗粒状的鲤鱼、草鱼或各种超级诱饵,钩饵到位后主要表现的物理状态就是溶散性,钓手应该根据水深、鱼情等多种因 素,将饵料的溶散性调整到最佳状态。具体讲就是水深,溶散速度适当降低,水浅则相反;小杂鱼多,溶散速度应降低,不闹小鱼则相反;鱼少溶散速度应降低,鱼 多则相反;鱼口滑溶散速度可以降低,鱼口正常则相反等等。饵的溶散速度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分钟左右完全溶散就可以。饵料的溶散速度除了饵料自身固有的溶散特性外,几种不同成分的饵搭配使用时,也可以通过使用添加剂对溶散速度进行调整。
如:适当添加粘粉、面粉或拉丝粉可以降低饵的溶散性;添加麸皮、碎玉米、小麦粒等可以提高饵料的溶散性,但我一般不主张用拉丝粉调整饵料的溶散性,因为拉丝粉形成的网状结构不利于饵料分层脱落。开饵技术也是控制溶散性的重要手段,开饵时 搓揉次数多饵料溶散慢,搓揉次数少饵料溶散快;饵料加水少溶散慢,加水多溶散快。钓友可以通过上述手段互相配合使饵料溶散性符合自己的要求。
三、附钩性
绝大多数钓友认为,只有钩子上有饵,鱼才会咬钩,因此要求饵料的附钩性要好,饵料应该能够长时间的附着在钩上。这样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钩子上应该残留多少饵料合适?鱼钩上没有了饵料真的就没有鱼咬钩吗?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
我 对这些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抛竿炸弹钩钓法的糟饵入水后很快就溶散,钩子被饵料埋在里面,钩子上并没有再挂其他饵料,但鱼在吸食糟饵碎屑时可以将钩误吸 入口而中钩;浮钓鲢鱼的飞钩或水雷钓组的钩子都在饵外,鲢鱼滤食饵料同样可以被钩挂住。这些事实都说明饵料的附钩性并不是上鱼的绝对条件。现代悬坠钓法讲 究的是诱钓统一的技法,只强调饵料的附钩性而忽视了饵料诱鱼作用的观点是行不通的!
有见于此,我认为饵料的附钩性应该根据鱼情的需要同雾化性和溶散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通过部分雾化或溶散饵料的“诱”达到钩上残留饵料“钓”的目的。就好比极具特色的传统包食钓法,正是靠外层大量松散的包食才能够逐渐吸引鱼去吞包食中间的饵钩。用悬坠钓法攻大鱼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通过调整饵料的溶散性和钓组的灵敏度也可以使带有一些残留饵的钩子藏在一小堆化散的饵渣中间,达到欺骗大鱼上钩的目的。
至于怎样调整饵料的附钩性,我们参照怎样调整饵料的雾化性、溶散性就可以得出答案,在此不再重复。
四、几种应对不同鱼情饵料的雾化性、溶散性和附钩性
首先说明的是本人下面介绍的饵料只是为了说明雾化性、溶散性和附钩性三者在对应不同鱼情时的一些思路,涉及的只是饵料的物理状态,并没有涉及味型、营养成分 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下面介绍的饵料在实际使用中不一定有效,请大家不要效仿,同时为了方便介绍,主饵都采用同一品牌的颗粒粉。
这个
符哥,还是你比较懂啊,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把我告诉你们的饵料配方,搞个小球放到水里观看,同时满足上诉所有条件,可根据魚情自由调节。
说的到位
杨氏秘籍专业性强针对性强一用便知
爱不释手
杨哥起的够早的看来是要钓鱼去!这个帖子是我扒过来的,虽然不是原创,但我觉得很有用。所以就分享给大家!!!
是滴,钓完发贴
野钓没那么复杂,几种广谱饵就行了,关键掌握好状态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