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转帖】夏季钓鱼技巧

shxgswdklj2014-10-22 00:34:08

“夏天到,鱼难钓”,果真如此吗?读过本文,你就会感到柳暗花明,不仅淡季不“淡”,而且与桃花源一样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还能多钓鱼、钓大鱼。

“钓翁”都有一句口头禅“夏天到,鱼难钓。”立夏后,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食量倍增。按理说,鱼儿吃的多,上钩的机会也会增多。但实践经验证明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因为“钓翁”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钓鱼,白天气温高达35℃以上,温水性鱼类在水温高达30℃以上,鱼儿便逸入深水区休息。这样,“鱼吃钩时人未钓,鱼休息时人钓鱼”。这怎能钓到鱼呢?因此,夏季并不是钓鱼的好季节。但是只要掌握了鱼儿在夏季的生活规律,加之垂钓得法,仍可做到淡季不“淡”,不仅能多钓鱼,而且还能钓到大鱼。

钓早晚 夏季的早晨,气温一般在20-26℃,水温在22-30℃之间,这是鱼儿吃食的最佳水温。天刚亮,水生植物由开始吸取水中氧气改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气压升高。此时鱼儿食欲旺盛,四处觅食,纷纷游到岸边进行“早餐”。由于早晨凉爽,气温、水温适度,鱼儿觅食活跃,易钓。夏季的傍晚,即下午4时以后,太阳已西斜,气温下降,水温也随着下降。鱼儿在深水区休息后,预感夜晚的到来,表水已开始凉爽,便纷纷从深水区逐步游向岸边来进行“晚餐”。此时,鱼儿觅食活跃,易上钩。故钓谚云:“早钓太阳红,晚钓鸡入笼。”、“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酷暑三伏钓早晚”。

夏日的中午,一般是难钓到鱼的。因为气温、水温太高,氧气缺乏,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浅水区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水温,鱼儿都游至深水区“避暑”去了,岸边无鱼,岂能钓到鱼?!故钓谚云:“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早晚好钓鱼,中午不宜钓鱼,这是一般规律。但也有例外,如梅雨天气,气温、水温也不高,仍可钓鱼。又如水淹农田,这里有丰富的食物。再如雷雨天气、阴雨天气,或南、北气流干扰天气,有些鱼类吃钩最勤,格外好钓。即使在骄阳当空的中午,有些鱼类较耐高温,也肯吃钩。故钓谚云:“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大王八’(甲鱼)。”甲鱼中午炎热时吃食最旺盛,“钓翁”可安几副筏竿或插竿,让鱼儿自己吞钩,傍晚时收竿取鱼。

钓深钓荫 钓谚云:“夏钓深。”入夏后,浅水区温度上升超过鱼类生活的适宜温度时,鱼类便出浅水区转入深水区游动、觅食。因为水深1米以下水温变化相对缓慢,昼夜温差小,所以酷热的白天,鱼类大多喜欢在2-3米的深水处“爽凉”、觅食,故宜钓深。夏钓深,并不是水越深越好。超过6米以上的深水,光照不足,含氧量低,天然饵料贫乏,鱼儿不喜欢到这里栖息、觅食。

夏钓阴 因为夏天气候炎热,阳光直射,对水温极为敏感的鱼儿,此时也都躲在深水区和有树荫、坡荫、水草旁“乘凉”、戏水、觅食、集聚栖息。故钓点应选择遮荫处、水草旁。故钓谚云:“水草旁,树荫下,夏季钓鱼不落空。”就垂钓水域的水色而言,也应该选择黑荫荫的水色下钩。故钓谚云:“春钓深、冬钓清,夏秋垂钓池水黑荫荫。”

钓雷阵雨后、钓进水口 夏天,雷阵雨后,特别是雨下透之后不闷热,凉爽宜人。水中温度明显下降,氧气大增,陆上冲刷流到水域的食物增多。此时,鱼儿觅食活跃,到处找吃,在池塘、湖泊、水库下钩,鱼儿会频频上钩。这正如:“雨后放光,钓鱼辰光”、“雷阵雨后,钓鱼丰收”。

夏天涨水时,有大量新水注入水域,水位迅速上涨,一些具有逆水争游习性的鱼类,便借机逆水而上,拥向进水口一带。再因新水裹挟各种陆生籽叶、昆虫、虫卵及其残骸碎骨,给鱼儿带来新的美味佳肴,诱使鱼儿在进水口附近争先夺食,徘徊不舍,在重庆这叫钓上水鱼。“钓翁”应选择进水口的两侧施钓,必有其理想的收获。“进水口,鱼上走”、“涨水钓进水口,鱼儿爱往此处游”。

夜钓 钓谚云:“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因夜间比白天安静,鱼儿才敢大胆游至岸边觅食;夜间比白天的温度低,便纷纷从深水区游至浅水区觅食;有些鱼类白天躲在深水里或洞中,夜间才出外觅食。因而除白天能钓到鱼类外,夜间还能钓到其它鱼类,而且比白天钓得多,个头大。

夜钓,主要是凭手感和听觉,也有用电子发光浮漂和目测发现鱼体或水生动物配合手感进行。凭手感垂钓的方法有:抛竿抛出后,握住竿柄,将线拽直,鱼吃钩时,抛竿频频颤动,大鱼吃钩时,手感觉到有鱼将竿拉向河心的力度,提竿便得鱼;手抛竿钓,将饵钩直接抛入水中,顺风浮钓、悬钓、底钓皆可,将线扣于手上,或拴于脚上,凭感觉提竿;手竿浮钓,顺风将饵钩抛出,让线拉直,草鱼、鱼感鱼吃钩时拉的力度很大,手握竿柄,感觉很明显,提竿上钩率高。

听觉夜钓,现在越来越普遍。就是用一排几根抛竿或几根短手竿,饵钩抛入水中后,将线拉直,把竿固定在岸边。竿梢端夹一个小铃。鱼儿吃钩后,牵动鱼线和竿梢,竿梢铃响,及时提竿,一条欢蹦活跳的鱼儿便从“鱼间”拉到人间啦。

夏天水库钓鱼技巧一:

夏日的水草已长得十分繁茂,将水面严严实实盖住.夜里,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使用,要向水中吸取氧气,水草中的鱼虾及水生动物都游到光水面进食,清晨还在光水面游戈,故夏日早钓鱼,多钓光水面和水草外缘。太阳不断升高,表水、浅水渐渐发烫,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了,水下不仅阴凉,且氧气丰富,鲤鱼、鲫鱼、以至怕光的鲶鱼、鳜鱼等,都回到水草下。这时,在水草中打洞座钓,效果是不错的.但甲鱼、鳊鱼,似乎不怕热,越热食量越大,活动量也越大.它们还在光水面迎风抢食从陆地上吹来的昆虫和草、菜叶.在夏日的中午前后,钓者如果不怕热的话,用浮钓、悬钓法,在钩上装菜”、青草、芦苇嫩芯、蚂蚁等,顺风抛钓,草鱼、蝙鱼上钩率惊人,当然,吃钩后挣扎力大得也惊人.也有的草鱼和鳊鱼进入草丛,但多在稀疏的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中或边缘,不大肯进入浓密黑晴的水草底下面.青鱼也不大肯进入水草,它们多在光水面较深的地方吞食螺、虫等贝壳动物。钓青鱼要用螺丝肉、蝇肉,抛入较远的深水。

但是,中午太热,这三种鱼也会感到炎热难当.它们也进入深水,或隐身树荫下休息。这时,钓树荫下的阴影,不仅可钓到青鱼、草鱼、蝙鱼、鳗鱼、甲鱼、黄颡等,也可钓到鲫鱼,鲤鱼、鳜鱼等。傍晚前后,浅水热.深水阴凉.水草经过一天的曝晒,所吸收的热量大量向下方水域传递,导致草下水炎热难当,草下的鱼儿也纷纷出草乘凉.这时,钓光水面深水比水革中要好得多。

当然,如果水草下水深在2米以上,水草中还是可以垂钓的,但效果没有光水面好。

夏天水库钓鱼技巧二:

水库是人工的湖泊,同大江大河一样,既具有大自然的风光,又可成为养殖水产品的优良场所,它的浩瀚之气远非塘堰可比,垂钓者们真可尽得自然水域垂钓的风趣,又可得多有所获的喜悦,有时还有碰到大鱼的机会,实是垂钓爱好者值得探索的场所。但水库鱼类从生活习性同江河湖泊相比,又有自己的规律。有的钓者认为水库的特点,应从水库形成的地形、地貌、水情以及养殖等客观因素去研究,这是很有道理的。

1.“春钩库尾、秋钓阴”。水库大多利用峡谷地形及自然河流的落差截流筑坝而成。上游和坝区之间水深差异是很大的,深水处可达数十米,库尾部只几米、十余米。这就自然形成春上秋下的季节性。春天大地回春,浅滩由于阳光照射水温回升快,各种水草及青草、水生动物开始活跃,这就成为鱼类觅食的好场所。一般上游入水处,水流溶氧也充足,也是鱼类繁殖之区。故春季垂钓直去水库上游或浅滩处选择钓位。到了秋天。泛期过后,水位开始稳定,鱼类特别是大型鱼类又开始逐渐向深水回游,。又是摄食高峰时节,宜到水域的深水区选择钓点,一般仍宜在阴坡较好。深秋则又宜选阳坡为钓点。

2.“涨钓小口,落钓潭”。水库蓄水多是为农业灌溉,同时利用养鱼,除了自然的水位升降,一股到了四、五月就开始放水,一直要放到六月,这时水位明显下降,落差达一、二十米。盛夏雨季又才开始蓄水,这对鱼类的生态是影响很大的。水位大起大落,鱼类少动少食,一般是很难钓到大鱼的,即使要钓也多是鲫鱼之类。但是在涨水期间。鱼类有近水的习性。上游入水处饵料丰盛,这时在上游入水口设钓。多有收获。反之,水落鱼退就必须钓深潭了。

3.水库底层地貌一般都较复杂。既有旧时河道,又有道路、废墟,沟坎错落。这些沟坎、涵洞和废墟上质肥沃,又大多不在深水区,就自然成为水生物密集因而也就是鱼类栖息之地。尽可能访问当地居民弄明情况,对选择钓区大有好处。

4.水库的水面一般都较大,深度也大,即使是放养鱼苗,它的密度总有限度。在周长数十里范围垂钓,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重要的措施是必须选择适当地区,建立鱼窝,不然就把鱼聚不拢来。所以,在大水库的当地居民都有定点喂窝钓鱼的经验。有时连续定时喂窝几天,然后用同样饵料在喂窝时垂钓,只要上钩都是大鱼。有的人甚至以投了多少斤料,钓了多少鱼来计算。可见投饵设窝的重要和数量之多了。

所以,到水库垂钓不要浅尝辄止,一般要多用几天时间,摸摸情况,建立自己的窝子。如是临时来去,那么只好去钓别人的窝口了。 水库钓鱼用海竿为多,要注意不要到水下有树丛的地方下钓,以免挂失钓线。在水底乱石区,坠子不宜过重,钩不宜多,否则也易断失钩线。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太好了,好好研究学习 ,楼主辛苦了,我代表全体钓友向你致敬!

很久以前

好文章,学习了,楼主辛苦。

很久以前

好好学习一下夏天钓鱼,我还没钓到过正经大鱼。

很久以前

谢谢学习了,顶一下!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