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天下第一铸剑师欧冶子奉越王之命,用时三年,在湛庐山铸成一柄绝世宝剑:“……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这就是锋芒盖世的湛庐。相传,湛庐之剑先为越王立下赫赫战功,此后几经流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得。绍兴十二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庐剑不知所踪……
名家兵器谱之“名剑”湛庐
辽宁·昕 东
千年光阴转瞬即逝,公元2009年,“湛庐”又惊现江湖!它长十二尺,重59克,四节插接,通体湛蓝,光泽耀眼……为“九九钓王”化绍新精心设计,特邀名匠精工打造而成……
哈哈,原来此“湛庐”非彼湛庐,不过,它是否有负盛名?
2009年4月,笔者在竞技比赛中偶遇手持“湛庐”的钓坛名将耿胜利,经他推介,加之此后亲身体验,终对此“剑”有了深刻印象,现据实以报,以飨诸多关注者。
先说外观。
竞技钓手通常对装备的讲究甚苛。拿钓竿来说,除实用性外,还非常注重其“外在美”。以笔者为例,对于色调,偏爱湛蓝,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说,对“湛庐”真可谓“一见倾心”。此竿外涂装在具“稳重”特色的基础上,又不乏“光芒四射”之感。竿把附近竿身,镶有烫金花色,金灿灿的“湛庐”二字,龙飞凤舞。此外,红色名戳式“竞技”二字表明,此竿专属竞技钓鲫之用。美中不足的是,在古典式“化氏”商标下方出现了两行日文,叫人感觉有些别扭。当然,这也是笔者从较为严苛和个人心理的角度审视。
提及日本,我们不得不钦佩其制竿工艺和设计理念。目前,国内好多竞技钓竿都引进了日系血统,“湛庐”也不例外:其竿把设计和其他日系鲫竿无大差别——葫芦手柄,编织缠绕。不过,“湛庐”手把端直径相对大点,这对于男性钓手的手掌大小而言,握之将更舒适一些;而“湛庐”的编织手把采用了细丝线,涂胶有又似无,手感细腻却不滑手,堪称经典。
再说功用。
在春秋时期,作为短兵相接的主要兵器,剑在当时被称为“百兵之师”。地处东南地区的吴越诸国,水网纵横,林草密布,不利车战,因而锋利轻便的剑就愈显重要。无独有偶,在当今钓坛,轻便鲫竿,绝对是竞技搏杀之利器。然而,部分厂家一味追求“质轻”,却牺牲了钓竿的“持感”、“挑感”,以及更重要的调性。“湛庐”的设计,虽非当今最轻,但持竿手感任何人说不出“重”,较适合长时间端竿而钓,绝无头重尾轻之感;在“持感”和功用性方面而言,却完全符合“轻而稳”的竞技要求。不仅如此,“湛庐”竿先径1.2毫米,元径9.8毫米,配合犀利的“挑感”,其灵敏性更是表现上乘。
“一寸长一寸强”!这是武林之中千古不变的兵器定律;竞技钓坛,可比武林江湖,因而,这一定律同样适用。君不见:有多少豪杰为争寸长而竞折腰(弯腰前抻钓竿)!因此,竞技用并继竿之“非典型性”功能,便在于其“长”上。以“湛庐”十二尺为例,四节插接,每节末端皆为延长设计,除使之插接更紧密、牢固(不易拔节)外,接好的钓竿与足尺振出同尺寸钓竿相比,长出约3厘米(若是与不足尺竿相比,将长出更多),若持十五尺“湛庐”作“艰苦之战”,更加意味着什么?这也许是竞技钓手们从不刻意透露的秘法吧!
“一轮弯弓射大雕!”笔者想说的是,“湛庐”在钓大鲫时一点不含糊,其粘之特性、匀称弯度,配合强劲腰力,立斩大鲫,决不手软。当然,对竞技钓手而言,任何一款上品钓竿,它一定要具备完全的针对性,因此你才会发现,他们的竿包里永远都会塞得满满的,尽是“专职杀手”。如果说综合性强是“湛庐”的可贵之处,那么其针对性同样是它的可贵之处。在笔者细心观察和亲身体验之下,可将“湛庐”的针对性以四个字作归纳,那就是“钢柔并进”。举例来说,在时速百尾以上的速钓小鲫(75克以下)、尤其是瓜子鲫比赛中,浮钓首发用竿,“湛庐”是绝佳选择;而在中慢速底钓鲫鱼时,不论鱼体大小,它同样是胜任比赛的利器。当然,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的理解和用竿习惯,所以,对于“湛庐”调性的品评,仅为笔者一管之见。至于“湛庐”的真正功用,需要你自己去品。鉴于此,笔者在接触“湛庐”过程中随拍了一组实战调性图,谨供“名剑迷”和其他钓友参考。
古时湛庐为仁道之剑,而今“湛庐”惟希德者识士居之。善谋善战,善用“湛庐”,则必现王者风范!
我怎么好像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