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线啊,底不平啊,理想情况下
调X钓N,底对饵的支持力Y
X–N=双饵重–Y
如调5钓3
单饵重1目:
5–3=2–Y,Y=0,双饵悬
单饵重2目:
5–3=4–Y,Y=2,一饵悬,一饵躺底
单饵重3目:
5–3=6–Y,Y=4,一饵躺底,一饵触底
不考虑线啊,底不平啊,理想情况下
调X钓N,底对饵的支持力Y
X–N=双饵重–Y
如调5钓3
单饵重1目:
5–3=2–Y,Y=0,双饵悬
单饵重2目:
5–3=4–Y,Y=2,一饵悬,一饵躺底
单饵重3目:
5–3=6–Y,Y=4,一饵躺底,一饵触底
你是搞竞技钓吗?你不累吗?
单纯浮力原理这样理解没问题,但是你忽略了调钓中线组重还有钩的重量,而且这个重量也是一个可变的(用钩的大小),如果你能把钩重再加进去就更完美了(钩重在调钓重很重要)
小学没毕业的我 看晕了
高大上,容易误导新手
感觉你是来装x的。
以您这境界,钓鱼简直是玩物丧志……
钓鱼界的数学家。哪凉快。……哪去。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考虑线的支撑力,风,水流的情况下,这公式成立。但是钩子有钩距,不是一样长的两跟子线同时到底,平均分配的地面的支撑力。这就涉及到钩子的重量,子线的支撑力。
有鱼鸡巴挂上都能钓到 没鱼鸡巴挂上都钓不到
你忘了考虑万有引力,流体力学,水阻。
说句心里话,你这逼装的真不错,我给满分
看的我头大 你咋不去当科学家呢 哪有那么多讲究
可以这样理解。不过你要是把单饵重量设置成单钩挂饵后的重量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