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学钓鱼(二)

胖胖的耗子2013-10-21 16:38:53

关于子线的长度,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一方面是各人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考虑其它综合因素,才能决定子线的长度,而往往我们在垂钓之前,是无法准确的判断出所有因素,因此洒需要我们多问,勤观察,多了解各方面信稍,才能正确的选择漂,线,饵,竿,等。

长子线的优点,饵的摆幅较大,鱼的吃口好,距铅坠较远,隐蔽性好,同时不易断,缺点是信号传导损耗大,且传导较慢。

短子线的优点,传导迅速,到位快且准确,信号最大,缺点隐蔽性不好,信号有时过多,判断不易准确。

1.春钓鲫鱼,子线长度,20cm--25cm,因这时鲫鱼越冬后,刚开始索饵,胆小但贪食,聚鱼较慢,却对活食较为敏感,在这个长度子线摆幅较大,上下钩饵与子线间在落底前有个自然夹鱼,便于鱼口的吸入,故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为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子线长度15cm--20cmm,因这时鲫鱼吃口极好,只要把漂调准确,中鱼率很高,且有一定速度.适

用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子线长度10--12cm,这时主要考虑鱼的密度高,追求速度,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子线长度5--8cm,为了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这时一定要采用短子线。

5.钓鲤,子线长度20--30cm,因鲤鱼体较大,警惕性高,采用长子线可有效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同时中鱼后,还可提高子线强度。

6.滑口钓鲫,子线长度18--20cm,这时即可避开一些假信号,同时灵敏度又不至于太低。

7.钓草,子线长度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子线长度25--50cm,道理很简单,大家可以谈一谈。

还有很多情况下的子线不同长度的用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深水底层钓快鲫,15cm子线,浅水钓鲫12-15cm子线等等。

一般来说,在休闲钓鱼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子线长度在15厘米_18厘米之间最好["15厘米"是指短的那根子线(以下雷同),长的那根请加二个你所用钩的钩距]!为何呢?要知道,你在休闲钓中,大都以3_8两的鲫鱼为主,连带鳊鱼,草鱼,青鱼等,子线的长度在钓鱼时,是根据鱼的身高来决定的!我认为:"针对你的主攻鱼类,根据你所钓鱼的大小,能够在一拖一触两根

子线缝隙之间游过就行!"那样的子线长度最好,不管你是钓啥鱼都可如此做,主攻鱼小就短一点,鱼大就长一点.

如:你在钓鲫鱼时,用15厘米的子线挺好,但用它钓青草鱼就显短了,到那时,你的子线应加长到30_35厘米以上才行,短了的话:一 子线易断;二 隐匿性不好;三 操作不便.

而在钓鱼比赛时,对子线的要求就要精一点,多一点,但也有规律可寻!(此也适用于野战)

一.根据鱼的大小情况:鱼小则短;鱼大则长.

二:根据鱼的滑口情况:滑口则短;生口则长.

三:根据鱼的咬钩情况:速度快则短;慢则长.

四:根据鱼的泳层情况:水面则短;水底则长.

五:根据池塘水深情况:水深则短;水浅则长.

六:根据池塘喂饵情况:颗粒则短;麸类则长.

七: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

八:根据池塘走水情况:走水快则短;不走则长.

九:根据池塘饵重情况:饵料轻则短;饵重则长.

十: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夏天则短;冬季则长.

制作长度一样的子线的方法

测量钩距

什么是钩距

钩距 = 上钩的钩弯到下钩的钩帽

9、子线绑扣

如何制作长度一样的子线

1、要准备的工具

2、将需要栓的鱼钩的多付子线剪成同样的长度

3、栓鱼钩时,预留线头保持同样的长度4、子线在每个鱼钩上缠绕的圈数相同5、剪掉过长的线头6、每副子线都仅仅在一头栓号鱼钩,将另一侧绷紧

7、鱼钩一侧对齐后,检查另一侧长度,用剪刀将长度修剪一致。

8、将另一侧也栓号鱼钩9、确定两个钩子之间的距离10、确定好钩距后将子线对折打结11、一副子线完成,开始制作其他子线,重复前几项步骤12、将子线挂在子线板上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不错的教学贴!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感谢发帖 辛苦了 学习中

很久以前

先占座

很久以前

再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得不说 楼主辛苦了

很久以前

值得学习和借鉴!

很久以前

不错不错 !感谢分享呢!

很久以前

说得很详细的子线绑钩制作呢加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

很久以前

很好的指导贴,学习了,很有用的。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真详细,辛苦楼主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中 谢谢

很久以前

学习了兄弟。。

很久以前

很详细,楼主辛苦了

很久以前

谢谢经验交流。。。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啊

匿名用户

不错的教学贴!

很久以前
1/5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