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铅”又称之为提铅,也就是在不改换钓组的条件下,仅仅是把铅坠整体上移一定距离的钓法。那么铅坠上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缩短铅坠与浮标的距离(“缩短”水线的长度),同时也就加大了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加长”子线的长度)。“缩短”水线是为了减小铅坠下摆的摆幅——摆幅减小了,浮标翻身站立的速度就相应的得到了加快;而“加长”子线,增加了钓饵的摆幅,减缓了钓饵下摆的速度。

“飞铅”钓法特点:浮标的翻身速度得到加快、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钓饵的下落速度减缓——这就是“飞铅”的“变化”。浮标翻身速度的加快,便于我们更早的观测鱼讯的产生;钓饵下落速度的减缓是有利于增强动态诱鱼的效果,使钓饵的下落更接近于自由落体,能够很好的消除鱼类的警觉性。钩饵下落速度的减慢最突出的作用是便于大泳层的搜鱼,在未知鱼层或鱼儿发生变层的时候,采用“飞铅”可以很快的找到鱼群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飞铅”的“应对”。
“飞铅”的弊端: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后,在此停顿时间内的鱼类索饵讯息就很难及时的反应出来。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鱼情、鱼种的情况下,此停顿却是很好的钓点。比如浮钓中遇到乱口时,主抓浮标停顿过程中的异变,确是过滤虚口、抓实口的有效时机。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有意的“延长”浮标的站立时间,可以很好的增加鲢鳙的索食时间,浮标的漂移与颤抖就是提竿的有利时机。子线的增长,也会减弱鱼类索饵讯息的传导,很容易出现丢口现象。
“飞铅”钓法,多是注重其诱鱼和底部过滤杂口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垂钓开始阶段,使用“飞铅”来搜鱼、抽窝。当发现有鱼进窝且多次出现截口讯息后,便停止“飞铅”并加大饵团,让钓饵以更快的速度进窝擒鱼;鱼口慢时再以 “飞铅”聚、诱之。充分发挥其诱、钓互辅的功用。飞与不飞,变化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在鱼层发生变化后,用小饵配合不同长度的“飞铅”,也是兼找鱼层的首选方法。“飞铅”钓法与浮标、饵重、提铅的长度、鱼种、鱼情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铅坠上移。有时同是采用“飞铅”但效果却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钓手本身对“飞铅”的运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针对适时的鱼情。
一起来讨论,对于飞铅钓,有钓友说不好,不如直接钓浮来的痛快,就这个话题本人发表下个人见解,如果钓友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掉行程和飞铅和钓浮它们不是一回事,混淆不到一起去的一种钓法!
钓浮是为了什么?钓浮鱼,就是钓白鲢 胖头小白鱼,都是必须钓浮,间接的前提,也许会选择钓鲫鱼的打浮 打行程等因素,真正的本质就是因为这些鱼 他根本就不下底!

飞铅或行程,你若说他可以钓鲢鱅的话,那也是在饵料经过半水的时候,遇见了半水的鲢鱅,才会侥幸获取,若说选用打行程 飞铅钓法的前提,是为了钓鲤鱼,那就必须要知道个前提,是因为鲤鱼不适应水温 水质,导致本身的不适,就是不下底,原因其实也挺多了,鱼塘底部的水质太差,烂泥太多,鱼就不喜欢下底,生口鱼如新水,导致本身对水质的不适,也不爱下底,很多原因,都会导致不下底,停留在了半水处,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就会选择钓飞铅 打行程去应对,但是你要知道这个飞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话说这个飞铅 打行程,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饵料的下降速度,让饵料落底的时间缓慢,停留在半水的时间略长,这就给了留在半水出的鱼多一些的就饵机会,但是,饵料最终是会落底的,只是下降的速度慢了很多,很多人选用加长子线来应对饵料缓慢落底,这都是飞铅的原理,你把铅向上提了很多,无疑原理就是为了加长了子线,导致铅以下的水线开始缓慢落底。
所以,必须要分清钓浮和钓飞铅的明显区别:钓浮,饵料不下底,停留半水处,钓飞铅,饵料缓慢下底,但不是饵料不下底,钓浮,主钓鲢鱅 白鱼等浮鱼,钓飞铅主钓起伏的鲤鱼 鲫鱼,而且钓飞铅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以诱钓半水的起伏鱼截口,最终要以诱鱼下底为目的,才能留的住鱼,所以,钓浮和钓飞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表达清楚详细,基本原理清晰!
相当于加长子线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