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为【水蚯蚓】正名!它是一款安全、适口的钓饵

顽童钓翁2017-07-06 10:17:37

“红线虫、水红虫”,其学名【水蚯蚓】,一种江河、湖库里面的原生性水生物,经济实用价值很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里的个别钓友首次发现它对垂钓“特定对象鱼”——黄尾鲴鱼有奇特的效果(其他地区不详)。

通过垂钓实践,我们这里广大钓友慢慢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至发展到用它钓各种鱼。它不仅是对鲴鱼,对鲫鱼、翘嘴、红尾、鲢鳙、鲤鱼等都有特效。

【水蚯蚓】在垂钓者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被认可的,起初也是“脏臭、污染、不安全”一片追讨声,后来,吵声越来越少,认同使用者越来越多。

湖北十堰使用“水红虫”的历史超过30年,距我了解截止目前没有一例因为使用【水蚯蚓】出现红虫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事例。

通过几十年长期使用发现,自己在垂钓过程经常不小心把手刺(扎)伤,仍然继续使用“水红虫”,未出现过虫进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反倒是在用蚯蚓时由于手有创伤,不少次出现过手指创口感染肿胀,用药求医。

具网料报道:有钓友在使用“大红虫”即【血虫】和“大蚯蚓”时,出现伤口感染,个别钓友发展到甚至截肢,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

那么【水蚯蚓】到底是“何许虫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充分了解他的习性和使用价值。

【红线虫——水蚯蚓】

水蚯蚓,别称丝蚯蚓,俗称“红线虫”、“沙子虫”、“红虫”等,是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的总称,属淡水底栖生物。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正常情况下,在污水沟、排水沟、码头附近特别多。水蚯蚓体细长,其体型与品种和生活环境有关。

一般成虫长4-55毫米,最短2.5毫米,最长达100毫米,少量最粗个体能达到0.5-1.5毫米。幼虫至成虫,体色由乳白色向浅红色、暗红色、红色、红褐色转变。终身生长在微水流、多腐烂有机物的水底淤泥中。水蚯蚓是依靠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进行新陈代谢的。缺氧时,常将身体前端钻入泥中,后端在泥面摆动,远远看上去像一片红地毯,受惊吓时缩入泥中,这是轻度缺氧的征兆。若遇断流、天气突变、气压变低或水蚯蚓单位体积量过大,造成严重缺氧,会离开淤泥,集结成团状浮于水中,加大进水量后会自动解散。水蚯蚓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往往是一个类群、多品种共生。水蚯蚓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水蚯蚓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15~25℃,高于28℃和低于8℃会停止生长繁殖,一般来说超过30℃可致死亡(最近也有研究资料表明水蚯蚓在30℃以上还可以生长)。水蚯蚓繁殖能力特强,卵茧产于泥中,7~10天后就孵出幼蚓,幼蚓生长20~30天就能产卵繁殖。每条成蚓1次可产卵茧几个到几十个,一生能产下100万~400万个卵细胞。水蚯蚓寿命一般为80天左右,最长也能活到120天。水蚯蚓可在PH值5~9的淤泥性并富含腐殖质的泥水中生长,但最适宜的是在PH值6.6~8.3的淤泥中生长。在正常的情况下,水蚯蚓分布在河沟淤泥表层0~5厘米中。

红线虫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2%,必需氨基酸总和达35%,氮回收率达98%),是许多水生动物苗种期喜食的开口饵料,更是鲟、鲑、鲤、鲫、鳅、娃娃鱼及黄鳝等底栖鱼的主要食粮。

水红虫是垂钓者的最佳钓饵,春夏秋冬都可以使用,特别是春冬两季,使用它垂钓鲫鱼效果非常的好,使用时可以直接采取裸虫拉挂,方便快捷,也可以参和一些钓饵拉挂或用红虫夹皮圈捆绑垂钓,效果极佳。

我国渔业发达地区早已经开始人工繁殖养殖,其经济实用价值很高,投入产出比可观。

人工饲养以腐熟的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为优质饲料,带有甜酸味的粮食类饲料为最佳。

红线虫中适于养殖的种类有:苏氏尾鳃蚓和霍氏水蚓。养好红线虫,可为养殖水产品提供长期稳定的优质动物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成品质。随着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红线虫饵料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因此,积极开发养殖水蚯蚓很有前途。红线虫池养、田养均可,以池养产量最高,每亩年产量可达750~1000公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20元计产值达1.5~2万元,可获纯利0.8~1.2万元。

使用【水红虫】是减少人工饵料添加剂对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

此贴为它正名!

顽童钓翁

于2017年7月6日完稿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请问钓坑,小鲤鱼,小草鱼多,选什么样的鱼饵好,是颗粒大的还是小的?谢谢。

很久以前

你是问的钓坑里面的“小鲤鱼”和“小草鱼”吗?如果你们那里有“水红虫”,可以在里面加炒熟的玉米粉、麸皮和酒小米,直接用拉饵盘拉挂上钩,准保鲤鱼草鱼疯上。

很久以前十堰

不闹小鱼吗

很久以前唐山

为什么不闹小鱼?

很久以前太原

那里都有小鱼,用吃铅4克以上的鱼漂,基本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神马与浮云

不闹小鱼吗

很久以前十堰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