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抛竿速度比较快,加上饵料的雾化性尚可,因此饵料的味道能够刺激鱼的嗅觉系统;长子线的二次下摆动作能够增强饵料的动态效果,有效吸引鱼的视线。
没过多久,鱼就咬钩了,那是浮标刚到位时出现的一个轻微下顿的动作,我及时扬竿,中了一尾200克重的鲫鱼。之后,鲫鱼开始咬钩,虽然咬钩频率还是较慢,但“时速”也有七八尾左右。
此时,老表和张三那边的咬钩率还是很低。我则不管鱼咬钩的快慢,始终高频率抛竿,鱼也不紧不慢地咬钩,偶而还能打出一阵小高潮,连竿钓获三四尾大鲫鱼,甚至“双飞”。截至下午6点钟收竿,在鱼儿不太开口的情况下,我的长子线高频率打法得到了有效印证——共钓获60余尾大鲫鱼,而老表只有11尾,张三只有7尾。
他俩之所以鱼获少,不是因为钓点无鱼,而是因为钓点中的鱼儿不饿,不爱开口所至,加之他们一竿到底,守钓数分钟的钓法,对于钓慢口鱼而言,无疑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钓慢口鱼,我的战术是拴长子线,诱钓结合打频率。在此过程中,大量饵料的雾化和味道会刺激鲫鱼儿的食欲,长子线能使饵料“活”起来,吸引鱼儿的注意力,让生性喜欢追逐活物的鲫鱼难以抗拒,另外,长子线还能延长钩饵落底的时间,增加鱼儿追食饵料的机会。如此一来,还有不咬钩的道理吗?
大多数时候,应对慢口鱼的方法无非是换饵、换线、换钩、换浮标,不过笔者多年实践发现,这些方法并不十分奏效。随着钓慢口鱼次数的不断增加,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鱼咬钩大多出现在浮标快到位时或浮标刚到位时,一般来说,浮标到位静止后,就很少有鱼咬钩了。
慢口鱼咬钩时,浮标的动作虽然较小,但却很真实,基本没有虚假讯号,大多是实口,很好掌握。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事出有因。
尽管水库中的食物相当丰富,种类也多种多样,鱼儿过着饭来张口的“小康”生活,对饵料不感兴趣,索饵很消极,但饵料的味道仍能刺激鱼的嗅觉系统;而鲫鱼又有追逐活物的习性,在浮标快到位时,钩饵仍处下落过程中,移动着的目标对鲫鱼来说具有很强吸引力,且很容易被鱼发现,鲫鱼一旦发现目标,就会追饵咬钩。
钓者在对付这种因食物和天气变化而引起的慢口鱼时切忌死守,要和鱼打频率战,利用竟技速钓战术,通过频繁抛竿使饵料不间断地落到钓点,引诱窝点周围鱼进窝,同时利用饵料的味道激发鱼的食欲,再充分利用长子线下沉速度慢、到位慢的特点,延长钩饵在水中的滞留时间,增加鱼追咬钩饵的机会。
此外,长子线特有的二次下摆动作能够让饵料“活”起来,增加诱鱼效果。这样的攻击型“战术”,可让慢口鱼行动起来,相比死守效果好很多。
钓慢口鱼还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鱼儿在钩饵行将到位时突然咬钩,令人猝不及防,而这一口正是鱼儿咬钩的真实动作,然而野钓时,这一动作恰巧出现在钩饵未到位时,浮标信号不准,加之该时段正是钓者压水线的时候,因此极易被忽略。
钓慢口鱼时,常在精养池钓鱼的竟技钓手一般会发现并抓住这一口,休闲钓手则逊之。那么休闲钓手该怎么办呢?笔者的经验是,在垂钓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并注意小细节,在不上鱼的时候,无论浮标出现什么样的动作,都要做到见讯就抓,果断提竿。
此外,钓者抛竿后不要刻意去压风线,应让其自然下落,或压线至浮标立起后就让竿子回位,这样便可及时发现这一信号,提高中鱼率。在操作过程中,钓者要做到眼不离标,手不离竿,仔细观察浮标下沉时的细微动作,尤其是钩饵即将到位时,会有一个下顿、停顿或加速下沉的小动作,这多是大鲫鱼咬钩所致,适时扬竿,大多能中鱼,这对野钓慢口鲫鱼来说尤为重要。
钓慢口鱼时,钓者也可选用长脚、长尾、粗短身的浮标。粗短身浮标入水阻力增大,下落速度变慢,可延长下沉时间,便于钓者观察;长脚、长尾浮标同样能起到延长下沉时间的作用。
此外,钓者在垂钓慢口鱼时宜使用比重较小的饵料,比重越小,下沉速度就越慢,饵料的到位的时间也就越长。在调钓上,钓者可调高目钓低目,有效延长钩饵到位时间。
以上所述,便是针对慢口鱼的“快钓”策略,简言之即“以攻为守,打高频率,利用饵料的味道和动态吸引慢口鱼,在不规律中寻找并抓住有迹可循的规律和吃口”。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悬坠进攻钓法要有频率”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