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垂钓中鱼线的选择本帖最后由 决战松山湖 于 2011-1-19 01:49 编辑
以下是鱼线的选用(初稿)的内容:
(二)鱼线的选用
“调态钓势法”只是台钓法的扩展,其线组跟台钓法一致,可采用“齐竿线”方式。为了更好地抛竿和刺鱼,主线建议偏短,以手握鱼竿时铅坠底部与小指底部对齐为宜。
使用的线径大小一般由所垂钓的对象鱼和使用的鱼竿决定。在湖库中垂钓,选择1.0号到2.5号主线,0.6号到1.5号子线比较合适。一般来说,子线要比主线小两级以上,例如1.5号主线可搭配1.0号及以下的子线,2.0号主线可搭配1.2号及以下的子线。如果子线过大,在鱼钩挂底或钓到大鱼时,主线容易在其薄弱处(特别是与铅坠连接处、太空豆经常摩擦的部位、主线与辫梢连接处)断开,造成主线作废和跑鱼,甚至会断竿或被鱼拖跑浮标。主线线径的选择与鱼竿的材质、长度、粗细、调性有关。鱼竿材料工艺越好,长度越大,直径越大,调性越软,同样的鱼线能承受的鱼就越大。以使用360厘米、“三七调”、元径12毫米左右的鱼竿垂钓鲤鱼为例,1.5号主线搭配1.0号子线钓3斤以内的鱼、2号主线搭配1.2号子线钓4斤以内的鱼比较稳妥。注意,并不是说2号主线搭配1.2号子线就不能钓4斤以上的鱼,在鱼竿合适,遛鱼得当,或合理使用失手绳时,钓上来十斤,甚至几十斤的鱼是很有可能的。
线径选择的原则是“能细不粗”。同一款鱼线,线径越小,阻力越小。为了使钓组尽可能灵敏,考虑所垂钓的对象鱼和使用的鱼竿的特点,钓组尽量选择线径小的搭配。稳妥起见,在湖库中垂钓,主钓小杂鱼和小鲫鱼时可选用1.0号或1.2号主线搭配0.6号和0.8号子线,主钓1~3斤对象鱼时可选用1.5号主线搭配0.8号和1.0号子线,容易碰到2斤以上且冲击力较大的或超过3斤的对象鱼时可选用2号主线搭配1.0号和1.2号子线,3斤以上大鱼较多、吃口猛、活动力强时可选用2.5号主线搭配1.5号子线。还应在竿把上安装失手绳,在碰到超出子线承受能力的大鱼时可放失手绳。有弹性的失手绳起到加长缓冲距离和减少冲击力的作用。
子线的长度由垂钓水域的水情和鱼情决定。短子线的优点是浮漂较灵敏,信号较大;缺点是铅坠比较接近鱼头,鱼比较警觉,在摄食时嘴容易碰到铅坠而受惊离去,有时浮标信号过多而不准确,抵抗水流的能力也比较弱。长子线的优点是坠子隐蔽性好,饵料下摆时间长且摆幅较大,较不易断线;缺点是有时浮漂不够灵敏而导致提竿时机延误,在小杂鱼较多时动作会变得难以捉摸,而且容易缠线。
在静水水域垂钓,鱼摄食动作轻而稳,为了提高浮漂的灵敏度,子线应偏短;在有流水或暗流的水域垂钓,子线应偏长,且水流越急越长。在深水或较浑浊的水域垂钓,子线应偏短;在清澈见底的浅水水域垂钓,子线应偏长。在有杂草或障碍物的水域垂钓,子线应偏短;在无障碍的水域垂钓,子线应偏长。温度较低的春冬两季子线应偏短;温度较高的夏秋两季子线应偏长。垂钓鲫鱼等小型鱼类,子线应偏短;鱼的密度高,或垂钓吃口重、体型大的鱼类时,子线应偏长。使用素饵需要浮漂灵敏,子线应偏短;使用荤饵,鱼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吞食进去,子线应偏长。钓铅坠接近水底或跑铅时,子线应偏短。
在湖库垂钓,子线长度一般在12~22厘米左右为宜。绑双钩前应用子线尺量度,一般用25、30、35、40、45厘米等级别的度量长度。子线尺的度量长度与子线长度的对应关系:子线尺长度25厘米时子线长度约为11~12厘米,子线尺长度30厘米时子线长度约为13~14厘米,子线尺长度35厘米时子线长度约为15~17厘米,子线尺长度40厘米时子线长度约为18~19厘米,子线尺长度45厘米时子线长度约为20~22厘米。考虑既要“灵”又要“稳”, 一般来说,深水或钓跑铅应选用子线尺25厘米和30厘米的子线;浅水应选用子线尺长度30厘米和35厘米的子线;有水流或暗流时应适当加长。水情、鱼情有变化时,按情况调整子线长度。
主线和子线最基本的使用性能要求是抗拉强度大,耐磨性好,恢复性好。主线恢复性要求是在被拉长后能很好地恢复原来的长度,子线恢复性要求是在被拉长或缠绕后很好地恢复原样,不容易打卷。
主线应选择抗拉强度大,耐磨性好,恢复性好、切水性好,延展性低的鱼线。切水性好的主线可尽快没入水中,浮标尽早就位,既可减少风对浮标的影响,又可尽早发现鱼讯。延展性低的主线几乎不被大鱼拉长,避免出现因主线被拉长后造成需要重新调标,以及抗拉强度降低的问题。主线建议使用品质较好的主线专用碳素线或陶瓷线(包装上常常标有“道系”字样)。
子线应选择抗拉强度大,耐磨性好,恢复性好,较为柔软,且有一定的延展性的鱼线。柔软的子线利于鱼的摄食(特别是在鱼吃口很轻的情况下),降低鱼的警觉。有一定延展性的子线,可减缓大鱼的冲击。子线建议使用品质较好的子线专用碳素线或尼龙线(包装上常常标有“子系”字样)。
判断是碳素线、尼龙线还是陶瓷线的方法:先用手摸,如果有发硬的感觉则一般为碳素线,否则可能是尼龙线或陶瓷线;再用手拉,如果几乎不会被拉长则一般是陶瓷线,否则一般是尼龙线。碳素线燃烧后变成像炭灰一样的粉末状,尼龙线燃烧后会变成一个小油球的样子并不断下滴。
除了考虑上述选用因素外,购买鱼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老化。查看产品标签,看出厂日期;用手摸检查鱼线是否发硬。如果鱼线出厂时间较长,或不正常地发硬,则不要选购该鱼线。因为尼龙线老化比较快,所以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2、测硬伤。用眼看和手摸检查鱼线表面有没有压痕、起毛、小结节等硬伤。如果有硬伤,则不要选购该鱼线。
3、测均匀性。用眼在光亮处观察线体透明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则表明线不均匀,不要选购该鱼线。
4、测柔软性。如果是作为子线使用,则还要用手摸看是否柔软。如果不柔软,则不适合作为子线使用。
5、测延展性:用手拉住一段鱼线的两端,用力拉,看是否被明显拉长。如果明显被拉长则不适合作为主线使用,如果几乎不被拉长则不适合作为子线使用。
5、测恢复性。用拇指指甲和食指捏着鱼线线头附近用力往线头方向捋过,鱼线会出现弯曲;再用拇指和食指捏着鱼线线头附近用力往线头方向捋过几次,鱼线又会变直。如果用拇指指甲和食指捋过的鱼线弯曲打卷,表明该鱼线容易变形卷曲;如果再用拇指和食指捋过的鱼线难以变直,则表明该鱼线恢复性比较差。如果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之一,则不要选购该鱼线,特别是作为子线使用时。
6、测耐磨性。用纸巾包住鱼线,用手用力捏着纸巾,快速捋过一段鱼线十多次,观察磨损情况。如果鱼线有明显的磨损、起毛,则表明鱼线的耐磨性比较差,不要选购该鱼线。
以上6种方法不用借助特别的工具便能实施,且方法简便可行,在购买时容易使用。
7、测线径。为了达到标准抗拉强度,很多厂家生产出来的鱼线其线径并不是标准线径,而是比标准线径稍大(俗称“涨线”)。可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对线径进行度量。如果线径误差超过10%,则表明该鱼线质量较差,换算到标准线径时抗拉强度只达到标准抗拉强度的83%,不要选购该鱼线。
8、测结节抗拉强度。鱼线厂家往往会夸大其鱼线的抗拉能力,所标称的抗拉强度值会比实际的抗拉强度值偏大。可使用电子弹簧秤对结节抗拉强度进行实测:将一段鱼线的一端用标准绑线方法固定,另一端也用标准绑线方法绑到电子弹簧秤的秤钩上,慢慢拉动电子弹簧秤直到鱼线被拉断,这时电子弹簧秤的读数就是该鱼线实际的结节抗拉强度。如果鱼线实际的结节抗拉强度比其线径对应的标准结节抗拉强度明显偏低,则表明该鱼线质量比较差,不要选购该鱼线。注意,这里作对比的指标是标准结节抗拉强度而不是标准抗拉强度,在标准绑线方法下测出的结节抗拉强度一般可达到标准抗拉强度的90%左右。
主线和子线在使用过程中会被磨损、被拉长、老化,使得抗拉强度和其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子线还会打卷、打结,从而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必须经常检查鱼线,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更换。如果为了节省成本而不及时更换鱼线,将会出现断线跑鱼、线组或浮标被鱼拉跑等情况,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主线因使用次数多或时间较长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拉长和老化现象时,则应将其丢弃,绑扎新的线组代替。主线在每次使用后都要检查一下其损害情况。如果出现较为严重起毛、压扁、打结、缠绕等情况,则应马上更换。如果子线使用了两三次,或钓到十几条大鱼(这里所说的大鱼是指对子线承受能力来说算是比较大的鱼),则应该更换了。在垂钓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子线是否有损伤,特别是在钓到大鱼或挂底时要马上要检查。如果发现子线有磨损以及有较明显的拉长、打卷、打结等情况时,则应马上更换。
技术转帖,学习。
不错,很详细,沙发
越便宜的越好,别听瞎忽悠
是我见过的最为详细的关于细的使用方法,,,谢谢了,,
学习了。。。。。
深度研究,细节描写,学习,学习。
谢谢 认真学习了
谢谢分享,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