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明明判断鱼在咬钩,可是一提竿,钩上却无鱼,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多次出现,是什么原因呢?
1.风线太长
杆梢至浮标之间的风线若过长,在起鱼时会减慢提钩的速度,因线的晃动惊跑了鱼,或是鱼并未吃牢,提线时鱼就脱钩了。
2.水中的鱼被钓滑了
在经常有人垂钓的钓场,鱼较滑,吃饵时警觉性很高,钓鱼人稍不注意提前提杆,鱼就吐饵游走。钓鱼人对水中鱼咬钩的特点并未十分了解,有些钓场,只有浮标倾斜或沉没水中时才说明鱼已中钩,否则,过早提杆肯定钩上无鱼。
3.自然因素影响鱼的食欲
由于气温,水中溶氧量或气压的原因,鱼不舒服、厌食,偶尔去咬饵料,引起浮标的动态变化,此时鱼中钩不牢,若提杆容易造成鱼脱钩。
4.钓具的原因
绑钩是有窍门的。钩柄与线的连接状态是,钓线应在钩柄的内侧而不应该在外侧。在内侧时钩的稳定性能好,鱼易中钩。而在外侧,减弱了刺鱼的力量,容易造成鱼脱钩。
5.子线卷曲,钩在水中姿态不正确
尼龙线容易卷曲,若是子线卷曲,钩在水中不是成垂直状态,而是倾斜状,鱼吃钩费力,角度不正,因而不易中钩,也容易造成脱钩。
要想避免鱼脱钩,首先要注意钓具的使用。风线通常的长度在1米以内,若风线过长,势必影响体现的速度,降低灵敏度。栓钩方法若是不正确,应及时纠正重栓。若线已卷曲,应去掉,重新接线。要保持钩柄与子线呈垂直状态。若钓具使用得当,鱼仍脱钩那就是钓法的问题。在某一片水域垂钓,要逐渐了解和掌握该水域鱼吃钩的特点,是送漂还是拉漂,鱼吃钩到什么程度再提杆。若是滑鱼,提杆的技巧应高一点,做到准确判断及时提杆。
钩上如何挂饵也有技巧。若是蚯蚓在钩外留得过长,与再吃蚯蚓是并未中钩,此时浮标也会下沉,若是提杆,肯定钩上无鱼,并不是鱼脱钩。钩外应留一段蚯蚓,但不应过长,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若提杆的时机也掌握的好,鱼仍脱钩,那就是自然因素影响到鱼的食欲,鱼不贪食,中狗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
学习了这种现象经常能碰到谢谢楼主的指点
讲得很好。学习了。
期待更多分享 ding
good 回帖赚积分
占个位置看 哦呢
支持楼主哦 good
精彩渔乐事,还是钓鱼之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