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上刚认识的的钓友布衣钓叟谈论了一星期关于柘林水库和黄尾鲴鱼的话题,今天总算得以初探和初识。
晨5时起床,5时30分从家出发,与布衣钓叟一起“蹭车”来到柘林水库,眼前的景色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这只是柘林水库诸多库岔之一,如今清澈的绿水下包容着当年红砖青瓦的农舍、蜿蜒曲折的河沟,还有春绿秋黄的农田。环视了一下地形,又访问了一位正在岸边菜地上劳作的大叔,大致了解了此处蓄水前的地貌,找到一铧尖处,探清水深后即打窝下钩。
此处已有一位早到的老者在钓。递上一支烟,便唠嗑起来。原来是当地的农夫,家里此时并无太紧要的农活要做,便来垂钓。
此处水下是一缓坡,钓点选在离岸约八九米处,水深约2米。照例是糠饼拌上酒米打窝,照例是红蚯蚓挂钩作饵。约半小时,浮标频点数下,接着有力斜拉入水。提竿、中鱼,感觉力道不错。出水、入护,是一尾只在网上见过未曾钓过的鱼,重约四两。我知道,它就是黄尾鲴了。这就是我早就想钓、今日计划主攻的黄尾鲴了!
大悦。心想今日定然不枉驱车70余公里了。急换饵,抛投入水,多时,上一小鲫。再钓,均候多时,均为小鲫,无一超过四两。至午时,累获2条黄尾鲴。午后,应了天气预报,下起大雨,风也助威,直至下午4点,雨未停、风未歇,“主攻”的黄尾鲴一无所获,仅钓几尾小鲫。
一天下来,鱼获不足5斤。尤为遗憾的是,本来是冲着黄尾鲴去的,谁知仅获两尾。钓友布衣钓叟也只钓了两条黄尾鲴(他可是在5月1日在同一水域钓过40多条的),鱼获总量经我还略少。
回程中,我们谈论起今天失利原因,均感茫然。至晚,妻剖鱼时喊我:“这鱼肠子怎么这么脏?”我过去一看,果然绿糊糊的,与鲫鱼内脏的清爽形成鲜明的对照。我若有所悟:看来黄尾鲴鱼主食是水藻、青苔类,我们今天钓点水底是溶岩质的缓坡,基本没有水藻、青苔类----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鱼窝!
真是图文并茂的好帖 今天也见识了——黄尾鲴 前辈给我们介绍介绍这鱼啊
楼主能做到钓后反思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相信不久就可以有更大的收获
认识黄尾鲴为进一步认识黄尾鲴鱼,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现摘录如下:黄尾鱼,学名黄尾鲴,属鲤科,头尖嘴小,体长而侧扁,银白色,尾部呈麦黄色,俗称“黄尾”。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珠江流域一带水库、湖泊之中。黄尾鱼野性足,冲力大,手感好,刺激性强,成鱼单尾重达1.5千克左右。因此,黄尾鱼是广大钓鱼爱好者的痴情鱼种,其垂钓难度大,技术性较强。 一、生长特性 黄尾属底栖鱼类,以水底腐殖质、高等植物碎屑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属高氧鱼类,群聚性极强,喜浑水逐食,春秋游浅水,夏冬入深潭。 二、温度要求 一般以20℃~25℃,天气晴朗不闷热,水中微风氧分足的天气为宜。 三、钓位选择 根据黄尾生长特性,钓位应选择在水库黄泥坡、嘴、陡岩、深浅交汇、库内大弯处。初夏、秋季、阴天钓浅(1.5~2.5米),仲夏、晴天钓深水(2.5~4米)。 又:黄尾鲴,生长在洁净的淡水中,爱食水草,因为它的尾巴和鳍呈黄色,所以我们乡里才叫它为“黄尾鱼”。六月梅雨季是它的产卵季节,在雨后复晴的夜里,它们成双入对地洄游到山间溪中产卵,每一条雌鱼都有一条雄鱼护卫着。
这鱼不错,应该好吃
“每一条雌鱼都有一条雄鱼护卫着”呵呵,每一条雌鱼还有个带刀侍卫啊
每一条雌鱼都有一条雄鱼护卫着它们也是一夫一妻制
鱼不错,应该好吃鱼不错,应该好吃
这种鱼还蛮有情调的么,出双入对!
我们这里也有从来没有谁钓到过!!我们洪门水库多了去了!!盱江八宝坻段最多!!!我亲眼看见当地渔民一拖网上来2000多斤!!
東江沙哪里有得釣......
我们这儿花亭湖有黄尾,多得狠,每天都有人钓到不少,前天看到一老者,钓上三十多条,全是一斤以上的!可惜我就上了几条小鲤,羡慕啊!
黄尾的嘴巴朝下,传统钓很难把它给钓上来的,一般都是挂住的!台钓此鱼,因此鱼拉力较大,主线最好采用1.0以上,子线0.6左右,饵料最好是腥香的,采用拉饵,调3目钓3目左右!漂相;轻微上顶然后下顿半目左右,这时起竿,基本是正口的,如果漂相动作较大,是鱼擦线了,这时起竿,10竿空5竿,即使挂住也难起鱼的
一般的人是钓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