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钓友在夏季选择手竿作钓,同时手竿也是钓友使用最普遍的钓具之一,但是手竿的玩法比较特殊,玩者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正确的掌握其科学的垂钓方法。手竿提竿时机,是手竿垂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只有掌握好了提竿时机,才能有较好的垂钓收获。
不过很多钓友在实际作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提竿早或者提竿晚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一、钩大鱼小,鱼很难将钩吞进嘴;饵大鱼小,鱼一时也无法将饵钩吞进嘴;钩的锋利度不够或者饵硬,即使将钩饵吞进嘴,提竿时也容易从鱼嘴滑出或者被鱼吐出来;钩太小也会出现咬钩不上鱼的现象。
二、提竿时机不对,过早过晚都会出现鱼咬钩不上鱼的现象。那么何时提竿是最佳的时机呢?当鱼将钩饵刚刚吞进嘴,还没有吐出来的时候是提竿的最佳时机,中鱼率最高。这个提竿时机是在水下瞬间形成的,我们是看不见的,只能依靠鱼就饵时,反映到浮漂上的动态信息来分析判断,找出提竿的最佳时机。
提竿早晚要灵活。很多钓友鱼光咬钩不上鱼,多数都是提竿晚了,主张提竿宜早不宜迟。但钓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掌握。鱼在水下吞钩的信息是通过钩、坠、线、漂反映出来的,垂钓时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捕捉瞬间即逝的最佳提竿时机。提竿早晚要根据垂钓的实际情况,依据钓点水的深浅、鱼的种类、钓组的轻重、饵料的品种等因素来决定。
如果垂钓地点水比较深,鱼吞钩时的信息要通过水下的钩、坠、线反映到浮漂上来,由于水深线长,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阻力作用,使鱼咬钩的信息滞后,此时提竿宜早不宜迟。如果使用荤饵垂钓,特别是蚯蚓,不管穿钩的形式是蚯蚓团也好,一段穿钩也好,都会有一部分留在钩尖之外。
如果是在浅水区垂钓,钩、坠、线、漂之间的距离短,阻力作用小,信息传递快,动作幅度大,提竿早了会将正在就饵的鱼惊跑,此时提竿宜迟不宜早。
如果因为浮漂反映的鱼迅也较杂乱导致经常要换蚯蚓饵料可选择一些辅助的穿饵器,总之一定要等鱼儿真正将钩饵吞进嘴里,排除就饵时出现的虚假鱼迅再提竿。
如果使用素食,特别是比较松散的面食,提竿宜早不宜迟;从所钓鱼的种类来说,除了鲤鱼就饵时反映到浮漂的鱼迅顿漂和缓慢斜向黑漂的标准鱼迅外,钓鲫鱼时应该稍微迟一些。
如果钓吃荤食的底层鱼,如鲇鱼、嘎鱼、黑鱼等提竿应早不宜迟,否则会造成鱼吞钩较深,择钩困难,弄不好还会伤手。总之多准备几种饵料是正确的选择。
同时提竿的手法很重要。虽然说提竿时机是垂钓的关键,但是提竿的手法也很重要,垂钓时要手不离竿、眼不离漂,看清鱼迅,动作迅速、干净利落地依靠向上抖腕的寸劲,使鱼钩牢牢的钩住鱼嘴。
下面介绍手竿提竿的要领。一、看水的深度,深水长线钓组反应慢,由于钓组入水线长,而广大钓友用的鱼线大部分是价廉的,吃水性低,浮漂反映必定会有延迟,此时宜钓灵,浮漂有上浮下顿的动作即可扬杆,扬杆手法尽量前倾45度方向,利用手腕的力量一抖加杆子的弹性即可中鱼,不要大幅度把手臂扬起。
反之浅水线短,钓组反映灵敏,当鱼对鱼饵稍有动作会立即反映到浮漂,如果马上提杆不但会空提,还会经常出现跑鱼的现象,同时也会容易惊窝,对浮漂的要求相对较高。
二、看钓饵,雾化好软饵,由于鱼吸食过程中很容易吸到鱼钩或者挂到,此时就宜钓灵,硬饵宜钓钝。
露钩饵宜钓灵,包钩饵宜钓钝。荤饵宜钓钝,素饵宜钓灵。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子线的长短,主线的吃水性,铅坠的重量等等,千变万化。钓友们应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才可以提高中鱼的几率。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