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灰-钓友 于 2013-12-6 05:31 编辑
我们来简单的讨论台钓调漂。
写这个东西主要是为了化繁为简,希望能给新手带来帮助,并让新手快速理解调漂的应用。
这里我们使用的调漂法是;挂双钩调漂。
钓的时候,双饵料到底。
使用双钩挂饵找底。
由于我们是新手,所以我们尽量做简单的事情,来理解调漂,还有针对钓场环境,做简单应变。
我们做个简单设置,我们用同一支漂,相同的线组,相同的饵料,铅坠固定位置。
那么最简单的情况:
台钓调漂有两种:一是调灵,二是调钝,根据调灵调钝,又延伸出,两种钓法:一是调灵钓灵,二是调钝钓钝。
什么是调灵:我们这样描述,调漂的时候,漂露出水面的目数越多就越灵,三目比两目灵,四目比三目灵五目比四目灵,以此类推。(这里讲的灵是绝对的,调漂时露出水面目数多绝对比目数少的灵,稍后在解释)
什么是钓灵:我们这样描述,挂料找底后,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少于调漂的目数就是钓灵。如:调四钓二要比调三钓二灵,调五钓二要比调五钓三灵。最灵是打浮找底,或打浮。
调灵是绝对的,(调漂时露出水面)目数多的绝对比目数少的灵,表现在,例如:同条件下,调四钓二绝对比调三钓二的信号多,而且幅度大,假信号和无效信号也多。
(这里我们要着重说明一件事情,当两个人并排坐一起的时候,钓场中小鱼比较多的时候,漂调得灵的人,出的信号会多,会造成起杆频率增加,窝子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小鱼也会越来越多进窝子,信号也会越来越多,起杆次数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而调得钝的人的信号会减少,但是有效信号会越来越多。)
优点:非常灵敏,作何东西碰料的动作都会引起漂大幅度的上下,对信号有明显放大作用。
缺点:受干扰严重,假信号非常多,而且对饵料的状态要求非常高。
适用钓场:调灵钓灵(如调四钓二)在95%的钓场和环境中都不适用。只能用在钓场鱼种单纯,没有杂鱼的地方。饵料的雾化必须非常好,总之对饵料的状态要求非常高。
(在很多时候,对于挂钩饵料在雾化情况,大小,轻重,线组,漂,钩子的轻重都有很高的要求)
----------------------我是分割线--------------------------------------
什么是调钝:我们这样描述,调漂的时候,漂露出水面的目数越少就越钝,两目比三目钝,三目比四目钝四目比五目钝,漂在水面下应算是调得最钝。
什么是调钝钓钝:我们这样描述,上料找底后,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多于调漂的目数就是钓钝。如;调平水钓 一,二,或三目;调一目钓二,三,四目等等,铅坠到底可以讲是最钝。
调钝钓钝的通常用得多的,都是调二钓三,调二钓二,调平水钓一目,等等。
(我眼神不好,经常喜欢是调三钓三,目数多点看得清楚)
优点:可以过滤小信号,让信号真实度提高,(当窝子里目标鱼信号越来越多时)可以减少脱鱼炸窝的危险。
(PS:对滑口鱼非常有效,因为调钝钓钝可以减少鱼吃饵的阻力,当然对付滑口鱼还要别的招,如减小挂钩饵料的大小等等)
(关于鱼吃饵阻力的事情,我们有机会在探讨)
我们建议,信号比较多的时候新手试着使用调钝钓钝法。
缺点:(找底必须从黑漂找起)信号的幅度太小,不够明显,
适用钓场:很多钓场都适用。小鱼太多,信号太乱还可以在弄钝点,直到能找到有效的上鱼信为止。
比如,调二钓二的,发现乱七八糟信号太多就弄到调二钓三,钓四,或者钓五。
友情提示:下杆半小时到一小时,记得检查下漂是否进水,特别是钓场内大多数人都在上鱼而你的漂一动不动的时候,更要检查。
PS:调四钓四,要比调二钓二灵不少。
灵和钝的概念说明:
在这里在次说明“灵”“钝”的概念,我们这里说的'灵'和“钝”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下面的话只是理论说明,主要是为了解释“灵”和“钝”两个概念,不是实际操作,我们说到“灵”和“钝”的时候,是指两者之间出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及对于钓手的判断信号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当调的目数多的时候,而钓的目数少于调的目数是,出信号的频率多,幅度也大,例如,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很多大师都说是不灵不钝的,但是,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比,同一漂因为调四钓四空钩时调的是四目,目数较多,所以调四钓四肯定比调二钓二出信号的频率多,幅度也大,并且,调四钓四相对于调二钓二,出假信号和无较信号的频率也多,有较的中鱼信号就少,调四钓四比调二钓二对钓手识别信号的真伪影响较大,从而影响钓手起杆的节奏和频率。
(钓手起杆的节奏和频率,是打状态的一种,是钓鱼中最难的,也是最深奥的学问。以后有机会在探讨。)
当然这种差别只是我们用来说明“灵”和“钝”的概念用的,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本质的区别并不大,
在休闲和野钓中几乎是最好的调漂法和钓法。
PS:我抱怨几句,撒撒娇,求安慰,求同情,,我是广西柳州人,柳州的野钓,休闲钓的锤钓环境,外地人是无法想象的,很难很难。
柳州的钓友有句: 对于柳州钓鱼人来说,出了柳州,那里都是柳州钓鱼人的天堂。
台湾
本主题由 独钓寒江雪 于 2014-5-30 15:48 删除回复
不错,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勇于探索,精神可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看帖长见识。谢谢!
不错,是个经验帖。学习了!
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不是目数越少越灵?不是说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就越小吗,因为铅把漂的浮力拉下去了,不明白啊不明白。迷糊,新手求解啊点评[attach]482930[/attach]烟灰-钓友有一个说错了,不是,“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才对,”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多,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5 00:00[attach]482930[/attach]烟灰-钓友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才对,并且,阻力小不是因为铅把漂拉下去,而是因为阻力的大小取决于子线在水下的弯曲和度,线越弯,鱼吃饵的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4 22:48[attach]482930[/attach]烟灰-钓友您没看清楚灵的概念,我们说的'灵'是因为,相对于钝的时候出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当调的目数多的时候,而钓的目数少于调的目数是,出信号的频率多,幅度也大,例如,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很多大师都说是不灵不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4 22:35
hzy82 发表于 2013-12-4 18:18不是目数越少越灵?不是说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就越小吗,因为铅把漂的浮力拉下去了,不明白啊不明白。 ...您没看清楚灵的概念,我们说的'灵'是因为,相对于钝的时候出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当调的目数多的时候,而钓的目数少于调的目数是,出信号的频率多,幅度也大,例如,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很多大师都说是不灵不钝的,但是,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比,同一漂因为调四钓四空钓时调的是四目,目数较多,所以调四钓四肯定比调二钓二出信号的频率多,幅度也大,并且,调四钓四相对于调二钓二,出假信号和无较信号的频率也多,有较的中鱼信号就少,当然这种差别只是我们用来说明“灵”这个概念用的,调四钓四和调二钓二,本质的区别并不大,在休闲和野钓中几乎是最好的调漂法和钓法。
hzy82 发表于 2013-12-4 18:18不是目数越少越灵?不是说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就越小吗,因为铅把漂的浮力拉下去了,不明白啊不明白。 ...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才对,并且,阻力小不是因为铅把漂拉下去,而是因为阻力的大小取决于子线在水下的弯曲和度,线越弯,鱼吃饵的阻力越小,当铅坠子到底的时候,鱼吃饵的阻力是最小的,鱼吃饵是用吸的,所以,子线在细,也是有线的,当鱼吸的时候也会碰嘴,漂和铅就不用说了,漂带上浮力,肯定有阻力,铅那么大一陀重着呢,我还是在写一个并于鱼吃饵的阻力的文吧。点评[attach]482931[/attach]hzy82请大师指点一下。有这么一条潮河,有时微微走水,川条,螃皮,小鲫鱼也不少,水深1.5-2米,对于这种情况用粉饵该如何调钓?虫饵呢?还有漂又该如何选择?谢谢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5 09:15
hzy82 发表于 2013-12-4 18:18不是目数越少越灵?不是说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就越小吗,因为铅把漂的浮力拉下去了,不明白啊不明白。 ...有一个说错了,不是,“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才对,”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多,鱼吃饵的阻力越小。点评[attach]482932[/attach]hzy82经过您这么一说确实让我这个超级台钓新手明白了不少。对于我这种基本在野河,潮河施钓的新手就应该钓顿点,可能会漏过不少口,但能钓到像样的目标鱼。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5 09:06
烟灰-钓友 发表于 2013-12-5 00:00有一个说错了,不是,“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 ...经过您这么一说确实让我这个超级台钓新手明白了不少。对于我这种基本在野河,潮河施钓的新手就应该钓顿点,可能会漏过不少口,但能钓到像样的目标鱼。
烟灰-钓友 发表于 2013-12-4 22:48调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这个概念是不完全的。这里应说是钓的目数越少,鱼吃饵的阻力越小才对, ...请大师指点一下。有这么一条潮河,有时微微走水,川条,螃皮,小鲫鱼也不少,水深1.5-2米,对于这种情况用粉饵该如何调钓?虫饵呢?还有漂又该如何选择?谢谢点评[attach]482933[/attach]烟灰-钓友我说下我的经验吧,我钓过水流最严重的地方,能把漂从从五六目推到一目以下,我其实也没有多少办法,采用的是双饵到底,然后把漂调到两目或者三目,然后钓五六目,水流最后不能完全把漂压倒就行了,您也可以试,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6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