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晕钓心法秘籍【经典】(转)

biomateztj2014-10-06 04:29:00

一、上牵力本质分析

数年前,俺在“状态调钓浅谈”等文中,第一次使用了钓组“上牵力”这一词汇,用以替代问世以来引发很多争议的“剩余浮力”(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才改用的)。令人庆幸的是,数年间有很多钓友(包括山东化绍新同志),在钓技研讨中已经接受并沿用了这一词汇。其实大家讨论钓技都是为了更好地钓鱼,为避免干扰科学上的“浮力”定理,也为避免无谓舌争,我们钓鱼人能找到一个更准确表述内涵的新概念词儿,倒也未尝不可。

直到今天,谈到“剩余浮力”究竟所指何物?相信很大一部分同志首先容易想到并说出来的,依然是感官所看到的水上那段漂尾的(未来)排水量。最早有人认为,上牵力是指“调钓目差”,因为它牵扯着饵重和钓组状态平衡......也有人说,“调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牵力,因为它是我们最初可以“调”出来的东西......还有人认为,“钓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牵力,因为最终和鱼口发生关系的是钓目......这几种说法,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咱先不管它谁对谁错,今天我想直接使用“上牵力”这一词汇,谈谈钓组动态某些实质性的内容,大家边看边思考,或许更有意义。

1、上牵力与大漂小漂

首先给出一个前提:漂尾完全相同的同一套漂,1号和5号,连接同一钓组,同样调几钓几。请问:这两套钓组的“上牵力”大小一样吗? 我相信大家几乎可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对吧?

那么此“不一样”又牵涉到钓组具体哪些东西了呢?显而易见,是漂体体积和配铅大小不一样了。尽管漂型相同尾径一致,但5号漂的漂体肯定比1号漂的大,同时浮力也大。在此我们可以联系钓组动态思考一下,漂体大小在钓组动态运动中,首要关联的是哪些东西呢?是钓组的质量和水的阻力。

水的阻力比空气阻力要大很多倍,人在陆地上走,感觉不到有阻力在阻挡我们前进,跑起来(或风天-气流运动)会感觉阻力大些,这是人与气流之间相对速度大的原因。但如果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迈步向前,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很艰难很艰难对吗?因此说,“水阻”在我们的钓鱼实践中,对钓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早期有些人的钓技文章里好象说过,“钓鱼很简单,知道重浮二力平衡原理就会调漂,鱼一咬钩就会打破平衡,漂就会动,就能钓上鱼了”。然而今天我想说一句客观的话:仅了解二力平衡原理,是钓不明白鱼的。

漂体越大浮力越大(一般来讲),转而可以帮我们确认,漂本身,浮力越大上牵力也就越大,即使您把它调成“平水”,它依然存在着比‘小漂’大的上牵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大漂浮力大要配重铅,直接影响到的是钓组质量。有人说钓组平衡后没有重量了,这话对。但世间万物质量是永存的,而质量又关乎着惯性(包括静止惯性和运动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小漂钓组质量小,静止惯性也小,容易从静止状态被启动起来(被鱼口拉动);而大漂钓组质量大,不但体积大水阻大,静止惯性也大,不容易从静止状态被拉动。我们从钓鱼实践中很容易证实这一点,即大漂钓组比小漂钓组要稳定得多,通过实战我们大家对“小漂灵大漂钝”的普遍认识,其实就是质量、水阻这些内涵道理。那么联系到上牵力来说,质量大的钓组不容易拉动(保持固有状态的能力强)。

在浮漂线组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使用中我们对大漂小漂上牵力考量方面,还有哪些说道吗?最简单的道理:大漂上牵力大,在水不是很深 或鱼口不是很大等情况下,大漂可以适当调低,上牵力也基本够用。小漂呢?正相反,在水较深 或鱼口不是很小等情况下,小漂可以适当调高,以弥补上牵力之不足。

上面说的适当调高或调低,是指在浮漂“上牵力合适位置上”的相对调高与调低。

2、上牵力与漂形

漂形不同,也会导致上牵力大小的不同,相信许多钓友都有这方面的体会。

在浮漂上下运动过程中,除其表面会受到水的粘滞阻力之外(边界摩擦阻力),漂形也决定了浮漂在上下行运动中受迎流及尾涡阻力的大小。仅就下行运动而言,自然界我们经常见到的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滴形状(大头朝下的正水滴形),应该是最理想的流线体形状了(自然形成-阻力最小的形状),然而转念一想,世上多数淡水池钓浮漂可不是这个形状哦,好象与它刚好相反了?成了大头朝上的倒水滴形,这岂不是说下行阻力很大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正水滴形的浮漂,不是没有,日台两地不同时期都曾有过大头朝下的正水滴形池钓浮漂,近年来大陆‘本心流’也是以生产这种形状的浮漂起步的。这种正水滴形浮漂,下行阻力小,下降很快。然而事有利必也有弊,下行快了,相对的上浮反弹能力就差,致使用途变窄(比如说当您想让浮漂下沉慢点,给鱼充分的接吃机会时,它就难以胜任了)。还有一点是这种浮漂翻身后与水面交合部位是在漂身上部(漂身露在水面上),故本心流公司的此形浮漂,不得不在漂身上部设画“附目”来弥补这一缺憾。另外一点,浮漂在钓鱼使命中,除灵敏度要求外,稳定性也是必须考虑的一项,而正水滴漂形由于浮心靠下,易与重心位置重叠甚至交叉,稳定性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这种‘理论上’下行阻力最小的理想化漂型,始终没能占据池钓浮漂的主流市场。

漂身连接漂脚部位,一般都能做成渐细形,使下行迎流阻力降到最小。那么焦点就只剩浮漂肩形一项了(大小头一换个,尾涡阻力差异可就大了,这就如同让海豚或潜艇身子倒过来行驶道理一样)。由此可知,判断漂形与上牵力大小之关系,重点在肩形。简单说,肩形越圆的浮漂,下行阻力越大,动态上牵力越大,上浮反弹能力越好;而肩形越削的浮漂,动态上牵力越小,其特点是下行阻力小,但上浮相对慢。结合实战来说,浮漂漂形主要可归为两类不同用途,一为控制鱼吃食,二为适应鱼吃食,前者肩圆,后者肩削。而结合上牵力来说,肩大的漂形上牵力大,适合控鱼;肩削的漂形上牵力小,适合鱼吃。结合调钓来说呢,肩大上牵力大的浮漂可适当调低点;肩削上牵力小的浮漂,可适当调高点,这些都是有连贯相通道理的。

说到漂形,当然也得包括漂身的长短粗细。实战经验告诉我们,身短而粗的浮漂,动作特点比较活泼,上牵力相对大些;身细而长的浮漂,与之相反。另外身短的浮漂,为弥补自身稳定性不足,一般会配以长脚或长尾,这些变化就不再细聊了。

以上二节,我主要谈了上牵力与漂大小(浮力大小)及与漂形这两方面的关联,至于上牵力究竟指什么,相信看过以上分析,不用我说大家已经心中有数了。上牵力其实就是钓组内涵的一种上行趋势,或上浮反弹能力。关于它的具体作用,及与浮漂调钓高低、灵钝之间还有哪些关系,下章咱们聊。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很久以前

原帖由 钓不着001 于 2010-2-7 11:04 发表 [attach]475266[/attach]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试论证:1+1=2

很久以前

直接暈了,摟住果然高人

很久以前

不亏叫“晕钓心法秘籍”,晕倒众生啊

很久以前

果然是江湖晕钓心法…………

很久以前

怕晕 没敢看完

很久以前

师傅好想和你去钓鱼

很久以前

好经验,值得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收藏!!!

很久以前

原帖由 钓不着001 于 2010-2-7 11:04 发表 [attach]475267[/attach]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cuobucuo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嘿嘿.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