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顾名思义,台式钓法,追求悬坠与2力平衡。符合台钓钓法的范围都比传统钓灵敏,有两个极端,极端的灵敏(1饵触底1饵悬),极端顿(不挂钩调平水钓1-2目),再灵是不可能了(钓离底不算)再顿就是滑铅(滑铅和空心铅坠一样算传统钓不属于台钓)。
台钓手法有三种——钓灵,钓不灵不顿,钓顿。灵敏程度变化跟名称反应的一样。钓灵的话,有两个要求:1.调目高于钓目(典型如调8钓2)2.一饵触底一饵悬,同时做到以上两点教做钓灵。
实践中,由于浮漂的改进(空心粗尾浮漂被细尾浮漂代替),钓法的革新(拉饵速钓法的普及),传统经典的搓饵调4钓2基本变成了空谈(失去了所依赖的装备,细尾漂下拉饵甚至都要调10钓2,搓饵单饵远重于拉饵如何调4钓2?),现在钓灵基本都调目8目起步,调8,调10都比较常见,而且基本是只限于拉饵,搓饵很难钓灵。所以说拉饵钓灵是一个考验综合操作的东东,拉出来的饵重要比较一致,比重也要恰当,同时对浮漂比较熟悉,调目钓目控制的较为合理,符合以上几个条件才能做到。在实践中,往往钓2目变得不太可取(玩池子的大师除外),往往钓3-4目有一个缓冲(饵重误差的缓冲)。打个比方,调10目拉小饵,单钩拉饵半水钓4目,那么上推浮漂,双钩拉饵钓4目,钓3目,甚至2目,5目也都可以,只要钩距大于3目就可以。如果说钩距比较小,一定要保证上钩拉的饵重小于半水测试时的饵重,否则假如钩距为半目,那么钓3目就是双钩到底,就失去了钓灵的初衷,所以钓灵不仅需要精准调钓,还需要熟练操作拉饵和控制饵料雾化和比重,比较有操作难度,不是初学者能熟练掌握的。拉饵的关键点在于一饵触底一饵悬,操作核心点一是要精准找底调钓(保证下钩正好触底),同时拉饵时对饵料雾化和比重要控制的比较准确,每一杆实际钓目不得低于设计钓目—钩距,否则则会双钩到底。打个比方,调8目钓2目,计划单饵压漂6目,实际操作上钩拉大了,上钩单饵压漂7目半,钩距只有半目,此时上钩会比压6目时多压1目半,而钩距不足1目半,那么上钩到底后饵重会由底部支撑,浮漂会释放出6目半的浮力向上牵引双钩,此时不但双饵到底没有做到一饵触底一饵悬,浮漂还有多于浮力向上牵引饵料导致饵料很快脱钩(即使有鱼咬钩也要先客服6目半的阻力),这个时候钓组饵料和浮漂也没有做到二力平衡(浮漂多了6目半的浮力牵引饵料),失去了钓灵的意义,也失去了台钓的意义(二力平衡)。
不灵不顿——简单粗暴,野钓最合适,调2目钓2目,调3目钓3目都行。子线状态是下钩趟底子线弯曲,上钩触底子线蹦直,上钩灵敏程度犹如钓灵的下钩,下钩比钓灵时两个钩子都顿,总体灵顿程度比钓灵顿,但是只需要控制钓目比较精准就行,饵料比重状态都不会影响钓组灵敏程度,相比钓灵的操作简单不少,关键点和钓顿一样,在于控制铅坠位置避免铅坠到底,因为野钓水底难免平整,总有抛竿后钓目高于调目这个情况(此时就是钓顿了),此时需要注意铅坠的位置,因为在上钩趟底后继续向上推浮漂,那么浮漂的钓目是不会产生变化,同时铅坠会不断下降越来越贴近水底直至铅坠触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一个浮漂挂钩后调2目,钓2目,上推浮漂至几目时铅坠开始移动而钓目不变,可以测试的,和钩距等因素也有关系,所以钓不灵不顿操作方法给的建议是挂饵定钓目时逐渐上推浮漂,由钓1目过度到钓2目(由钓5目过度到钓2目有时候到了3目就懒得推漂了结果这个时候子线状态比较顿没有达到初衷)。
钓顿——不啰嗦和不灵不顿一样注意铅坠位置就好,操作也比较简单。唯一避免的是找出铅坠开始动的那个钓目来就好,假设调2目,钓4目时上推浮漂钓目不变铅坠开始向下子线更弯曲钓组更顿,那么同样钓4目,需要子线弯曲到什么程度心里要有数,钓5目,6目时可能铅坠已经到底和平水钓2目无区别,就没有操作的意义了,总结就是钓钝,能钓到几目,基本是有个限制的。这个就是钓钝的关键点。
总结下,就是钓灵需要拉饵配合综合技术,钓不灵不顿钓顿需要抛竿准确也需要测试下浮漂设计调目以后的一个铅坠开始移动的目数。所以钓顿和钓不灵不顿尝尝难以界定,比如不挂钩调2目,钓2目,那么只要铅坠和浮漂是平衡的,铅坠离底1cm 和上钩触底这个过程内都是钓2目,钓目基本不产生变化,此时就特别要注意操作,但总体比钓灵操作简单的多,只需要调2目,由钓1目过度到钓2目就可以了。同时本人更建议不钓灵时不挂钩调漂
经验之谈,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