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论饵通卷 转3

lemlemlem0082014-10-04 10:45:22

三、鱼饵的常用添加剂概述:

鱼饵添加剂是指为了弥补鱼饵的缺陷和某些特殊需要,向鱼饵中人工另行添加物质的总称。鱼饵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其作用和机能又各不相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营养型添加剂,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另一类是非营养型添加剂,包括诱食剂、保存剂和粘合剂等。其主要作用有:

a、补充鱼饵营养成分的不足;

b、防止鱼饵品质的劣化;

c、改善鱼饵的适口性;

d、提够鱼饵的质量。

添加剂中还包括抗生素类、酶制剂类和微生态制剂类,因在鱼饵中的应用很少,所以在这里不做介绍。下面介绍一些最常用的鱼饵添加剂:(营养类和诱食类等转入下一章节介绍)

①、抗氧化剂类:

氧化是导致鱼饵品质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商品化的鱼饵,由于添加油脂或使用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鱼饵中的过氧化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在鱼饵加工、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致使鱼饵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遭到破坏,从而影响鱼饵的适口性并降低鱼类的采食量。因此,在鱼饵中使用抗氧化剂是保持鱼饵较好的品质和延长鱼饵保存期所必须的。抗氧化剂是鱼饵添加剂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常用的抗氧化剂有:

a、乙氧基喹啉:乙氧基喹啉又称乙氧喹,商品名有抗氧喹、山道喹和衣索金等。乙氧基喹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外观呈黄色或黄褐色粘滞液体,有特异臭味。乙氧基喹啉能有效地防止鱼饵中油脂和蛋白质的氧化,并能防止维生素的氧化和质变。乙氧基喹啉不但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维生素的稳定剂使用。

b、二丁基羧基甲苯:二丁基羧基甲苯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简称为BHT,为白色结晶物,不溶于水和甘油。二丁基羧基甲苯能有效地防止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氧化变质。

c、丁基羧基茴香醚:丁基羧基茴香醚同样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简称为BHA,为白色或黄蜡样结晶粉末,有特异性的酚类臭味及微量刺激性气味。丁基羧基茴香醚也能有效地防止脂肪和维生素的氧化。

d、天然抗氧化剂:天然抗氧化剂主要包括有维生素E、维生素C和L-半胱氨盐酸盐等,以维生素E较为常用。与一般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有所不同是,维生素E既是鱼饵的抗氧化剂,也是鱼类消化器官细胞的抗氧化剂,能阻止细胞内的过氧化,这是其他抗氧化剂所不具备的。

e、复合抗氧化剂:复合抗氧化剂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氧化剂以及抗氧化剂与增效剂之间合理配伍组成,能增强抗氧化作用的制剂。复合抗氧化剂多数由不同类的抗氧化剂组成,或与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等增效剂组成,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效果稳定。

②、防霉剂类:

防腐剂是指在鱼饵中能起到抑制霉菌生长,有效防止鱼饵发生霉变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等条件具备时,鱼饵内所含的霉菌就会大量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鱼饵的霉变。鱼饵在发生霉变的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红青霉和赤霉等毒素,致使鱼饵的适口性变差,直接影响鱼饵的质量。因此,防止鱼饵霉变是商品化鱼饵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防霉剂也是鱼饵添加剂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常用的防霉剂有:

a、苯甲酸和苯甲酸钠:苯甲酸为白色叶状晶体,质轻且无臭味,是一种稳定的化学物。苯甲酸和苯甲酸钠都能非选择性的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的活性,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障碍,从而有效的抑制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丙酸及其盐类:丙酸是一种有腐蚀性的有机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丙酸盐包括有丙酸钠、丙酸钙、丙酸甲和丙酸铵。丙酸及丙酸盐类都是酸性防霉剂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霉菌、真菌和酵母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鱼饵中最常用的防霉剂。

c、富马酸及其脂类:富马酸又称延胡索酸。为白色结晶物或粉末状,水果香味。富马酸脂类包括有富马酸二甲脂、富马酸二乙脂和富马酸二丁脂等。富马酸及其脂类也是酸性防霉剂,抗菌谱广并可改善鱼饵的味道以提高鱼饵的适口性。

d、脱氧乙酸:脱氧乙酸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无味。脱氧乙酸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发育的作用,尤其对霉菌的作用最强,在酸、碱等条件下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e、对羧基苯甲酸脂类:对羧基苯甲酸脂类包括有对羧基苯甲酸甲脂、对羧基苯甲酸乙脂和对羧基苯甲酸丙脂等。对羧基苯甲酸脂类能抑制微生物的呼吸酶系与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的结构,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最强。

f、复合型防霉剂:复合型防霉剂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防霉剂配伍组合而成。复合型防霉剂抗菌谱广,应用范围大,防霉效果好且使用方便,是鱼饵中较常用的防霉剂品种。

③、粘合剂类:

粘合剂又称颗粒粘合剂,粘合剂能将鱼饵中的营养和诱食成分粘合在一起,以有效地防止鱼饵的绷解。常用的粘合剂有:

a、褐藻酸钠:褐藻酸钠又称褐藻胶,为白色、无毒无味的胶状体,溶于水,吸水后体积可膨胀10倍。褐藻酸钠易与蛋白质、淀粉和明胶等鱼饵中的成分共溶聚合。在制作颗粒状鱼饵的过程中,褐藻酸钠的钠离子与鱼饵原料中的钙离子置换,生成纤维性的褐藻酸钙,改善颗粒鱼饵的组织结构,从而强化了鱼饵的稳定性。

b、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白色纤维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无味,有吸湿性,易分散于水中成胶体。其水溶液黏度随pH值和聚合度而异。羧甲基纤维素钠也是水产饲料常用的一种粘合剂。

c、天然粘合剂:很多天然物质都有一定的粘合作用,例如鱼浆、淀粉、膨润土、活性面筋、糊精、菌体蛋白、木质素和海带粉等。

d、复合粘合剂:复合粘合剂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复合而成的粘合剂。复合粘合剂是鱼饵中最常见的粘合剂品种。

④、着色剂:着色剂是属于一类非营养性的添加剂。合理使用着色剂可以为增加鱼饵产品的色泽,提高鱼饵产品的外观档次,使之更符合鱼饵产品的外观需求。

a、天然色素类:天然色素是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直接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类胡萝卜素。

b、化学合成色素:化学合成色素主要是化学合成的类胡萝卜素。

⑤、调味剂类:

调味剂是指用来增加或改善鱼饵的呈味及味道所使用的又一类非营养性添加剂。在鱼饵中加入调味类添加剂,可以改善鱼饵的适口性,以提高鱼类的采食量。调味剂的种类很多,目前鱼饵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香味剂类:香味剂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改变鱼饵中的一些不良气味,同时迎合鱼类对一些气味的偏好。目前鱼饵中所使用的香味剂大多都是采用化学合成的香料,其种类极为广泛,常用的有:乳酸丁脂、乳酸乙脂、柠檬油酪酸、鲜奶精、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鱼腥香等等。

b、甜味剂类:甜味剂主要用于改善鱼饵的口味,在鱼类应激状态下可以提高其采食量。鱼饵中常用的甜味剂有:糖精、低碳糖和甘草等。

c、酸味剂类:在鱼饵中使用酸味剂的目的是用于调节鱼类消化道中的pH值,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以提高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酸味剂以有机酸为主,其中以甲酸钙、柠檬酸、延胡索酸和琥珀酸等较为常用。

d、鲜味剂类:一般常用的鲜味剂为谷氨酸钠,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味精。

e、咸味剂类:咸味剂主要有食盐和碳酸氢钠,在鱼饵中适量使用咸味剂可以使鱼类增进食欲。

⑥、改良剂类:

前面介绍了一些相对传统的添加剂品种,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些新型的添加剂给大家认识。新型添加剂的最主要特点是没有药物残留等不良副作用,而且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新型添加剂有:

a、有机铬:铬是葡萄糖耐受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铬的功能是能在鱼体内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的代谢。在鱼饵中添加一定量的铬,能有效地改善鱼类的内分泌、缓解鱼类应激。

b、血浆蛋白粉:血浆蛋白粉是将血浆从血液中分离开来,再进行压缩和低温保存,最后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乳白色或浅褐色粉末产品。血浆蛋白粉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包括白蛋白、营养结合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功能性蛋白,其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达22%左右。血浆蛋白粉还含有大量的促生长因子、干扰素、激素和溶菌酶等其他免疫物质,对鱼类抗应激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血浆蛋白粉由于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适口性要优于血粉、鱼粉和奶粉等其他蛋白源。

c、大豆磷脂:磷脂是动物体内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卵磷脂和脑磷脂两种。大豆磷脂是大豆油精炼的副产品,是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大豆磷脂可以作为油脂的替代品使用,并能提供胆碱、肌醇和亚油酸等营养素,是改善鱼饵适口性和缓解鱼类应激程度的一种常用的添加剂。

d、牛磺胺:牛磺胺是动物体内一种结构简单的含硫氨基酸。牛磺胺由半胱氨酸转化而来,最终的产物为乙磺酸。牛磺胺能调节鱼类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增强细胞膜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和抗病毒侵害等功能。牛磺胺也是一种效果很好的诱食添加剂。

e、双乙酸胺:双乙酸胺又名二醋酸一钠,是一种白色晶体,略有醋酸味。在鱼饵中使用双乙酸胺不仅能提高鱼饵的适口性和采食量,而且还可以作为鱼饵的防霉剂使用。

f、L-肉碱:肉碱有称肉毒碱,是一种类维生素化合物。肉碱有两种旋光异构体,即L-肉碱和D-肉碱。L-肉碱是存在于生物体组织中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通过增加与氨和尿素的结合,解除氨的毒性。L-肉碱及其衍生物还能提高免疫力,是鱼饵中使用的新型添加剂。

g、甲壳素:甲壳素也叫甲壳质、壳多糖和壳蛋白,甲壳素除了大量存在于低等动物、节肢动物、海洋生物甲壳动物的外壳中外,也存在于低等植物的细胞壁中。甲壳素是唯一含氨基酸的均态多糖,结构与纤维素极为相似,是生物合成再提取的天然产物。甲壳素能降低鱼类的血脂和胆固醇,通过有机吸附来促使有害毒素排出体外,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添加剂。

h、碘化酪蛋白:碘化酪蛋白是利用天然优质蛋白经加碘处理,使碘固定于蛋白质分子上的合成物。碘化酪蛋白能参与鱼类机体内的物质代谢,以增强脂肪的氧化作用,并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使其排泄功能加强。

i、海藻粉:海藻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含叶绿素或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把新鲜海藻经清洗、干燥、粉碎及混合等工艺处理后,就可成为海藻粉。海藻的种类很多,均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无机质转化成有机质。海藻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含粗蛋白质8%-12%,含无氮有机物30%-40%,还含有多种无机盐30%-40%。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维生素。另外,海藻还含有内源性酶、天然激素和未知生长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

j、未知生长因子:未知生长因子是指自然界中对动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能产生促进作用,并与动物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物质。由于目前人们对这类物质的理化性质、物质组成和促生长作用的机理等还不清楚,所以命名为未知生长因子。未知生长因子也是一种新型的鱼饵添加剂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十、鱼饵及诱食剂的研发方向:对鱼饵及诱食剂的研究是一件令很多渔友为之津津乐道的事,爱好与乐趣尽在其中。鱼饵及诱食剂的可开发领域极为宽广,有待于人们的深入探索与研发。若想成为垂钓达人,就必须要对鱼饵及诱食剂有所了解,有了对科学的认知才能利用科学而产生出硕果,千万不要因为没有吃过老虎肉就误认为山中根本没有老虎,要知道老虎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很多事与物都是一样,不能因为自己不懂而去否定。只有在相信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对鱼饵及诱食剂的了解和研究上走得更远。a、基础饵:鉴于渔友们对鱼饵调配的热衷,商品饵在钓饵系列中应该普及推广一种不添加任何诱食剂的基础饵,即“白”饵。这类基础饵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避免渔友在配料时产生意外的拮抗现象。第二,削减原料会降低了商品饵的制作成本,为回馈渔友,可以将削减掉的诱食剂成本转换成基础料,使基础饵加大包装量。使用这类广谱性的基础饵,届时再加上一些有针对性的诱食剂,也就是让渔友们根据垂钓的需要去任意添加各种“小药”,这将成为商品饵热销的品种之一。b、祛鱼剂:在鱼饵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我们大多注重于鱼饵的诱食效果,其实在祛鱼的方面也应该深入的进行探讨。祛鱼指的是利用某种物质或原料的添加,来驱散某种鱼类。例如:在混养坑中欲钓鲫鱼或鲤鱼,但水体中时常会有鲢鱼、鳙鱼等幼苗来抢食,这种现象通常会令渔友感到大为烦恼。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在鱼饵中略加一些蛹粉即可驱散鲢鱼、鳙鱼等幼苗;又如:想钓草鱼,但又不能避免鲤鱼的幼苗来捣乱,这时可以在鱼饵中略加一些香菇粉即可驱散鲤鱼的幼苗;等等,诸如此类。假如对垂钓中所常猎取的鱼类都能做到能诱能祛的话,那么,祛鱼剂必将使垂钓成为神话。c、敏觉诱食剂:涉及到敏觉及敏觉学说问题等内容,本文前面也谈到了不少,而目前真正能利用鱼类敏觉来研究和开发水产诱食剂的示例并不多。即使发现有某些物质对鱼类能产生出特殊的诱食作用,但归根结底不是与鱼类的嗅觉链接就是归纳于鱼类的味觉范围之内,很少有人能从理论上作出与鱼类的敏觉相关的阐述。这样一来,对于鱼类敏觉的研究几乎就成了空白,而物质作用的归类也将长久埋没在误区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动物(包括人和鱼类)的敏觉系统迟早会被揭密,到那时敏觉诱食剂即将成为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完)

很久以前

学习了!写的好。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如果我能把上面的文字彻底的搞明白。我就转行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