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它起源于古代先 民的生产活动,随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逐渐分离成为一种充满趣 味,充满智能,充满活力,有益身心的文 体活动。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 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提供优良的自然 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钓鱼爱好者陶醉 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走 向河边、湖畔,享受生机盎然的野外生活 情趣,领略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 清风吹走城市的喧嚣,钓竿的颤动给老人 以童子般的欢乐,这真是钓中有乐、乐中 有趣、趣中有乐,乐趣相融。 在神农、黄帝、尧、舜时期,产生了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考古挖掘发现了很 多鱼叉和鱼钩。陕西省西安半坡村、黑龙 江小兴凯湖岗上、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 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 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制鱼钓。距今 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得最早 的钓鱼文物。这些鱼钓的造型多样,有的 在钩尖下面磨出了倒刺,有拴钓线的槽, 由此可证当时的垂钓活动已具有较高水 平,对了解我国的垂钓历史有重要的意 义。 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诗歌总集 《诗经》,在《季风》章中,有“竹竿, 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 支流,位于河南省北部淇县的淇河),这 表明了二千多年前的春秋载国时期,人们 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垂钓的 佳作,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垂钓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自古以来就 像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 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上古文学中,在诗歌方面有《诗 经》和《楚辞》两个诗歌总集。《楚辞》 描述垂钓的不多,《诗经》却有不少歌谣 描绘了古代人们钓鱼生活。《小雅·采 绿》篇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为丈夫出门 逾期不归心中思念,用自问自答的表达形 式写出:“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为 何,维丝伊缗。维鲂(武昌鱼)及 (鱼)”这个女子很有趣地说,男人去钓 鱼,我要帮他理丝线。他钓什么鱼呢?鲂 鱼和鲢鱼。可见在2500年前的周代,钓 鱼已在民间普遍流行。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年间,我国社会 从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孔子,对钓鱼也感趣,他提出 了“钓而不网”的主张,提倡钓鱼,不赞成 用网打鱼。以后,历代名人作品中,关于 垂钓的论述和描写就更多了。 西汉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 《史记》,记载了一些历史名人垂钓的史 实。除人们熟知的吕望外,《淮阳侯列 传》里还记述了著名的军事家韩信钓鱼的 史实:“淮阳侯韩信者,淮阳人也,始为 布衣时,贫钓于城下。”和“淮阳城北临淮 水,昔信去下乡而钓此。” 汉代辞赋兴起。后汉的班固、张衡所 作的辞赋中,都提及了钓鱼。班固的《西 都赋》中心主题是盛赞西都的物产丰富、 宫阙华丽,其中讲到西都人钓鱼用的鱼 竿,是用翠鸟羽毛装饰得非常漂亮的鱼 竿:“揄文竿,出比目。”《文选》李善 注:“文竿,竿以翠羽为文也。”比目,就 是比目鱼。这两句是说:用翠鸟羽毛装饰 的鱼竿,钓上了比目鱼。《张衡的归田 赋》一共200多字,写出了他咏志、仰 射、俯钓、挥翰墨、弹五弦的闲逸生活, 其中写到钓鱼和狩猎:“仰飞纤缴,俯钓 长流,触失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 禽,悬渊沉之鲨鰡。”都是生长在溪流里 的长五寸左右的小鱼,从钓鱼立场看,汉 代人已掌握了在流水中底钓的方法了。 垂钓,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也有 不少反映。魏末晋初的诗人嵇康,是一个 钓鱼的行家。他写的《赠兄秀才入军》诗 中有“流磻磻平皋,垂纶长川”和“嘉彼钓 叟,得鱼忘筌”之句。是溪,在陕西宝鹳 县东南,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皋是水边 的高地。筌是盛鱼的竹蒌。诗的意意是: 到当年姜太公钓过鱼的钓台上,把线投入 河中垂钓,做一个闲逸的钓翁,钓上了 鱼,连鱼竿都不要了,这是多么高兴呀。 嵇康的诗虽然是赠给从军的哥哥嵇喜的, 而诗中的情趣则完全是嵇康自己。因为嵇 康并不是不知道从军的戎马生活不可能这 样悠闲,而他所推崇的,仍然是隐士式的 生活。最有意思的是“得鱼忘筌”之句,若 不是钓鱼的行家,绝不会有这样深刻体会 的。 南朝(宋、齐、梁、陈)作家中,梁朝 刘孝绰写的《钓鱼篇》有“银钩翡翠竿”之 句,是银和铁合成的珍贵钓钩,以翡翠镶 嵌作装饰的华贵竹钓竿,在当时士大夫中 流传。陈朝张正见的《钓竿篇》则提到了 以“黄金”作钓钩,更是阔绰,实际上是铜 和金合成的珍贵鱼钩。从当时的经济发展 情况看,由于东晋以来人口大量南移,南 方长期以来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繁 荣和发展,如南齐皇帝箫宝卷在皇宫中用 尽库银买黄金铺地凿成莲花,只为让爱妃 潘玉儿走在上面“步步莲花”皇帝如此,社 会上层竞相比阔亦不足为奇,所以用金、 银制钓钩,翡翠钓竿,炫耀财富是有这个 可能的。 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 他们垂钓目的不相同,但培养高雅的情趣 是完全一致的。我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 人不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是山东诸城人。青年时被推举为小首 领,工作中勤恳为民,不偏听轻信,并经 常深入群民之中实际解决题。拥护他的人 越来越多,管理的地方不断扩大。人多地 大,群民的纠纷也要增多。舜见此况,便 带着鱼竿出巡、人们不知这其貌不扬的钓 鱼人竟是他们的领袖。所到之处,亲耳目 睹:蛮横者肆无忌惮、作威作福;善良者 哭天呼地、受屈忍辱。他聪明能干,栽决 快捷而公允。沿途巡视,饿了就钓鱼充 饥,不派伙食、不受贿赂,很快平息各种 纠纷。加强了团结,人心安定,农渔业都 获大丰收。后来,帝尧将他提到身边作协 理,不久把帝位禅让与舜。那时生产还很 落后,人们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 段。舜出巡时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这与 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是继舜 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 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和西征途中,在 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 古树。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 了。 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 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 姓,所以又叫他吕望。姜太公钓鱼,历史 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 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 (音干gdn,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 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 公钓鱼的轶事,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 中评论得最中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 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 在渭水钓鱼,是等待时机,放下钓竿,辅 佐文王,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 臣。 春秋战国时期楚左徒屈原,在楚襄王时 期被放逐到江南。沿湘水到了今湖南湘阴 罗,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间,屈原曾垂钓 于资水,至今湖南桃江县还有屈原钓鱼台 遗迹。 越国大夫范蟊离开越王勾践后,驾一只 小船到了洞庭湖中,遇到大风浪,停舟靠 岸钓鱼。钓到大鱼熟而食之,钓到小鱼者 放生湖里。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它放生 的鱼称为“范蠡鱼”。后来,范蠡隐居于无 锡的太湖之滨,他提出“种竹养鱼千倍 利”的主张。齐威王见他,问道:公富足 千方,家累仪金,用什么辨法致富的呢? 范蠡回答说:“治生之法有五,养鱼第 一。”公元前475前,范蠡着成《养鱼 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都是钓鱼爱好者, 他们把对垂钓的感受融注于诗歌之中,使 后人分享他们的快乐。李白在《行路难》 中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 边”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 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 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 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淡淡数笔,生 动地再现了唐代一个小渔村的生活图景。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酷爱钓鱼,他在《江 雪》一诗中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唐代诗人张志和是人所共知的 钓鱼里手。他隐居垂钓江湖,写过《渔歌 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鹭 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首是最为吟诵人 口的。明刻本《诗余划谱》刊了一幅《渔 父》描绘了张志和烟波垂钓的意义。 唐代诗人司空曙在《江村即事》诗中写 道:“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 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 ”诗人描述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 钓 的高雅情趣。 宋代哲学家邵雍幼居河南辉县,非常熟 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渔樵问答》一书 中,对竿钓渔具曾作了详细的讲述:“钓 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 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他所 说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 宋代宫廷里盛行钓鱼。北宋文学家、思 想家王安石在诗中写道:“珠蕊受风寒天 下暧,锦鳞吹浪日边明。”可见当时游钓 的盛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爱钓 鱼,他在诗中写道:“湖上移鱼子,初生 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可 见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钓情趣。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回到故乡绍兴鉴湖 边,“闲时钓秋水”,他在《鹊桥仙》词中 写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时人错把比 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他迷于垂钓, 到了想当渔夫的地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道 情》里盛颂钓翁的闲逸生活:“老渔翁一 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 绊。”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上述的历史资料中,可清楚地认识 到:人们在垂钓活动中领略自然风光,培 养高尚的情趣,是大益之所在。唐代诗人 岑参的《渔父》诗说得好:“扁舟沧浪 叟,心与沧清。”渔父泛舟于清波间,他 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象水一样恬静的高 尚情趣,而不是鱼!
坐个沙发先。
扁舟沧浪 叟,心与沧清,好词
地板哦!!
谢谢科普。
围观!!!
基础知识 学习
学习了,感谢
渔文化历史悠久哦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没几个人坚持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