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钓友针对饵料的经验之谈

钓无定律波哥2016-12-04 00:04:26

用饵这也是初学者很头痛的一个结。

钓鱼这行当,自古以来就没个“法定标准”,从技法到术语,基本都是约定俗成。

饵料所用的名词更是带有“俗成”的特点。

饵料基本是三类:

1.基础饵。商品饵料中,XX鲫、XX鲤、XX草、XX福寿,等等等等,这些都被称为基础饵,就是充当主要成分的饵料。

2.添加剂。是用于改变饵料状态、味型、适口性等添加的一些辅助性成分。

诸如,拉丝粉、粘粉、雪花粉、典型香精、蚕蛹粉、蚯蚓粉等等等。

3.小药。

既叫做“小药”,就不是“经典的”,是属于偏方之类的添加剂。

在“正规”(啥是“正规”我也不知道)的饵料里面是没有“小药”的。

小药包括了西药、中草药、食用调料、食品添加剂、化学试剂、化工原料,甚至农药等。

小药的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

有没有用各说不一。

4.配方。

通常所说的饵料配方不是指某个商品饵的配方,那是人家生产商的商业秘密,没人会告诉你。

绝大多数情况下,说饵料配方都是指某几种基础饵的搭配,或是基础饵加入什么添加剂等。

5.单开饵。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某种基础饵单独使用,不加入其它饵料,甚至不加香精等添加剂。

相信大多数初学者都没少在网上翻腾饵料配方,应该会看到五花八门的配方。

也相信大多数初学者一定会看的眼蓝。

对于饵料的配方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认识:

饵料不存在“最佳配方”。

只有“最佳”状态(这个“状态”包括了味型和适口性)。

不论何时何地,都应清楚一点:

别人的配方不适合你。

你可以试试:

去一个钓场,有10人(或以上)在垂钓,只有一人上鱼(其他9人全是白痴的情况除外)。

厚着脸皮去跟上鱼的那位要一点饵料(要饵料的问题日后再说),你还是不上鱼。

烦了,这不是闹心吗。

别烦,这么说是为了让初学者记住“别人的配方不适合你”。

“那我的饵料该怎么弄?”

马上问题就来了,我替你说了。

开饵(别说不知道什么叫“开饵”,我也烦。)

“经典法则”就是:

简洁至上。

饵料力求简单,越复杂越不好掌握,越复杂效果越不好。

这一点可以有相当多人的拿出相当多的“案例”来反驳。

这个我太相信了。

但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你也可以试试:

找10种以上(越多越好,越多越说明问题)说效果如何如何好的复杂配方,最好是10种以上成份混在一起的配方。

然后你一丝不苟地挨着个配方试,保证你99.99%没有那个效果。

为什么?

不管是什么鱼,都有自己的习性,每种鱼的习性都不是大杂烩。

大自然的进化法则里没有大杂烩的条款。

对于常见的各鱼种的习性研究,鱼饵生产厂家应该比你要“博大精深”的多吧。

怎么就没有一家生产千奇百怪味道合在一起的饵料呢?(要是有,就不用那么麻烦自己去“配方”了)难道世界上所有鱼饵生产商都是脑残不成?

有人说了,用过XX配方,真的管用。

不错,有这种情况,所以我说“99.99%没有那个效果”,而不是100%。

而实际上,这个“管用”也并非是这个配方好几种、甚至10几种的东西混在一起才管用,只是一种或两种管用,其它的根本就不需要。

但配方的“专利权人”自己并不知道是哪一种管用,以为只有这么多东西混起来才管用。

别以为那么多混在一起才有那个味型,这不是化学反应。

只不过是加入某一种或两种成份有那种味型而已。

味道多了叠加一起只是串味,不会“产生”出新的味型。

在众多的配方中,也不乏故弄玄虚者,这个就不说它了。

初学者最关心的是怎么做。

1.确定目标鱼后,要选对味型,这是最关键的。

这要求很好地掌握鱼的习性。

比如,入秋以后,钓鲤鱼或鲫鱼要侧重腥味,这是鱼的习性决定的。

钓鲫鱼要选用腥香型

天气再冷些要选用浓腥型

这就是先把大方向找准

基础饵一定要选对味型,否则怎么弄也是不上鱼。

2.选好基础饵后,要根据饵料的实际状态适当调整。

比如,要开拉饵,根据饵料里面是否有小麦蛋白(拉丝粉),有多少,来决定加入的拉丝粉多少。

再有,商品饵不可能味型就完全适合你所在的钓场,那么就可能要加入一些其它的成份调整一下味型。

这个“调整味型”的实质就是加入缺少的味道,而不是“产生”出新的味道。

加入的成份可以是其它的基础饵,也可以是香精。

加入量就没法定量描述了,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笼统地讲了。

3.注意饵的状态。

雾化、粘度、软硬程度等也决定了上鱼的多少,甚至决定是不是能上鱼。

“简洁至上”原则是第一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只要没把握一定要加其它成份,就一定不加。

这里有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你对所用的饵料是否“知根知底”。

如果不清楚,那就只能一次次地去试了。再高的高手也只能是这样。

网上看(或问别人)配方没用吗?

不,有用!你在网上翻配方一定要有针对性多找一些。

为的是什么?

看配方或问配方就解决一个问题,你知道所钓目标鱼该用什么味型的饵料。

当然,也可以从中了解你所用的饵料中你所不知道的特性。

初学者要注意一个通病,不上鱼了就说饵料不对。

先别急于下结论,先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不上鱼。

去过一些收费钓场(赌塘),见过不少“忍者神龟”。

其中很多不是饵料的原因。

主要是不了解钓场的鱼情,鱼有吃口,但生手却以为不是口。

过去问他战果如何,回答:

“没口”。

你去钓鱼看不住漂,抓不住口,那你还钓什么鱼,怎能不空。

当有人钓到鱼而你这里没口的时候,先找原因。

先琢磨一下用的饵料味型对不对,如果你认为用饵对,就先别去想配方是不是有问题。

再分析一下线组、调漂这方面有没有问题。

如果确认没问题,浮漂确实一动不动,那再去分析你的配方是不是有问题。

尤其不要动辄“这个钓场没鱼”、“那个钓场有鬼”。

经验之谈:

只要浮漂动,哪怕只是摇晃,也要想到是不是没看出鱼口。

必要时可以向钓场的其他钓者请教鱼口状态。

对于初学者而言,饵料配方越简单,越容易知道问题所在,越容易尽快掌握饵料的搭配。

据说有一个高手(此人曾讲过钓鱼培训课),不管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就五六种固定的饵料,他根据出钓情况在其中选不同搭配。啥叫高手,这才叫高手。

对于小药,尽量能不用就不用

一来小药不环保,多数小药还含有相当的有毒成份。

二来小药要是真的那么“神奇”,鱼饵生产厂家早就下手了。

三聚氰胺都敢往婴儿奶粉里放,鱼饵里加点有毒小药算什么。

只要有利润,不乏有人去做。

如果总是在小药上面下功夫,你可能就真的永远不会弄明白鱼饵了。

建议初学者,不要总去想小药有多神奇。

就算没钓鱼,也不能往水里下毒药吧。

最后给一个广谱配方:

基础饵最多不超过三种,香精最多加一种,状态调整好,关键。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