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子线的选择和使用技巧-让你成为鱼线专家

zysdxm2016-11-24 17:21:46

子线,人们对它的长短、粗细、软硬,有着很多的推论、认知与实践。究竟,其中有多精彩的内涵?

子线之称之用始于何时?不清楚。从我孩童时放了学一丢下书包,连跑带颠赶到小河边钓川条时起,就只知道一线到底。大人们也是一样。姜太公、严子陵那会儿钓鱼,我想也不会有主线、子线之分,因为连钩都传说一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只直钩。当然,这只是传说、戏说。

我想说,这第一个发明子线的人定然是个忠臣,它肯丢卒保帅。一个奸臣,怎能如此具有牺牲精神,当挂底钓地球时左牵右扯,抑或意外遇上大家伙、大得不是人钓鱼而是鱼钓人时,为求别断线、断竿,想出坠前绑钩那节用细一点儿的线,要断先断细线?所以我说这发明子线的人聪明,绝顶聪明!

照理说,今天这子线就该"退役”了。你想想,在那整齐划一平整的竞技池中,断然无挂底之虞,也不可能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即使是在混养池,也不会冒出个让你牵也牵不动的惊天巨物。然而,聪明人的后代总是更聪明,这叫进化论。依然是这节子线,人们对它的长短、粗细、软硬,有了更多更多的推论、认知与实践,并赋予它更多精彩的内涵。

子线有三大好处:一、可以丢卒保帅(而今更主要的是保全那价格不菲的浮标),需要牺牲的时候尽管挥之而去;二、可以让鱼儿咬钩舒服,不费劲;三、可以及时和准确地传递信息,鱼儿咬钩了,以至涮饵或蹭线,都传达得一清二楚。如今,它的第一功能已经不再主要,第二、第三功能正被钓手们运用得出神入化。

子线细,主线粗,子线应比主线细多少?有博士会算(乡间通称有学问的人为博士,如木匠博士、泥水博士,木匠博士能算出房梁多长、橡子多长,有学问吧!):从线径上说,子线的线径应小于主线线径的二分之一;从拉力值的角度来讲,两根子线的拉力值之和等于或小于主线拉力值。

我这个学生比较笨,于是对照鱼线线径、拉力值数据表对号入座:0.6号线拉力值为1.80kg,1.2号线拉力值为3.6kg,那么1.80x2等于3.60kg,这还差不多。可0.4号线拉力值为1.33kg,0.8号线拉力值为2.30kg,那么1.33x2等于或小于2.30kg吗?这让我犯晕了。

这事越想越悬乎,同是1号线,它的拉力值一样吗?要不,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钓线产品,怎么有高、低档之分,价格上贵的可以买便宜的二三盒呢?线盒上所标的拉力值就不一样,更不要说不同厂家生产的。就算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去年生产的,在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仓库里睡觉一年多,与今年刚生产的,拉力值会一样吗?

绍化新老师介绍:钓线的好坏,通常要靠钓鱼人的肉眼观察或用手来触摸,对比的方法是无法判断钓线好坏的。有人将两根钓线对折互拉,并不能判断孰优孰劣。钓线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它的稳定性。一根钓线最薄弱的地方最先被拉断。我们常用的钓线从外表看都非常均匀光滑,可是钓线内部的束状晶相结构才是决定它质量的关键。任何一款钓线,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总会有相对薄弱的部位,业内人士称之为"坏点",在实际垂钓中,钓鱼人往往能感知"坏点”的存在。

我认为这是行家之言。

听厂家介绍,钓线拉力值的测定,是在拉力仪上将一根一定长度的钓线夹定,施以两个相向的力,直至钓线折断。所测得的数据就是拉力值。这里请注意,是“一定长度”。这让我有些迷糊,4米长或5米长的主线,与短得多的子线PK,它们的拉力值又怎样计算?如此看来,短短的一节子线,探究起来,蕴含的变数实在太多,我们对它的了解实在太少……

打开各大钓鱼纸媒,记者在采访大师或优胜者时,问到用线配比,答曰:0.8号主线配0.6号子线,或0.6号主线配0.4号子线。这样的匹配,与上述博士们的计算大相径庭,但高手们钓得很欢,很少看到切了子线的。是谁说过: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我倒想模仿当下一句流行语造上一个句子:现实往往是这样丰满,而理论有时显得骨感。

现在钓鱼人使用的钓线,都是在原丝基础上加工而成。原丝多数都是进口,目前,还没有一家渔具制造商能宣称自己真正可以生产钓线。这让我惊诧不已。这是第一个说了大实话的老板。难怪,大师高手都这么说:子线买好的、进□的,主线可以一般般。

钓具中最大的消耗之一当数子线,伤了、缠了、打结了、折断了……其实,当下真正折线的概率很低,只要不是刚拿起鱼竿的菜鸟,很少出这样的"事故”。不过,世界上总不乏不按规则出牌的人。大概是在2012年的"光威钓王杯"上,由于鱼大,频频发生切子线的情况。为了快速上鱼、飞鱼,有一位邱姓钓友,换了节拉力值大于主线的子线,竟飞鱼获得优胜,一时成为佳话。媒体一宣传,一时大江南北疯起了一股"倒拉牛”的热潮。须知,“倒拉牛"起码需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主线能承受得起大鱼的重量,包括挣扎力;二是所钓之鱼是疯抢食的生□。子线细于主线的传统观点,至此被颠覆。

子线短,传递信号及时,则灵,但虚假信号也多;子线长,力的传导损失多,传递信号相对迟缓然而真实,则钝。在实际施钓中,并非越灵越好6灵灵钝钝之间,钓鱼人总是在找一个最佳点。钓鱼,其实就是面对陌生的一片水域、面对陌生的鱼情,在做一份答卷。

长子线,钩饵距铅坠较远,隐秘性好,可减少鱼摄食时的难度,缺点是信号传导损耗大,尤其是冬季,轻□儿反映不出来,往往未见丝毫标动却早已死口。

因此,子线的长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应因鱼、因水、因天气、因钓法、因钓鱼人的习惯而定,正所谓"钓无定法"。

朝天钩这些年见得少了,这种钓组没有子线,如果鱼太小、□太小,吞钩会很困难,但它灵,极灵。过去传统钓称子线为寸线,只有1寸长。还有人将子线缩短为2厘米,鱼儿吞钩时,铅坠往往碰撞鼻子,于是迅速吐钩逃窜。这时信号虽然敏感,也得到及时传递,但一提竿往往是空竿。所以,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子线太短了并不见得就好。

一般而言,钓小鱼,子线应该短点;鱼大,子线可相对长一些。大鱼咬钩时,不论是□动标还是体动标,吞馆的力度或是摆幅都相对大,所以可用稍长一点的子线,合情合理。鱼的密度大时,用短子线;反之,则应适当放长子线。子线长一些,钩饵的摆幅就大,利于诱鱼。鱼的种类不同,所采用的子线长短也不同。钓鲫鱼宜短些,钓草鱼、鲤鱼、武昌鱼可大胆放长子线。

另外的原则包括:水浅子线短一些,水深子线相对长一些。水混则短,水清则长。钓底则短,钓浮则长。钓流水,子线宜长,因为在有一定流速的水域,鱼儿有抢食的习惯,否则眼前的饵可能瞬间即逝,不见踪影;静水中子线宜短,鱼有安全感,泰然就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饵重则短,饵轻则长。颗粒则短,麸类则长。初春、深秋宜短,冬季宜长。短子线,隐蔽性差;长子线,铅坠离得远,隐蔽性好。这些都无可非议。

竞技池中,回锅鱼多,□儿定然滑,磨磨蹭蹭,想吃又不想吃,有人主张用长子线,理由是增加适□性。也有人认为应该用短子线,以便当鱼含饵犹豫不决时,信号就能迅速传递上来,立即提竿剌鱼。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皆因钓鱼理念不同。但对于生口鱼,大家一致公认:用短子线为好。

子线要柔软,柔软了岢增加适口性,特别是对付冬季的轻□儿鱼。酷暑桑拿的天气,气压低,鱼儿怠动,鱼□儿也轻。不过,子线柔软,容易缠绕。长子线更易缠绕。这恐怕是世界性难题,尽管如今的钓线据说能防静电什么的。世界上的事总有两面性,然而吃螃蟹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子线硬点反而好,它不弯曲,力的传导损失小,信号出得来,浮标反应大、灵敏。恐怕也不无道理。

冬季深水钓大鱼,就经常让钓鱼人矛盾着。□儿轻,子线当然用得细一点好,然而鱼大,虽然在冬季挣扎力弱,但子线总得能承受得起呀!所以该用粗一点的线。郁闷!我的观点,在保证经受得起大鱼重量(包括挣扎力)的基础上,尽量用柔软点的好子线。

钓鱼,有时得学点辩证法,看看哪一个是主要矛盾。毋庸讳言,当下钓鱼界有一普遍弊端——子线越用越长。长,成了一种流行;长,成了一种时尚。子线越用越长,是因为钓线越用越细。钓线越用越细,子线势必越用越长。短,易折;长,相对提高了拉力,不易折。为了避免被切,子线就越用越长了。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