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篇
长子线的优点:
饵的摆幅较大,鱼的吃口好;
距铅坠较远,隐蔽性好;同时不易断;
长子线的缺点:
信号传导损耗大,且传导较慢。
短子线的优点:
传导迅速到位快且准确,信号大;
短子线的缺点:
隐蔽性不好,信号有时过多,判断不易准确。
1、春钓鲫鱼:
子线长度20-25cm。因这时鲫鱼在越冬后刚开始索饵,胆小但贪食,对活食较为敏感。这个长度的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间在落底前有个自然的夹角,便于鱼口的吸入,故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为: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
子线长度15-20cm。因这时鲫鱼吃口极好,只要把漂调准确,中鱼率高且有一定的速度。
适用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
子线长度10-12cm。这是主要考虑鱼的密度高、垂钓时追求速度。
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
子线长度5-8cm。为了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这时一定要采用短子线。
5、钓鲤鱼:
子线长度20-30cm。因鲤鱼个体较大,警惕性高,采用长子线可有效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同时中鱼后,亦不易断线。
6、钓滑口鲫:
子线长度18-20cm。这样既可避开一些假信号,同时灵敏度又不至于太低。
7、钓草鱼:子线长度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子线长度25-50cm。
那究竟子线的长短到底如何界定呢?总结如下:
短子线:
正常钓鲫鱼:20cm(小鲫鱼10-15cm)
正常钓混养:25cm-30cm
冬钓鲫鱼:10-15cm
长子线:
正常钓鲫鱼:25cm-30cm
正常钓混养:35cm-40cm
冬钓鲫鱼:25cm-30cm
另外格外强调一点,长子线的调标应偏灵,因为长子线本身就是偏钝的(子线弯曲度大、信号传导损失多);短子线调标应偏钝,因为短子线本身就是偏灵的,讲到具体调目钓目上,长子线可钓高钓低,例如调6钓3等(11目硬尾标);短子线可钓低钓低,例如调3钓3、调3钓4等(11目硬尾标)。
钩距篇
钩距的大小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由鱼钩的大小决定的。鱼钩的大小决定了你所钓的鱼的大小,大型钩的本身钩型就大,钩距也就会随之变大,而小型钩的大小也带来钩距的小,如一枚3号白袖,他的整体高度是0.8毫米,那他的钩距乘以2,一般是1.5厘米左右;一枚伊势尼10号钩,他的整体高度是1.5厘米,那他的钩距就应该是3厘米。
2、由所钓之鱼的品种和习性决定的,鱼小双钩钩距宜小,鱼大双钩钩距宜大,总的原则是钓大鱼要拉大钩距,防止鱼吞饵时另一饵妨碍进口,钓鲢鱼钩距很大是为了适应鲢鱼吃下方溶散饵料的习性。如钓小鲫鱼还要保证2条鱼分别吞钩时不会相互干扰,钓鲫鱼时双钩钩距的要求是最简单的,两个钩距大多是可以适宜的;鲤鱼的钩距在一般情况下2个就够,鳊鱼的钩距是根据你所用的钓饵的情况来决定的,如用饵料以商品饵或颗粒饵类为主,2个钩距足够了,而以草类浮钓,那他的够距可尽量放大至10~30厘米以上,青鱼和草鱼的钩距也不复杂,只要在两个钩距上稍微放大半个就行,也可利用钓鲤鱼的方法而没有钩距,增加稳定性。浮钓草鱼时,也可采用钓鳊鱼时的钩距,笔者底钓青鱼和草鱼时,大都是放大钩距而不缩小。只要有很好的遛鱼技巧就行。
3、由上鱼速度的快慢和调标需要决定的。这方面大都在竞技钓鱼比赛中使用的比较多,鱼情越快钩距就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而慢则不用减小钩距,而钓底时要适当缩小钩距以方便调漂。
悬坠双钩钓法钩距的调整
悬坠双钩钓法钩距调整总的原则是钓口大且生口的鱼,钩距相对可以大一些,钓口小口猾且慢的鱼,钩距可小一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钩距,应为1.5~2个钩距,浮钓钩距可略大一些,2-3个钩的距离;底钓猾口鱼时可相应小一些,1~1.5个钩距。
2、钓生口快鱼时,钩距可大一些,以2~3厘米为宜,理由是因为双钩距离大,会使钩饵在水底自然的状态下张开的越宽阔,其饵的目标也就越明显,中双鱼的几率会相对提高,但也不是说拉的越大越好,钓鲫鱼时,钩距超过3厘米以上容易出现假口。
3、钓慢而猾的鱼时,以正常的钩距(1.5~2厘米)为宜。或缩小一点钩距,如两钩钩距太大,易出现下钩太钝,上钩太灵的现象。
4、钓混合鱼时,可将双钩距离拉得大一些,用一个半到三个钩距。考虑的因素主要是饵团大,鱼嘴大,如钩距太小,双饵可能同时卧底,如遇到淤泥底,双饵会陷入泥中,钓混合鱼时,在钩距拉大的同时,要同时将浮漂的目数调的更高一些,让较大浮力能承托起大饵团,使下钩刚触底,上钩悬浮,提高浮标的灵敏度,双钩距离大,还能避免鱼把双饵同时吞入口中。
5、底钓合理的钩距一般应一个半到两个钩长为标准。而浮钓快鱼时,为提高速度,追求钓双尾,应适当拉大双钩距离,以2~3个钩长为好,鱼越大钩距越应适当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