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常见淡水鱼生活习性

郎中信2014-09-28 14:23:01

进入深秋,业已封竿,垂钓活动只等来年。闲来无事,常在网上转转,顺便搜了点淡水鱼的生活习性,在这里晒晒。兵法有云:知已知彼,方面战不殆,但愿对广大新钓友能有所帮助。如有价值,愿得斑竹加分鼓励。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鹜。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鲫鱼的种类很多,但生活习性却基本相近。它是底栖性鱼类,习惯生活在水体下层。它生长期缓慢,极少有超过1千克的。

鲫鱼繁殖能力很强,一次产卵数万粒,产卵期可历时半年以上。它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较能耐低水温,水温在10℃以下仍有摄食能力。鲫鱼分布极广,遍及全国,不论何地都能看到。

鲫鱼摄食的最佳水温为15~25℃,但在水温10℃以下时仍有摄食要求,故冰钓也能钓到它。各个季节的采食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春季是采食旺季,它几乎昼夜不断地采食;夏季则在早上和晚上采食;秋季差不多全天都在进行采食活动;冬季,只有中午一段比较暖和的时间才采食。

鲫鱼还有一种癖好,即很爱洁净,对有泥浆污浊的水域,它会避而远之,若把它放入污水臭水中,就不能生存,所以鲫鱼的鱼肉是比较卫生的。

鲫鱼属于杂食性鱼类,蚯蚓、虾、小虫、面团、米饭,以及水草、藻类都爱吃,尤其喜欢吃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所以,用来钓鲫鱼的饵料比较容易获得。但生长在不同水体中的鲫鱼食性有差异,河道中的鲫鱼喜食粮食性饵料,湖泊中的鲫鱼则习惯于吃腥饵,而池塘中的鲫鱼,两种饵料都吃。

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这鳞片上的保护色,可随着水色的变化而变化,它的体形也能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作适当的改变。生活在流动的活水中,水体的面积大,活动的范围大,其体形偏长形;生活在较狭小的水塘的静水中,活动范围很小时,它的体形又会变得较短而偏宽且肥厚。

草鱼又叫草完、草棒、原鱼,体长亚圆形,后部侧扁,色青黄,头宽平,吻微顿,口端位,无须。咽头梳形,两行利齿,善咬草茎,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它的肠子较长,是体长的四五倍。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多与鲢、鳙、鲤鱼混养,经济效益显著。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的野生草鱼,数量也相当可观,它们原本是池塘中鱼,因涨水从塘中跑出,定居于自然水域而繁衍后代,成为野生鱼种。

(1)草鱼属中下层鱼。通常在初春和深秋多在中下层活动,夏秋季节常常游至中上层觅食。在最热和最冷时候,躲进水的深处栖息;温度正常时到处游动,不过白天活动较少,夜间多游到水上层和岸边觅食。草鱼性情活泼,游速似箭;也喜群游,水中被淹没的浅滩和水草区,常有草鱼的踪迹。

(2)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以水域中及岸边的草性植物为主食,兼吃人工饲料。摄食量相当大。特别爱吃苦草茎叶、黑藻、青草、嫩苇芯、南瓜花、浮萍和菜叶;对人工投放的混合饲料:酒糟、菜子饼、番薯、面团、米饭粒等,也都喜欢吃;对荤饵中的田螺、幼蚌、活蚯蚓、活虾、青蚂蚌、蝼蛄、蟋蟀、油葫芦、牛粪虫等也很感兴趣;饥饿时,就连芦苇叶和树叶都吃。

(3)食欲与水温及水质有关。水温在25℃~30℃时,其摄食量最大,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40%左右;水温在25℃时停止摄食。草鱼适应能力很强,在0℃~38℃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存。但要求水质清瘦,肥水不适宜草鱼生或活。

(4)生长发育快,每年春夏之交产卵,当年鱼可长到500~1000克,三冬龄鱼体重可达3000克。在江河湖泊和等自然水域中,几千克重的大草鱼很平常,最大个体可达40多千克,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

人工放养的草鱼,产卵时一般需要人工催产孵养。

鳊鱼又名武昌鱼,属杂食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和白条有些类似。在自然水域中,鳊鱼喜欢啄食一些水草,如轮叶黑藻、茶叶、浮萍等,也吃水中的小动物和昆虫。鳊鱼与鲤鱼、鲫鱼一样,属于广布性鱼类,一般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喜流水环境,它们喜群居,多是结群游戈,若在某钓点钓上编鱼,往往可连连钓之;编鱼嘴馋、贪吃,易于上钩,鳊鱼以素食为主,但也吃多种荤食,如蚯蚓、小虾、螺狮等。鳊鱼的适温能力强,一年四季都有摄食能力,加之肉味肥美,故深受垂钓者的喜爱。鳊鱼的活动范围很广。在江河等流动水域中有骗鱼的踪迹,在湖泊、水库等静水中亦有鳊鱼栖息,在养鱼池中鳊鱼是主要搭养之一。由于这些水域环境有所不同,故在选择钓点时亦应有所差异。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谢谢热心的"战友"

很久以前

很全,辛苦了…谢谢楼主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不过有很多地方不同 钓法 也不同不能 说的那么死

很久以前

辛苦了!增长了不少知识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