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钓为何慎用泥鳅作钓
曾经发表一篇关于倡导筏钓禁钓泥鳅的文章,当时很多人发出强烈的反驳甚至辱骂,半年的时间很快过去,起码二十多家筏钓钓场因此关闭,庆幸的是:好多筏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自己禁钓且大力宣传,倡导,悲哀的是:还有钓场照单全收,还有钓友“坚持不懈”,时间可以验证一切,持续,健康才是筏钓产业发展的必然要素。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泥鳅,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翘嘴鲌(学名:Culter alburn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体长,甚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为隆起,体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口裂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翘嘴鲌分布甚广,产于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
近两年来,好多筏友为获得更多的鱼货,采用泥鳅打窝,泥鳅作钓,每次几斤,几十斤不等,使得泥鳅由原来的十元左右高涨至三十元左右,供不应求,南方泥鳅业火爆不止。从诱鱼角度,泥鳅的动态游姿,气味等特征自然作用极佳,但暗藏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筏钓产业的健康发展,本人深入调查,潜心研究,总结如下:
1,影响自然水域原有生态链体系,筏钓钓场一般为原生态的自然水域,水质较好,或本无,或很少有泥鳅的存在,大量打窝,泥鳅快速繁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体系。
2,严重影响水质,为泥鳅入水后持久留于窝中,筏友大都用酒溶于水中,将其灌醉,或置其为半存活状态,加之它自身原有的生活习性:喜搅动泥沙,喜吐腥臭气泡,再者:养殖的泥鳅生存环境较差,非本水域物种,入水后自然死亡现象极高,长此以往,自然严重影响水质。
3,泥鳅作钓,主攻翘嘴,红尾,非客观的灌输新筏友的错误理念,扭曲了筏钓是一种任何鱼都可以钓的休闲钓筏,出现了只要钓到米翘就是“大师”的滑稽谬论。
4,“守株待兔”,忽略了筏钓“搜”字之精华,筏钓是一种全水层搜索的钓法,贵在搜,其目的在于找鱼层,泥鳅作钓,用个几只杆,置于不同米数,静等上钩,失去了筏钓原有的思索状态,何以提高钓技?何以体会筏钓之乐趣?
5,泥鳅本属底层鱼类,人为的把它置于中上层,它自然不适,自然会作“垂死挣扎”之状,对自然水体内的本属攻击性鱼类当然有很大的诱惑,且其入水后的动作以水为媒介传播区域广,对大个体的攻击性鱼类自然有效,故出现了“一日米翘几十条”疯狂现象【如:湖南皂市水库】,一次钓光了母鱼,生态系统脱节,以后如何钓,何处钓?敢问排主,你想赚一年的钱,还是想持续赚钱?
6,泥鳅打窝,作钓严重造成偏口,其他饵无效果,玉米三块一斤,泥鳅三十一斤,必然加大了筏钓成本,把一项健康的运动搞成拼资产钓鱼,大众筏友如何钓?此为自私。
健康方能持续,这片唯美的筏钓资源需要每位筏友用心呵护,希望此文能引起大家的反思,认同的,转起,为了筏钓产业的未来,从我做起,从今日做起,要慎用泥鳅
顶两目
支持禁泥鳅作钓
跪求点!
支持禁止泥鳅做钓
禁止生物链饵料作钓,
禁止筏钓。。
赞一个
禁止筏钓,保护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