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集一些钓友们最集中的钓鱼问题,共同交流和分享一下。
1、频繁跑鱼,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造成跑鱼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提竿时机掌握不准。一般都是提竿过早,没有钩牢就提竿而造成跑鱼。提竿过迟,鱼吐钩也会跑,但这种情况较少。
二是钓钩的大小不合适,钩太小,钓到大鱼扎不进去,钩不牢;钩尖不锐,倒刺角度偏小,钩不牢鱼体,也易跑鱼;也有拴钩的方法不对,口线的结不在钩柄的内侧。
三是挂的饵团过嫩、或过长、过大。鱼碰到饵料不是一触即落,就是鱼未含牢就脱钩了。
解决的办法是:
(1)做到适时提竿。浮漂开始微动时不要提竿,要等鱼漂上浮或下沉之后,才是鱼吞食之时,这是提竿最为合适。
(2)如钓钩不适合,应及时换钩,调整结扎部位。钓钩用几次后,要有时打磨。好的钓钩应有粘感。
(3)将饵要合适,如蚯蚓一般在钩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长。面饵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鱼刚吃就落。
2、手竿遇到大鱼上钩如何起钓?
大鱼在水中力量大。很容易断线、脱钩,严重时还容易折断鱼竿,一般鱼在水中的力量大于其体重的2-3倍。
解决的办法是:
第一、 手感到是大鱼后,首先双手握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把竿竖成60度左右,或横向左右两侧,始终使竿保持弓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钓竿、竿尖的弹力。此时千万不能把竿倒向鱼逃的方向,如果把鱼竿放直,不是断线就是断钩。人也要双脚站稳,腰部尽量稳直(切不可弯下或蹲下),否则容易失误。如此稳住一段时间,再伺机遛鱼。
第二、遛鱼的方法是顺着鱼游方向,自左向右引动鱼儿,使其消耗体力,直到鱼儿精疲力竭、身体侧倒再起鱼。
第三 、起鱼时如果鱼儿只有三五斤,可把鱼拉近岸边,将鱼头引出水面,让其吸空气、喝水,灌水后慢慢引到岸边,用抄网把鱼抄上岸。如果鱼很大,就不能灌水,鱼不动时便要引动,鱼动时顺其方向牵引,直到鱼肚朝天,再将其引向岸边起鱼。起大鱼一定要用助捞器或抄网、搭钩。也可顺势拉到滩上搁浅,然后用双手卡住腮部,鱼就跑不掉了。
3、长时间坐钓,鱼不开口怎么办?
鱼不咬钩的因素很多除去天气、水质污染等诸多原因以外,主要有:
(1)所用饵料不适合。
(2)钓位不当。
(3)水的深浅、肥瘦、浑浊度、水温等项中有不宜鱼儿活动的情况。
(4)钓场周围来往人群频繁,干扰大。
(5)所设钓点多次被钓翁使用,鱼儿产生了适应性,老不咬钩。
遇到上述情况的解决办法是:
第一, 出片前要多准备几种饵料,到钓点后,每种饵料试用一下,大约每20分钟换一次,从中找出最合适的饵料,如所带的饵料都不行,还可就地取材,临时找一些,总之一定要找准适宜饵料才好。
第二, 在一个钓位上,若2小时均无鱼上钩,则应根据当时、当地环境、气候情况调换钓位。但调换钓位不宜过于频繁。
第三, 认真分析水情(水的深浅是否适宜,水的肥瘦、浑浊度、水温等),根据水情准确确定钓位。
第四, 排除干扰。钓点周围尽量避免走动和声响。
第五, 在钓饵质量上下功夫,选用鲜活或香味浓郁(包括酸、臭、香、甜)的饵料使鱼失去警惕。
4、肥水中垂钓如何使上钓率增高?
肥水体饵料生物多,缺氧,水的透明度低,鱼儿很难上钓。
解决的办法是:
第一、 在肥水水域中垂钓应采用钓浮,不钓底。因为肥水水域的中上层浮游生物多,溶氧量大。鱼儿大多集中在中上层活动。一般应遵循钓浅、不钓深、长竿短用的原则。
第二、 选择雨天出征。因为在肥水水域中,雨天水中溶氧增加,鱼儿活跃。
第三、 肥水水域水温升高快,降温也快,夏季更为突出,中午与早晚相比,温差很大,骤冷、骤热的天气也会使上下层水温温差加大,上下层由于水温温差形成对流,使水体中溶氧增加,所以,在夏季在肥水水域垂钓,应钓早不钓晚,钓冷不钓热。一般上钓率的高峰是早晨3点-8点。
第四、在肥水水域垂钓应选择素饵,同时更应注意其加工质量,使味道更加浓郁,并增加一定数量的添加剂。
5、鱼钩被障碍物挂住怎么办?
在自然水体中垂钓,常常会遇到鱼钩被障碍物挂住的现象,如遇此情况,千万不能性急、硬拉、硬扯,否则容易造成线断、竿折、钩毁、浮漂丢弃等现象。
解决的办法是:
第一、 把竿放在水面上,使挂物的鱼钩变换位置,再轻轻向自己所站的方向拉,这样也许可排除挂物障碍。
第二、 可借助长竿,以帮助排除挂障。
第三、也可先放松鱼线,轻拉、轻放,反复几次,鱼钩可能从障碍物上脱出。
1、化校培训笔记:最详细的化氏饵料及配方大公...
2、诱钓合一,如何调整最佳饵料状态?
3、新手速成:细讲饵料颜色、状态
4、黑坑探秘:为何散炮是钓鲤利器